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法律逻辑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法学]法律逻辑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 法律 逻辑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法律逻辑主编:陈康扬、潘利平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第一节 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 一、什么是逻辑、逻辑学?一、什么是逻辑、逻辑学?1.逻辑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性;逻辑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性;二是指人的思维的规律性;三是指研究思维的科学。二是指人的思维的规律性;三是指研究思维的科学。2 逻辑学的定义: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具体逻辑学的定义: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具体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规则的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规则的科学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研
2、究其中的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象研究其中的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第二节法律逻辑的性质第二节法律逻辑的性质一,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一,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二,法律逻辑的性质:法律逻辑的工具性质表现在两二,法律逻辑的性质:法律逻辑的工具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方面:1,它和语法有类似之处;,它和语法有类似之处;2,它和数学有类似之处。,它和数学有类似之处。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 和方法和方法一,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一,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 1有助于法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法学理论的学习 2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 3有助于揭
3、露逻辑错误有助于揭露逻辑错误 4有助于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有助于探求新知,开发智力 二,学习方法二,学习方法 1 防止用直观的经验知识代替逻辑知识防止用直观的经验知识代替逻辑知识 2正确理解逻辑公式、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的正确理解逻辑公式、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3加强作业练习加强作业练习 思考:如何理解逻辑与法律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逻辑与法律的关系?第二章第二章 概念论概念论 第一节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对象范围的思维形式。其对象范围的思维形式。二、概念同语词的关系:二、概念同语词的关系
4、:1,联系在于: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联系在于: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示。示。2,区别在于:概念具有共同性,语言具有民族,区别在于:概念具有共同性,语言具有民族性;并非所有语词都表示概念;概念与语词性;并非所有语词都表示概念;概念与语词并非一一对应。并非一一对应。三、概念的特征:三、概念的特征: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的总和。2,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第二节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单
5、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如北京、中国。普遍概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如北京、中国。普遍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如城市、国家。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如城市、国家。二、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二、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成文法、成年人。负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成文法、成年人。负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不成文法、未成年人。如不成文法、未成年人。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概念。如法律、大学。抽
6、象概念(属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概念。如法律、大学。抽象概念(属性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或者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或者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如严重、复杂。如严重、复杂。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集团。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念。如犯罪集团。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成员。如犯罪成员。重点:重点: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区别。的区别。第三节第三节 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全同关系(同一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内一、全同关系(同一关系):指两个概念的
7、内涵虽不同,但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重合涵虽不同,但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关系。如四川省的省会和成都。诉讼与打官的关系。如四川省的省会和成都。诉讼与打官司?司?二、属种关系(从属、包含关系):指一个概二、属种关系(从属、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如法律与宪法、罪犯与杀人犯。如法律与宪法、罪犯与杀人犯。四川与成都四川与成都?三、交叉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中,两个三、交叉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大学生与种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审判员与共产党员。共青
8、团员、审判员与共产党员。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关系。如盗窃罪与抢窃罪、法官与法院。的关系。如盗窃罪与抢窃罪、法官与法院。五、矛盾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五、矛盾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这两个种概念的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等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合法外延之和却等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合法与违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与违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六、对立关系(反对关系)指在同一个属概念六、对立关系(反对关系)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是两个之中,两
9、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是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小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小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买卖合同与运输合同、大学生与中学生。如买卖合同与运输合同、大学生与中学生。第四节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限制和概括的含义:限制是由外延较大的一、限制和概括的含义:限制是由外延较大的概念缩小到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概念缩小到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属到种。如法律属到种。如法律中国法律中国法律中国宪法中国宪法 概括是由外延较小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大概括是由外延较小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种到属。如抢窃罪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种到属。
10、如抢窃罪犯罪犯罪违法违法 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方法;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方法;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增加外延减少内涵的方法。加外延减少内涵的方法。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应注意的问题: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应注意的问题:1,概念,概念限制概括的一定是属种关系的概念;限制概括的一定是属种关系的概念;2,无论,无论概念的限制还是概括都是有限度的。概念的限制还是概括都是有限度的。四、概念的反变关系:指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时四、概念的反变关系:指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时,其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变化关系。,其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变化关系
11、。第五节第五节 定义定义 一一、什么是定义:是指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什么是定义:是指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二、定义的方法二、定义的方法 1、普遍概念的定义方法,即属加种差的方法:、普遍概念的定义方法,即属加种差的方法: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种差种差+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 2、单独概念的定义方法、单独概念的定义方法 3、范畴的定义方法、范畴的定义方法 4、规定语词的定义方法、规定语词的定义方法 5、说明语词的定义方法、说明语词的定义方法 三、定义的逻辑规则:三、定义的逻辑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定义过窄的错
12、误。2、定义不能是循环的;否则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定义不能是循环的;否则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的错误。反复的错误。3、定义不能是否定形式,但下定义概念可以是、定义不能是否定形式,但下定义概念可以是否定概念。否定概念。4、下定义概念必须清楚明确。、下定义概念必须清楚明确。第六节第六节 划分划分一、什么是划分:一、什么是划分:划分是指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划分是指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方法。二、划分的方法二、划分的方法 1 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的子项有两个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的子项有两个,多分法的子项在三个以上。,多分法的子项在三个以上。如按照不同方法如按照不同方法对对“法律法律”如何进行划分?如何
13、进行划分?2 连续划分和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一次划分 注意:划分与分解的区别。注意:划分与分解的区别。三、划分的逻辑规则三、划分的逻辑规则 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划分过宽或、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划分过宽或划分过窄的错误。划分过窄的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应当排斥;否则犯子项目相容、划分后的子项应当排斥;否则犯子项目相容的错误。的错误。3、每一次划分只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每一次划分只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4、划分应当逐级进行,不能跳跃进行。、划分应当逐级进行,不能跳跃进行。思考:思考:1,事物的类和事物的集合体有什么不同?,事物的
14、类和事物的集合体有什么不同?2,普遍概念与集合概念的关系?,普遍概念与集合概念的关系?3,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异同?,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异同?4 如何认识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如何认识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第三章第三章 判断论(上)判断论(上)第一节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的含义及特征一、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含义: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有所断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特征:有所断定;有真有假。、判断的特征:有所断定;有真有假。二、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判断可以二、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判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请参看分为
15、不同的类型。请参看35页。页。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1,联系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判断都是以一定形,联系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判断都是以一定形式的句子表示的。式的句子表示的。2,区别在于句子不一定就是判断。判断和句子,区别在于句子不一定就是判断。判断和句子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同一个判断可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同一个判断可以由不同形式的句子来表达。如以由不同形式的句子来表达。如“犯罪都是违犯罪都是违法的法的”。“难道犯罪不是违法的吗?难道犯罪不是违法的吗?”第二节第二节 性质判断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的含义和特征一、性质判断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16、:、含义: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是一种简单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直接断定客观事物(或对象)具有判断,它是直接断定客观事物(或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法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些人不是学有些人不是学法律的。法律的。”2、特征:、特征:性质判断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性质判断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量项组成。分析“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学法律的”这一判断的主项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谓项、联项和量项。二、性质判断的类型二、性质判断的类型 1 全称肯定(全称肯定(SAP)如:法院是审判机
17、关)如:法院是审判机关 2 全称否定(全称否定(SEP)如:法律不是道德)如:法律不是道德 3 特称肯定(特称肯定(SIP)如:有些学生是团员)如:有些学生是团员 4 特称否定(特称否定(SOP)如:有的犯罪不是故意)如:有的犯罪不是故意 5 单称肯定(某个单称肯定(某个S是是P)如张三是凶手)如张三是凶手 6 单称否定(某个单称否定(某个S不是不是P)如李四不是罪犯)如李四不是罪犯 第三节第三节 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 一、周延性的含义:是指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一、周延性的含义:是指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被断定的情况。如果主谓项的外延被全部断谓项被断定的情况。如果主谓项的外延
18、被全部断定就是周延的,如果仅被部分断定就是不周延的定就是周延的,如果仅被部分断定就是不周延的。二、二、A、E、I、O四类判断周延性情况四类判断周延性情况 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不周延。第四节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逻辑关系性质判断的逻辑关系 一、对当关系的概念:是指同一素材的性质判一、对当关系的概念:是指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对错)关系。断之间的真假(对错)关系。二、对当关系的逻辑分析(图二、对当关系的逻辑分析(图41页)页)1 上反对关系
19、:指上反对关系:指A判断与判断与E判断的关系。二判断的关系。二者不可以同真,但可以同假;由真可以推假,者不可以同真,但可以同假;由真可以推假,但由假不能推真。但由假不能推真。2 下反对关系:指下反对关系:指I判断与判断与O判断的关系。二判断的关系。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由真不可以推假者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由真不可以推假,但由假可以推真,但由假可以推真 3差等关系:指差等关系:指A判断与判断与I判断、判断、E判断与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由关系。由A(E)真可以推)真可以推I(O)真,但由)真,但由A(E)假不)假不可以推可以推I(O)假;由)假;由I(O)假可以推)假可以推
20、A(E)假,但由)假,但由I(O)真不可以推)真不可以推A(E)真。)真。4矛盾关系:指矛盾关系:指A判断与判断与O判断、判断、E判断判断I判断之间的关判断之间的关系。由系。由A(E)真可以推)真可以推O(I)假,由)假,由A(E)假可推)假可推O(I)真,反之亦然。)真,反之亦然。三、三、“对当关系对当关系”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分析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应以一般的逻辑关系,在分析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应以一般的逻辑关系为标准,不能以具体内容为准。为标准,不能以具体内容为准。2,对两个单称判断之间的关系要作具体的分析。如,对两个单称判断之间的关系要作具体的分析。如“
21、张张某是盗窃犯某是盗窃犯”与与“张某不是盗窃犯张某不是盗窃犯”和和“张某是盗窃张某是盗窃犯犯”与与“张某是抢窃犯张某是抢窃犯”之间的区别何在?之间的区别何在?四、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1含义:是否定一个判断的判断。也可说负判断是对一个判断的否定。如“法律都是成文的”的负判断就是“并非法律都是成文的”或者“法律并非都是成文的。”2 特征:一是对某个性质判断加以全部否定;二是负判断与原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三是负判断不等于简单的否定判断。因为否定判断本身也有负判断。如“并非犯罪都不是过失的”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45页)页)1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否定。
22、公式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否定。公式并非并非SAP等于等于SOP 2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肯定。公式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肯定。公式并非并非SEP等于等于SIP 3特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否定。公式特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否定。公式并非并非SIP等于等于SEP 4特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肯定特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肯定。公。公式并非式并非SOP等于等于SAP 思考: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在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桌子上放着七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写着一句话:1,所有的盒子里都有水果糖。2,本盒子里没有梨子。3,有些盒子里有核桃。4,本盒子里有苹果
23、。5,所有盒子里没有核桃。6,第四个盒子里没有苹果。7,有些盒子里没有水果糖。以上7句话中,只有3句是真话。你能断定其中哪一个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吗?提示: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知识。答案:可以断定第二个盒子里有梨子 分析过程:7句话就是7 个性质判断。其中1和7、3和5、4和6是互为矛盾关系的判断。由于矛盾关系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因此可以断定这6个判断中至少有三个判断是真的,三个判断是假的。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断定第2个盒子写的话“本盒子里没有梨子”是假的,从而断定出“本盒子里有梨子”是真的。第四章第四章 判断论(中)判断论(中)第一节第一节 关系判断关系判断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一、什么是
24、关系判断 是指断定事物(或对象)是指断定事物(或对象)与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的与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的简单判断。如简单判断。如“李某与王某是同案犯。李某与王某是同案犯。”公式公式aRb 二、关系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二、关系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为不同的类型。1,两个关系项的类型。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两个关系项的类型。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如系和非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如“等于等于”、“同同事事”;反对称关系如;反对称关系如“大于大于”、“小于小于”;非对称关系如“熟悉”、“教唆”。2,三个关系项的类型。有传
25、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如“相同”、“等于”、“早于”;反传递关系如“父子”、“母子”;非传递关系如“认识”、“了解”。第二节第二节 模态判断模态判断 一、模态判断的含义:一、模态判断的含义:指断定事物(或对象)指断定事物(或对象)情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情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二、模态判断的类型二、模态判断的类型 1 必然必然P 2 必然非必然非P 3 可能可能P 4 可能非可能非P 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50页)页)1,上反对关系:指必然,上反对关系:指必然P和必然非和必然非P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2下反对关系:指可能下反对关系:指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