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犯罪主观方面》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76864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PPT
  • 页数:89
  • 大小:16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犯罪主观方面》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 主观 方面 课件
    资源描述:

    1、h1第八章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 四个案例:四个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

    2、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猎后将该人打死。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h2 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基于一定

    3、的罪过心理而实施的,不具有主观特征的犯罪是基于一定的罪过心理而实施的,不具有主观特征的犯罪是难以想象的,因而犯罪主观方面同样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难以想象的,因而犯罪主观方面同样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的必备要件。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罪过心理态度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罪过心理态度故意、故意、过失以及动机和目的过失以及动机和目的。法谚:无罪过即无犯罪。法谚:无罪过即无犯罪。h3犯罪主观方面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主观方面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犯罪主观方面是指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第一,犯罪

    4、主观方面是指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内容。主观方面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为主主观方面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为主体体“认识认识”、“明知明知”、或、或“预见预见”一定的行为和结果,并一定的行为和结果,并“希希望望”或或“放任放任”、“不希望不希望”一定结果的发生和出于内心的冲一定结果的发生和出于内心的冲动有目的地追求一定结果。动有目的地追求一定结果。前者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性质、后果的认识,称之为前者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性质、后果的认识,称之为认识因素;认识因素;后者是指行为人对认识到的危害结果的态度,在理论后者是指行为人对认识到的危害结果的态度,在理论上

    5、称之为意志因素。上称之为意志因素。h4 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态度,具有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态度,具有特定的法律内容。特定的法律内容。犯罪主观方面是以危害社会结果作为认识内容,同时犯罪主观方面是以危害社会结果作为认识内容,同时反映了主体对危害社会行为的心理抉择,而这种选择恰恰反映了主体对危害社会行为的心理抉择,而这种选择恰恰是刑法所否定的,国家通过刑法将这种心理评价为反社会是刑法所否定的,国家通过刑法将这种心理评价为反社会心理。换句话说,只有当主体的心理态度表现为支配实施心理。换句话说,只有当主体的心理态度表现为支配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而被刑法禁止时,才被认为犯罪主观

    6、方面。危害社会行为而被刑法禁止时,才被认为犯罪主观方面。第三,犯罪主观方面是可知的。第三,犯罪主观方面是可知的。犯罪主观方面作为主观心理态度,固然具有主观性的犯罪主观方面作为主观心理态度,固然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主观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支配力量,行为是一面,但主观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支配力量,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主观方面可以通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心理的外在表现,主观方面可以通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反映出来反映出来。h5二、犯罪主观方面在刑法中的意义 首先,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要件,是划清罪与非罪首先,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要件,是划清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的主要标志。有些行为,客观上可能给社会造成

    7、了一定的损害,如有些行为,客观上可能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果不借助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分析,是很难确定该行为是犯果不借助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分析,是很难确定该行为是犯罪行为还是非犯罪行为。刑法第罪行为还是非犯罪行为。刑法第16条规定:条规定:“行为在客观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因此,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罪与非罪的主要因此,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罪与非罪的主要界限界限。h6 其次,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

    8、罪的界限。其次,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在实践中,有些行为仅从行为与结果的外观上看,可在实践中,有些行为仅从行为与结果的外观上看,可能差不多,但由于主观方面的不同,定罪也就不同。同样能差不多,但由于主观方面的不同,定罪也就不同。同样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方面有杀人故意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方面有杀人故意 的,则构成的,则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对他人的死亡结果出于过失的,则可能构故意杀人罪。而对他人的死亡结果出于过失的,则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再则,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也有主要意义。再则,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也有主要

    9、意义。犯罪的主观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主观恶犯罪的主观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主观恶性程度的不同,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也就不性程度的不同,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也就不同,因而是法定的或酌定的量刑情节。同,因而是法定的或酌定的量刑情节。h7三、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三、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作为心理内容,犯罪主观方面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作为心理内容,犯罪主观方面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其的,在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其作案的心理往往不作真实的供述,也有的犯罪分子由于自作案的心理往往不作真实的供述,也有的犯罪分

    10、子由于自身表达的问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产身表达的问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产生了如何正确判断主观方面内容的问题。生了如何正确判断主观方面内容的问题。这个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行为。这个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行为。人的思想支配和决定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则是思想人的思想支配和决定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反映,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动机和目的,总是要通过他们的反映,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动机和目的,总是要通过他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活动表现出来。分析犯罪的主观方面,要对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分析犯罪的主观方面,要对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其危害结果进行

    11、科学的分析,根据行为侵害的对象的情况、根据行为侵害的对象的情况、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方式、犯罪的工具和方法、实施犯罪的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方式、犯罪的工具和方法、实施犯罪的环境、时间、地点、危害结果的大小和轻重、行为人有无环境、时间、地点、危害结果的大小和轻重、行为人有无预谋及预谋的情况、平时的表现等综合考虑、犯罪分子如预谋及预谋的情况、平时的表现等综合考虑、犯罪分子如何狡猾何狡猾,犯罪主观方面是可以正确认定的。,犯罪主观方面是可以正确认定的。h8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图示:图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具体可用下图表示: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罪过形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必然会发生 希望 直接

    12、故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希望 直接故意 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放任 间接故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轻信 希望避免 过于自信的过失 没有认识到行为及其结果的发生(大意)不希望 疏忽大意的过失 此结果指危害社会的结果 此必然指主观认为必然发生 认识因素包括:行为事实的认识和行为危害性认识两个方面-阮齐林语h9几种罪过形式解释 1、甲从甲从18层楼上扔东西砸死人的,什么情层楼上扔东西砸死人的,什么情况是故意,什么情况是过失呢?第一,如甲看见况是故意,什么情况是过失呢?第一,如甲看见仇人到了,心想报仇的机会到了,朝着他砸下一仇人到了,心想报仇的机会到了,朝着他砸下一块大石头,把仇人

    13、砸死了。块大石头,把仇人砸死了。这很容易判断,是直接故意。这很容易判断,是直接故意。2、如果甲在家睡觉,楼下人声鼎沸吵得历害,如果甲在家睡觉,楼下人声鼎沸吵得历害,搅得无法入睡,甲大怒,拿起个铁哑铃就朝发出搅得无法入睡,甲大怒,拿起个铁哑铃就朝发出声音的地方扔了下去,结果砸死人了。声音的地方扔了下去,结果砸死人了。通常认为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间接故意。通常认为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间接故意。h10 3、如果甲收拾屋子,见有一块废砖头,想都如果甲收拾屋子,见有一块废砖头,想都不想就随手把它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不想就随手把它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大概可以算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吧。大概可以算是疏

    14、忽大意的过失吧。4、如果甲在扔砖头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说如果甲在扔砖头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说话,想到不要打着人了,伸头看看,见没有人,话,想到不要打着人了,伸头看看,见没有人,才扔下砖头。这时说话人正好走出门洞,被砖头才扔下砖头。这时说话人正好走出门洞,被砖头击中,发生死亡结果。击中,发生死亡结果。这情况一般认为是什么呀?应该是过于自信这情况一般认为是什么呀?应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过失。h11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故意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15、,因而构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 h12理解犯罪故意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故意区分开来。理解犯罪故意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故意区分开来。例如,行为人在黑暗处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例如,行为人在黑暗处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

    16、窃对象面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在一般意义上说,划火窃对象面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在一般意义上说,划火柴的行为显然是柴的行为显然是“故意故意”的;但行为人在划火柴时并没有认的;但行为人在划火柴时并没有认识到可能发生火灾、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并不识到可能发生火灾、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并不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因而不是刑法上的犯罪故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因而不是刑法上的犯罪故意。意。再如,行为人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再如,行为人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时,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时,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故意故意”的,但它不是刑法上的犯罪的,但它不是刑法上的犯罪

    17、故意。故意。因此,司法工作人员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般意义因此,司法工作人员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般意义上的故意认定为刑法上的犯罪故意。上的故意认定为刑法上的犯罪故意。h13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根据刑法第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条的规定,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明知”和和“会会”是指故意的认识内容和程度。是指故意的认识内容和程度。一般来说,成立犯罪的故意,行为人需明知以下内容:一般来说,成立犯罪的故意,行为人需明知以下内容:

    18、1.明知行为的性质,即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明知行为的性质,即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刑法明确规定了成立犯罪故意必须具备危害社会的意识。如果行刑法明确规定了成立犯罪故意必须具备危害社会的意识。如果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没有认识,则就缺乏成立犯罪故意的认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没有认识,则就缺乏成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例如,某甲在炒菜时,误将工业用盐当作食用盐使用,引起识因素。例如,某甲在炒菜时,误将工业用盐当作食用盐使用,引起多人中毒。这里,某甲显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多人中毒。这里,某甲显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就不能成立犯罪故意。就不能成立犯罪故

    19、意。这种认识并不要求行为人了解自己的行为触犯的是什么样的具这种认识并不要求行为人了解自己的行为触犯的是什么样的具体条文,应受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该种行为是不合体条文,应受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该种行为是不合法的,就具备了对危害社会性质的认识。法的,就具备了对危害社会性质的认识。h14 2.明知自己行为的对象及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明知自己行为的对象及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等。在以犯罪对象或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作为犯罪构在以犯罪对象或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作为犯罪构成选择要件的犯罪中,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必须对上述成选择要件的犯罪中,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必须对上述

    20、 选择要件有明确的认识。选择要件有明确的认识。例如刑法第例如刑法第312条窝赃罪,必须条窝赃罪,必须“明知是犯罪所得明知是犯罪所得”才才能构成。如果不知道是赃物,就不能构成窝赃罪。能构成。如果不知道是赃物,就不能构成窝赃罪。非法狩猎罪,行为人应明知自己是在禁猎区、禁猎期、非法狩猎罪,行为人应明知自己是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的方法才能构成等。使用禁用的方法才能构成等。h15 3.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应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应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社会的结果。包括二种情况:。包括二种情况:

    21、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某甲杀某乙,用手枪抵住某乙的头部开枪,某甲明知自己某甲杀某乙,用手枪抵住某乙的头部开枪,某甲明知自己的开枪行为必然引起某乙的死亡,这显然具备了故意犯罪的开枪行为必然引起某乙的死亡,这显然具备了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的认识因素;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某甲持枪向某乙开枪,距离较远或某甲自己的枪法不准,某甲持枪向某乙开枪,距离较远或某甲自己的枪法不准,这一枪有可能将某乙打死,也可能打不中某乙。但只要某这一枪有可能将某乙打死,也可能打不

    22、中某乙。但只要某甲认识到自己的开枪行为有可能将某乙打死,也就具备了甲认识到自己的开枪行为有可能将某乙打死,也就具备了故意的认识因素。故意的认识因素。h16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否包括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的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否包括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认识?这在刑法理论上有争这在刑法理论上有争 议。议。古代曾有古代曾有“不知法律不赦不知法律不赦”的格言。现实生活中有有的格言。现实生活中有有些人借口自己不懂法律来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些人借口自己不懂法律来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对此,应作具体分析:对此,应作具体分析:那些维系社会安定而设定的基本规范一般是人所共知那些维系社会安定而设定的基本规范一般是人所共知的

    23、,如杀人、放火、强奸等暴力犯罪和盗窃、诈骗、抢劫的,如杀人、放火、强奸等暴力犯罪和盗窃、诈骗、抢劫等财产犯罪,在任何社会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对这些行为等财产犯罪,在任何社会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对这些行为的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对这一类犯罪,实的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对这一类犯罪,实际上不会发生不知法律的问题。际上不会发生不知法律的问题。纵然有人不知具体的刑法条文对某种行为是如何规定,纵然有人不知具体的刑法条文对某种行为是如何规定,但社会对这些行为的否定的评价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明但社会对这些行为的否定的评价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明知的,这也就具备了故意的认识因素。知的,这也就具备

    24、了故意的认识因素。h17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人们的生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刑法中有些犯罪的规定活习惯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刑法中有些犯罪的规定可能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相矛盾的,对这些规定可能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相矛盾的,对这些规定如不明知,就可能影响到行为人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判如不明知,就可能影响到行为人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断。例如,对一个久居深山的以狩猎为生的老人来讲,就例如,对一个久居深山的以狩猎为生的老人来讲,就很难了解刑法有关非法狩猎的规定,他即使射杀了珍贵动很难了解刑法有关非法狩猎的规定,

    25、他即使射杀了珍贵动物,也不能认定其为故意犯罪。物,也不能认定其为故意犯罪。h18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会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会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所谓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所谓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发生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的目的。行为的目的。例如,故意杀人的希例如,故意杀人的希 望就是行为人追求被害人死亡的望

    26、就是行为人追求被害人死亡的目的;目的;盗窃罪的希望就是行为人追求取得他人财物的目的等。盗窃罪的希望就是行为人追求取得他人财物的目的等。h19 所谓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为追求某种目所谓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为追求某种目的,而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的的,而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心理态度。有观点认为放任并非是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而是有有观点认为放任并非是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而是有意地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地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为了杀妻,在食物中下毒,希望妻子食用例如,某甲为了杀妻,在食物中下毒,希望妻子食用后中毒。他同时也

    27、明知该食物其放学回家的女儿也可能食后中毒。他同时也明知该食物其放学回家的女儿也可能食用,也可能中毒,他并不是希望女儿死亡,但因杀妻心切,用,也可能中毒,他并不是希望女儿死亡,但因杀妻心切,女儿是死是活不管,行为人对投毒造成女儿的死亡就是一女儿是死是活不管,行为人对投毒造成女儿的死亡就是一种放任的心理。种放任的心理。h20 应当强调,应当强调,意志因素的对象是危害结果意志因素的对象是危害结果。有时,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可以是有意为之(如故意违章驾有时,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可以是有意为之(如故意违章驾驶),但对结果可能是过失的(如对肇事致人死亡的结果)。驶),但对结果可能是过失的(如对肇事致人死亡的结

    28、果)。犯罪故意的这二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的,犯罪故意的这二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的,认识因素为意志因素的形成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行认识因素为意志因素的形成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行为人只有对危害结果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才谈得上对危害为人只有对危害结果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才谈得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希望还是放任的态度,因而它是意志因素结果的发生是持希望还是放任的态度,因而它是意志因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因素是在认识因素的基础上对行为作出抉择和处意志因素是在认识因素的基础上对行为作出抉择和处断,是认识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仅有认识因素,没有对行断,是认识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仅有认识因素,没有对行为进行

    29、抉择的意志因素,则也不能成立犯罪故意,从这个为进行抉择的意志因素,则也不能成立犯罪故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志因素对故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意义上说,意志因素对故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h21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根据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在认识程度上和根据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在认识程度上和所持的态度上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中可将犯罪故意分为所持的态度上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中可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形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形式。还有以下一些分类:还有以下一些分类:(一一)根据行为人对危害后果预见来分,故意被分为确定的故意和根据行为人对危害后果

    30、预见来分,故意被分为确定的故意和与不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二二)根据故意形成时间长短,故意被分为预谋的故意和突然的故根据故意形成时间长短,故意被分为预谋的故意和突然的故意;意;(三三)根据犯罪故意产生的具体时间来分,故意可分为事前的故意根据犯罪故意产生的具体时间来分,故意可分为事前的故意与事后故意;与事后故意;(四四)根据行为时的不同状态,故意分为积极故意与消极故意;根据行为时的不同状态,故意分为积极故意与消极故意;(五五)根据侵害的法益的后果状态不同,故意被分为危险故意和实根据侵害的法益的后果状态不同,故意被分为危险故意和实害故意害故意 h22 (一)直接故意(一)直接故意 所谓直接

    31、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有二个特征:直接故意有二个特征: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看,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意志因素看,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h23“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了包括了“可能可能”和和“必然必然”发生二种情况,因此,直接发生二种情况,因此,直接故意也就有二种表现形式:故意也就有二

    32、种表现形式:一是一是“必然希望必然希望”,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趁某乙熟睡之际,用枪抵住某乙的头部开例如,某甲趁某乙熟睡之际,用枪抵住某乙的头部开枪,某甲明知其开枪行为必然会造成某乙死亡,他就是希枪,某甲明知其开枪行为必然会造成某乙死亡,他就是希望某乙死亡结果的发生;望某乙死亡结果的发生;h24 二是二是“可能希望可能希望”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希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33、。例如,某甲杀某乙,在离某乙较远处开枪,他明知开例如,某甲杀某乙,在离某乙较远处开枪,他明知开枪行为可能会将某乙打死,希望将某乙打死,这同样是直枪行为可能会将某乙打死,希望将某乙打死,这同样是直接故意。因此,不管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是必然还是可接故意。因此,不管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是必然还是可能发生,能发生,只要对这种危害结果是抱着希望的态度,就是直接故只要对这种危害结果是抱着希望的态度,就是直接故意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极大多数犯罪,都是直接故意犯意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极大多数犯罪,都是直接故意犯罪。罪。h25历年真题历年真题 2008年卷二年卷二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关

    34、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

    35、窃枪支罪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周岁的儿童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解析:解析:C。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h26 (二)间接故意(二)间接故意 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能放任可能放任”

    36、。间接故意也有二个特征:一是从认识因素上看,明知间接故意也有二个特征:一是从认识因素上看,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从意志因素上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从意志因素上看,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看,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发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包括必然性,如果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生的可能性,不包括必然性,如果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还决意去实施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是放发生的必然性,还决意去实施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是放任的态度(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放任的基础),而只能任的

    37、态度(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放任的基础),而只能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心理,应是直接故意。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心理,应是直接故意。h27间接故意犯罪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大体有以下三种:间接故意犯罪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大体有以下三种:(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到山上狩猎,发现前面树林中有一只野兔,例如,某甲到山上狩猎,发现前面树林中有一只野兔,举枪就要射击,突然,某甲发现附近还有一割草的小孩,举枪就要射击,突然,某甲发现附近还有一割草的小孩,某甲明知这一枪有可能打中小孩,但他完全不顾这种危险某甲明知这一枪有可能打

    38、中小孩,但他完全不顾这种危险而开枪,结果将小孩打死。对杀小孩来讲,某甲就是出于而开枪,结果将小孩打死。对杀小孩来讲,某甲就是出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h28 (2)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发生。例如,会计某甲贪污了大量公款,为了防止罪行暴露,例如,会计某甲贪污了大量公款,为了防止罪行暴露,就采取放火的方法灭迹。一天晚上,某甲趁夜深人静时点就采取放火的方法灭迹。一天晚上,某甲趁夜深人静时点燃了会计室,目的是要将会计帐簿全部烧毁,在点火的同燃了会计室,目的是要将会计帐簿全部烧毁,在点火的同时,某甲同时也想到会计室隔壁有一同事某乙

    39、在睡觉,一时,某甲同时也想到会计室隔壁有一同事某乙在睡觉,一旦着火以后,某乙可能会逃出来,也可能逃不出来而被烧旦着火以后,某乙可能会逃出来,也可能逃不出来而被烧死。结果某乙被大火烧死。死。结果某乙被大火烧死。行为人虽然放火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某乙,但对某乙的行为人虽然放火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某乙,但对某乙的死亡实际上是放任的。死亡实际上是放任的。h29 (3)在突发性的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在突发性的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主观上并没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主观上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抱着

    40、放任自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抱着放任自流的态度。流的态度。如现实生活中,有的犯罪分子横行霸道,动不动就行如现实生活中,有的犯罪分子横行霸道,动不动就行凶,而对行凶所造成的结果,行为人往往很少有明确的追凶,而对行凶所造成的结果,行为人往往很少有明确的追求,造成何种结果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求,造成何种结果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因此,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危害结果,都是在行为人的因此,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危害结果,都是在行为人的主观意识范围内,行为人因此对最后造成的结果要负间接主观意识范围内,行为人因此对最后造成的结果要负间接故意犯罪的责任。故意犯罪的责任。h30历年真题 2006年卷二年

    41、卷二3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疏忽大意的过失大意的过失 解析:解析:B。h31历年真题历年真题2004

    42、年卷二年卷二53刑法第刑法第171条第条第1款前段规定:款前段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关于本条的理解,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运输假币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但出售、购买假币罪不要求运输假币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但出售、购买假币罪不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行为人明知是假币B根据故意犯罪的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出售、购买假币罪也以行根

    43、据故意犯罪的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出售、购买假币罪也以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为前提为人明知是假币为前提C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都是故意犯罪,但运输假币罪只能是直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都是故意犯罪,但运输假币罪只能是直接故意,而出售、购买假币罪只能是间接故意接故意,而出售、购买假币罪只能是间接故意D“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是指可以并处罚金,而非是指可以并处罚金,而非应当并处罚金应当并处罚金解析:解析:ACD。h32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44、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社会的结果,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既可以认识到危害结果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既可以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也可以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必然性,也可以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只能认识到危而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只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理论上,也有称间接故意为可能的故意。因此,在理论上,也有称间接故意为可能的故意。h33 (2

    45、)二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二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希望的态度,也就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希望的态度,也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积极追求这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积极追求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抱着希望的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抱着希望的态度,而是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态度,而是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二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差别,是二者区分的关键。二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差别,是二者区分的关键。h34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过失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我国

    46、刑法第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已经或者已经预见而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已经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所谓犯罪过失所谓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h35 在犯罪过失中,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与

    47、意志因素的联系在犯罪过失中,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联系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联系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联系往往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往往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要么没有能反映出行为发生结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要么没有能反映出行为发生结果的可能性,要么对这种可能性有所认识,但可能性变为果的可能性,要么对这种可能性有所认识,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概率估计不足,一句话,主体没有对客观现实作现实性的概率估计不足,一句话,主体没有对客观现实作出正确而真实的反映;出正确而真实的反映;从意志因素看,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意志因素看,

    48、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换句话说,危而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换句话说,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人希望和放任的反映,而是事与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人希望和放任的反映,而是事与愿违。愿违。犯罪过失是主客观认识不一致,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犯罪过失是主客观认识不一致,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表现。根据行为人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差别,相脱离的表现。根据行为人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差别,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h36在犯罪过失中,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联在犯罪过失中,行为人的认识

    49、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联系有特殊性系有特殊性 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要么没有能反映出行为发生结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要么没有能反映出行为发生结果的可能性,要么对这种可能性有所认识,但可能性变为果的可能性,要么对这种可能性有所认识,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概率估计不足,一句话,主体没有对客观现实作现实性的概率估计不足,一句话,主体没有对客观现实作出正确而真实的反映;出正确而真实的反映;从意志因素看,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意志因素看,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换句话说,危而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换句话说,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人希望和放任的

    50、反映,而是事与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人希望和放任的反映,而是事与愿违。愿违。犯罪过失是主客观认识不一致,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犯罪过失是主客观认识不一致,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表现。根据行为人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差别,相脱离的表现。根据行为人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差别,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h37犯罪故意的主观恶性要大于犯罪过失犯罪故意的主观恶性要大于犯罪过失 在刑事责任的承担上,故意犯罪要比过失犯罪重。在在刑事责任的承担上,故意犯罪要比过失犯罪重。在造成同样结果的情况下,故意犯罪的处刑要比过失犯罪重造成同样结果的情况下,故意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犯罪主观方面》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686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