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内容简介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773369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PPT
  • 页数:167
  • 大小:2.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内容简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内容简介 课件
    资源描述:

    1、内容简介n本书共4编20章,认真总结和吸纳了我国法理学多年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更新了法理学的教学内容,显著地调整和完善了法理学课程体系。n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n本书突出了法理学的应用品格,吸收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在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知识的论述上更加精炼、准确、恰当,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法理学体系框架。1精第一编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法的一般原理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法的概念第三章 法的价值第四章 权利、义务、权力第五章 法的作用 第六章 法律发展第七章 西方国家法精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第二节 法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法学的

    2、历史发展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法学发展第五节 法学研究的方法第六节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3精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一、法学的概念(一)“法学”一词的语源(二)法学的概念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三、法学体系(一)法学体系的含义(二)国外法学对法学分支学科的划分(三)法学分科的不通角度(四)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4精第二节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法学与哲学的关系(二)法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三)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四)法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五)法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六)法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精第三节 法学的历史发展一、法学的产生和特征 二、中国历史上的法学三、西方历史上的法学四、马克思主义法学6精第四节 当

    3、代中国的法学发展n1949年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创立n1954年到1956年:法律创制n1957年到1978年12月:法学发展停滞n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法学的新篇章7精第五节 法学研究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法学自身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二)法学自身的方法论二、日常使用的法学方法论n社会调查的方法n历史调查的方法n分析和比较法律的方法n词义分析的方法n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8精第六节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名称的演变 二、法理学课程体系三、学习法理学的意义9精第二章 法的概念第一节 法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法的要素第

    4、三节 法的学说10精第一节 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法律、法典、法库的词源和词义(一)词义的演变(二)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三)外文中的法和法律(四)动态的法和静态的法二、法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一)法的本质和现象(二)法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法的内容和形式11精第一节 法的基本特征三、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三)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四)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精第二节 法的要素一、法律规则(一)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n行为模式n法律后果(三)法律规则的分类13精第二节 法的要素二、法律概念n法律概念是法律上规定的或人们在

    5、法律推理中通用的概念。三、法律原则n法律原则是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精第三节 法的学说一、中国历史上法的学说二、当代中国法的学说三、西方法的学说15精第三章 法的价值第一节 法的价值概述第二节 法律与正义第三节 法律与自由第四节 法律与利益第五节 法律与秩序16精第一节 法的价值概述一、法的价值的概念n单从字面上讲,法的价值一词可以有不同含义。二、对待法律价值问题的态度n自然法学派n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n社会学法学派17精第二节 法律与正义一、正义的概念及其分类二、正义与法律的关系18精第三节 法律与自由一、自由的含义二、法律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三、法律对自由的限制19精第四节 法律

    6、与利益一、利益的概念和分类二、法律和利益(一)法律和利益的学说(二)法律平衡利益关系的机制三、法律调整利益关系的准则四、正确理解“共同富裕”、“两级分化”与“社会公平”精第五节 法律与秩序一、秩序的概念二、法律促成秩序精第四章 权利、义务、权力第一节 权利、义务与权力的概念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分类第三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第四节 历史上权利与义务的观念22精第一节 权利、义务与权力的概念一、权利的概念二、义务的概念三、权力的概念23精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分类一、权利的分类1、公权利和私权利2、对世权和对人权3、原权利和救济权4、专属权与可转移权5、行动权和接受权24精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分类二、

    7、义务的分类1、公法上义务与私法上义务。2、对世义务与对人义务3、主义务与从义务4、专属义务与可转移义务5、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精第三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论根据二、有关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同观点26精第四节 历史上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一、中国历史上的有关观念二、西方历史上的有关观念27精第五章 法的作用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第三节 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第五节 正确认识法的作用28精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一、法的作用的含义n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二、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n规范作用,是指法律基

    8、于其规范性特征在调整人们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n社会作用,是指法律基于其本质和目的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所具有的作用。29精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n指引作用n评价作用n教育作用n预测作用n强制作用30精第三节 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一、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三、关于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的性质31精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n维护秩序,促进建设、改革与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n根据一定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n为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根据并对其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的行为实行制约。n预防和阶级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

    9、之间的争端。n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n为法律本身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32精第五节 正确认识法的作用一、对社会主义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经验的总结二、对法的作用的一些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三、法的作用的局限性33精第六章 法律发展第一节 法的起源第二节 法的变化第三节 法的借鉴与吸收第四节 法律移植第五节 法律继承第六节 法的现代化34精第一节 法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行为规则(二)法的产生条件和原因(三)法产生的共同规律及其与原始社会习惯的主要区别35精第二节 法的变化一、法的历史发展二、法的历史发展的学说36精第三节 法的借鉴与吸收一、法的借鉴与吸收的理论二、当代中国吸收和借鉴外国法

    10、的实践37精第四节 法律移植一、法律移植的概念二、法律移植的理论n肯定论n否定论n法律移植的效果三、法律移植的实践38精第五节 法律继承一、法律继承的概念二、法律继承的理论n法的继承性的问题n法律继承的内容精第六节 法的现代化一、法的现代化的含义二、法的现代化与传统法律文化三、法的现代化并不是法的“西方化”四、法的现代化与法的国际化40精第七章 资本主义法第一节 近代西方国家法的产生第二节 西方国家法的渊源和分类第三节 西方国家法制第四节 法系第五节 二战后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法律的影响第六节 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41精第一节 近代西方国家法的产生一、近代西方国家法的出现二、西方国家商品经济

    11、法的产生三、西方社会商品经济法和以往法的继承关系精第二节 西方国家法的渊源和分类一、西方国家法的渊源二、西方国家法的分类精第三节 西方国家法制一、西方国家法制的含义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西方法制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西方国家法制精第四节 法系一、法系的概念二、两大法系的形成三、两大法系的比较精第五节 二战后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 法律的影响一、二战后西方国家法律领导地位的转移二、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法律的主要影响46精第六节 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一、欧盟法律与成员国法律的关系二、民法法系法律对欧盟法律的影响三、普通法法系法律对欧盟法律的影响和矛盾精第二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八章 依法治

    12、国总论第九章 法律与经济第十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政治第十一章 法律与文化第十二章 依法治国与科学技术48精第八章 依法治国总论第一节 法治、德治和法制的概念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局限性和前景 49精 第一节 法治、德治和法制的概念一、历史上对法治与德治的不同理解二、“法制”词义的演变50精一、历史上对法治与德治的不同理解(一)法治和德治的争论主要包括三次:1、春秋时期儒法之争 2、古希腊思想家之争 3、大革命时期的争论51精一、历史上对法治与德治的不同理解(二)争论的分歧可概括为三点:1、第一个分歧是国家治理主要靠什么 2、第二个分歧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主要靠什

    13、么 3、第三个分歧是政治制度上应该实行民主还是专制精二、“法制”词义的演变n十五大之前法制一词的含义:第一,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 第二,动态意义上的法律 第三,指“依法办事”的原则n十五大提出“法治”53精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一、治国的基本方略n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指基本的方针和战略。n治国的基本方略,核心是指治国要法治而不要人治。54精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与原则(一)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n实体基本原则n形式基本原则55精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局限性和前景一、法治的优越性n理性n效率n文明n民

    14、主n秩序56精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局限性和前景二、法治的局限性(1)法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三、前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7精第九章 法律与经济第一节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概述法律与经济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体制法律与经济体制第三节第三节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宏观调控与法律宏观调控与法律58精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概述一、“经济”的语义分析 经济是指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指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总称。二、法与经济的

    15、一般关系n经济决定法律n法律服务于经济59精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的概念n经济体制是指再国家或地区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二、计划经济与法律60精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体制三、市场经济与法律n商品经济与法律n近代市场经济与法律n现代市场经济与法律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法律n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n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精第三节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一、所有制结构与法律二、企业制度与法律三、分配制度与法律精第四节 宏观调控与法律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n实行市场经济必须要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n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

    16、增长。n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n宏观调控采取直接调控为主和间接调控为主两种方式。63精第四节 宏观调控与法律二、宏观调控与法律n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n1993以来,我国立法步伐迅速,立法的重点是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eg:中国人民银行法64精第十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 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第二节 法治与党的领导第三节 法治与国家第四节 法治与民主第五节 法治与人权65精第一节 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一、政治的概念(一)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66

    17、精第一节 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二、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一)法治与政治的关系(二)法治与政治体制改革67精第二节 法治与党的领导一、政党的概念(一)政党的含义:n政党一般是指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二)当代中国的政党制:n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8精第二节 法治与党的领导二、政策的概念n政策通常指政党、国家或其他社会组织所采取的行动准则。n在我国,权威性的政策分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政策。n党的政策又有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之分。精第二节 法治与党的领导三、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异同(一)党的政策与法律的一致性(二)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区别n两者制定

    18、的组织和程序不同。n两者实施方式不同。n两者调整范围不同。n两者确定性程度不通。精第二节 法治与党的领导四、法治与党的政策(一)党的政策对法治的指导作用(二)法治对党的政策的制约作用(三)法律与党的政策关系的演变精第三节 法治与国家一、国家的概念(一)国家的两种含义n地理上的含义n政治上的含义(二)国家的构成要素72精第三节 法治与国家二、国体与政体(一)国家的本质国体(二)国家的管理形式政体(三)国家结构形式三、法治与国家的关系(一)法治与国家的共同性(二)法治与国家的地位73精第三节 法治与国家四、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一)人民民主专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其他政治制度n人民代表大

    19、会制是我国的政体,即国家的管理形式,它也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n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n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74精第四节 法治与民主一、民主的概念n民主的概念:1.国家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本质2.形式上的公民平等n民主的分法:1.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2.不同社会领域的民主3.不同社会形态的民主75精第四节 法治与民主二、民主的历史发展(一)民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二)民主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n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加以阐明n“文革”十年动乱的教训n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精第四节 法治与民主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n首先,民主与专政的结合

    20、。n其次,民主与集中的结合。n再次,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n最后,逐步完善的民主。五、民主和法治的紧密结合精第五节 法治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一)人权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利(二)人权的结构二、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一)当代世界的不同人权理论(二)人权理论的萌芽78精第五节 法治与人权三、西方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一)不同发展阶段的概况(二)二战后重大发展的原因79精第五节 法治与人权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权的理论(二)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三)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权理论上的主要区别80精第五节 法治与人权五、法治与人权的相互作用(一)法治对人权的保障(二)人权对

    21、法治的促进81精第十一章 法律与文化第一节 法律与文化第二节 法律与文明第三节 法治与道德第四节 法律与宗教82精第一节 法律与文化一、文化的概念二、法律文化的概念n法律文化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对待法律和法律制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83精第一节 法律与文化三、法律文化的多样性n社会主义法律文化n传统法律文化n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n前苏联的法律文化精第一节 法律与文化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n积极因素n消极因素精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积极因素:n重视道德教化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n徒法不能以自行n重视调解在解决一般纠纷中的作用n执法、司法官员应具有公正廉明n

    22、制定法传统精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消极因素n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教义n轻视法律的作用n轻视诉讼和权利观念淡薄n法即是刑n轻视法学精第二节 法律与文明一、文明的概念二、法律与文明关系的学说n梁启超n柯勒n庞德精第三节 法治与道德一、道德的概念n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二、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n联系n区别精第三节 法治与道德三、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学说(一)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三)有关法律与道德差别的理论和实践精第三节 法治与

    23、道德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n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五、德治与法治古代与当代的比较n服务对象不同n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不同n内涵和外延不同n与人治的关系不同精第四节 法律与宗教一、宗教的含义二、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三、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宗教92精第十二章 依法治国与科学技术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第二节 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新时期健全科技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举措93精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一、科学技术的含义二、科技与法律的一般关系n法律对科技进步的作用n科技对法律的影响94精二、科技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1、法律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法律对科技进步的作用首先,法律对科技进

    24、步起着指引、协调与管理的作用。其次,法律对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再次,法律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最后,法律在控制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各种问题上具有重大作用。95精二、科技与法律的一般关系2、科技对法律的影响、科技对法律的影响第一,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以及法律体系的发展。第二,科技的发展对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科技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第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方法的扩展。96精第二节 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一、科技法的概念科技法的特点:n科技法有特定的调整范围。n在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上有独特之处。n集中反映了科技

    25、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专门知识性强的特点。97精第二节 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二、科技法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科技法律与政策关注以下几个重点和热点:n科技发展政策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n建设创新体系和优化创新环境n在全球范围内争夺科技人才n保障人类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n保护知识产权n国际条约、区域协定和政策工具应运而生精第二节 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科技进步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一)重大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立法取得良好绩效(二)推进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获得重要经验99精第二节 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四、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尚存在的突出问题n缺乏总体部署,宏观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n立法层次低下,急需提升

    26、规范层次n科技活动主体的立法严重滞后n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管理规则需要完善n科技事业和产业缺乏指导n以科技解决社会进步重大问题与突发事件缺乏制度构筑精第三节 新时期健全科技法制 建设的目标和举措(一)新时期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二)新时期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实施步骤(三)实现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目标的战略行动(四)新时期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五)推进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精第三编法 的 制 定第十三章 法的制定第十四章 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第十五章 法律体系精第十三章法 的 制 定第一节 法的制定和立法的概念第二节 法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三节

    27、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精第一节 法的制定和立法的概念一、法的制定的概念二、立法的历史发展三、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法律规定精一、法的制定的概念(一)法的制定的含义n法的制定,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精一、法的制定的概念(二)立法的特征第一,它是一项法定的国家机关的活动。第二,它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第三,它是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第四,它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第五,它是产生或者变更法律的活动。精一、法的制定的概念(三)立法的形式和分类第一,按照立法

    28、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n君主立法和议会立法n一院制立法和两院制立法n立法机关立法、行政机关立法和授权立法第二,根据立法主体行为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此外,还可以分为:n民事立法、刑事立法、行政立法、经济立法和立宪活动等。n实体法立法和程序法立法。n一般法立法和特别法立法。精一、法的制定的概念(四)立法的意义n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n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n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n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n立法是民主制度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

    29、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精二、立法的历史发展(一)各类社会形态的立法(二)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发展n从1949年10月到1954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从1954年10月到1957年底。n从1958年初到1966年5月。n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n1976年10月,特别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现在。(三)研究立法发展的意义109精三、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法律规定n宪法的规定n法律的规定n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精第二节 法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法的制定的指导思想 n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法指导思想应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30、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二、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二)群众路线和专门机关工作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 结合的原则(三)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四)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六)立足全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七)维护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与及时创、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节 法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精第三节 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一、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的概念n立法体制,是指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情形和状态。(二)我国现行立法体制u在中央一级

    31、:第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第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u在地方一级:第一,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第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精第三节 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二、立法程序(一)立法程序的概念(二)我国现行立法程序n立法的准备阶段n法的形成或者法的确立阶段(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法律)n法律的完备阶段精第三节 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三、立法技术(一)立法技术的概念 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二)立法技术的内容n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达n法律规范的表达n立法语言的运用精第十四章 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第一节 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的概念第二节

    3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及其分类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精第一节 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的概念一、法的渊源的概念n法的渊源,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二、法的渊源的历史发展(一)法的渊源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二)法的渊源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精第一节 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的概念三、法的分类(一)世界各国共同适用的法的分类 它主要有五类,即: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成文法和习惯法。(二)在某些国家适用的分类 第一,公法和私法。第二,普通法(Law)和衡平法(Equity)。第三,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精第二节 当

    33、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及其分类一、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n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和国际条约。精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 渊源及其分类二、政策、案例和习惯n政策: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n判例:区别于判例法。我国无判例法制度。n习惯:民族习惯经国家认可具有法律效力。三、法律学说、道德规范和宗教教规精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意义n为了便于法律的实施。n为了维护和促进国家法制的统一,建立一个和谐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有利于国家的立法活动。二、规范

    34、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n法律清理n法律汇编n法律编纂精第十五章 法 律 体 系第一节 法律体系和部门法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精第一节 法律体系和部门法一、法律体系n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同类法律所组成的全部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部门法体系。精第一节 法律体系和部门法二、部门法(一)部门法的概念n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的总称。它是法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法律分类的一种形式。(二)部门法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三)法律体系与立法

    35、体系和法学体系(四)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精第一节 法律体系和部门法三、划分部门法的原则和标准(一)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合目的性原则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适当平衡原则 (4)相对稳定原则 (5)重点论原则 (6)辩证发展原则(二)划分部门法的标准 (1)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种类应该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2)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的机制是划分部门法的第二位标准。(三)社会关系以及法律调整都是客观的精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和特征(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二)中国社会

    36、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精宪法民法和婚姻家庭法行政法商法社会法经济法军事法环境法刑法诉讼程序法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精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n2002年11月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精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的发展与完善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坚持我国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7、的保证。n必须以中国国情和宪法为依据,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科学性和合法性的保证。n必须总结历史、面对现实、放眼未来。n要综合考虑道德、党纪、政纪、社区公约和村规民约以及传统风俗习惯。n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中国同外国的关系。精第四编 法的实施和监督第十六章 法的实施第十七章 法律关系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第十九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第二十章 法律监督精第十六章 法的实施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念第二节 法律效力第三节 法律实效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原则精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念一、法的实施的含义和意义(一)法的实施的含义(二)法的实施的意义二、法的遵守(一)法的遵守的

    38、含义(二)法的遵守的意义精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念三、法的执行(一)法的执行的含义(二)法的执行的特点(三)法的执行的主要原则四、法的适用(一)法的适用的含义及需要法的适用的情况(二)法的适用的特点精第二节 法律效力一、法律效力的概念与分类n法律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n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n狭义的法律效力可以分为四种,或称四个效力范围: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精第二节 法律效力二、法律对人的效力n法律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n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

    39、则:(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 (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n根据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2)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精第二节 法律效力三、法律对事的效力n法律对事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那些事项。n该效力范围的意义四、法律的空间效力n法律的空间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精第二节 法律效力五、法律的时间效力n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1.法律的生效时间2.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3.法律溯及力精第三节 法律实效一、法律实效、法律效果

    40、与法律效益n法律实效n法律效果n法律效益精第三节 法律实效二、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n人们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n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案件种类、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n各类合同的履约率与违约率,各种民事或经济纠纷的发案率及结案率,行政诉讼的立案数及其审结情况。n普通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他们的法律意识及法治观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n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可比性研究。n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公正、公共福利等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n法律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目的是否有效实现及其程度。n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精第三节 法律实效三、影响法律实施的

    41、因素分析n个人方面的因素n体制方面的因素n环境方面的因素n法律本身的因素精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原则 一、司法公正1.基本含义2.实施这项原则的意义3.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基本含义2.实施这项原则的意义3.如何贯彻这项原则精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原则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基本含义2.实施这项原则的意义3.如何贯彻这项原则四、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基本含义2.实施这项原则的意义3.如何贯彻这项原则精第十七章 法律关系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演变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分类精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n法律关系就

    42、是法律所规定的以及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2.抽象的法律关系和具体的法律关系精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一、法律关系主体n公民(自然人)n法人n非法人组织n国家二、法律关系的客体n物n精神财富n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精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演变n法律关系的演变,即这种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n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1.法律本身2.法律事实精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分类一、分类的标准二、公法法律关系三、私法法律关系四、公私法混合法律关系精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种类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第

    43、四节 法律制裁精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含义n法律责任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二、法律责任的特点精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三、违法行为及产生法律责任的其他原因1、违法行为n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为前提。n违法行为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n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n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n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2、违约行为、法律规定作为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精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四、法律责任的目的及功能n法律责任的目的n法律责任的功能五、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4、精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种类 一、刑事责任二、民事责任三、行政责任四、违宪责任五、国家赔偿责任精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 一、法律责任的归结的含义二、归责的基本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 2、公正原则3、效益原则 4、合理性原则三、法律责任的免除1、时效免责 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精第四节 法律制裁一、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承担(一)法律制裁的概念(二)法律责任的承担二、法律制裁的种类(一)刑事制裁 (二)民事制裁(三)行政制裁(四)违宪制裁精第十九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方法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第四节 法律推

    45、理精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一、法律解释的含义与特点二、法律解释的种类(一)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二)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三、法律解释的意义 四、法律解释的历史发展156精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方法 一、法律解释的目标 (一)“主观说”与“客观说”(二)严格解释与自由解释二、法律解释的方法(一)文义解释(二)历史解释(三)体系解释(四)目的解释精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所进行的解释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所作的解释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四、地方政权机关的解释精第四节 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点(一)法律推理的含义n法律推理是人们在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中,运

    46、用法律理由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法律推理的特点 精第四节 法律推理二、法律推理的意义法律推理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三、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及其问题(一)演绎推理(二)归纳推理(三)辩证推理精第二十章 法律监督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说第二节 国家机关的监督第三节 社会监督精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说 一、法律监督的含义二、法律监督的历史(一)中国古代的法律监督(二)欧洲历史上的法律监督(三)国外近现代的法律监督精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说三、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与法律监督的构成1.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2.法律监督的构成n法律监督的主体n法律监督的客体n法律监督的内容n法律监督的权力n法律监督的规则精第一节

    47、法律监督概说四、法律监督的分类(一)国家性的监督和非国家性的监督(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五、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意义精第二节 国家机关的监督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重要意义(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三)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四)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发展精第二节 国家机关的监督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一)一般行政监督(二)专门行政监督1、行政监察2、审计监督(三)行政复议(四)行政监管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一)检察机关的监督(二)审判机关的监督精第三节 社 会 监 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社会组织的监督3、公民的监督4、法律职业的监督与法律职业的成熟5、新闻舆论的监督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内容简介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7336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