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件)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必修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 资源描述:
-
1、Page 1第一部分 时代环境【1】政治:贵族政治开始向封建官僚体制过渡。(宽松环境)【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封建经济的逐渐确立。(物质条件)【4】阶级:传统贵族的没落,士阶层的日益活跃。(阶级基础)【3】军事:诸侯国为在兼并战争中脱颖而出,重视人才。(现实需要)【4】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学术文化继续下移。(舆论阵地)Page 2第二部分 百家争鸣n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术流派争芳斗艳的一种文化现象。n 2、由来: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最后,只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
2、农家、小说家、方技等十家发展成学术流派。n 3、特点:众多学派在相互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富于自由和创新精神,思想异常活跃。n 4、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n 5、意义:百家争鸣不仅将中华文化带进了觉醒的时代,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奠定了后世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和体系。Page 3n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n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n 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n A.诸子
3、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n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n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n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n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n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Page 4第三部分 主要流派一、儒家学派。1、孟子。个人档案。姓名:姓孟,一说孟孙氏,名轲,字子舆;被后世誉为“亚圣”。生卒: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职业: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籍贯:战国时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祖先:
4、鲁国贵族“庆父”(鲁桓公儿子)之后。家庭:单亲,母亲仉氏,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开坛讲学,世传孟子七篇。Page 5n 1.“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 公孙丑上n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公孙丑下n 3.“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 尽心上n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n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告子下n 5.“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滕文公下n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n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n 9.“权,然后知情重;度,然后之长短”孟子
5、 梁惠王上n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上Page 6Page 7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但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道德伦理:1 1 人性论人性论:“性善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