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基础医学概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 概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部分)(生理学部分)讲解人:讲解人:潘潘群皖群皖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一、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兴奋性(反应性)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和生长发育机体功能机体功能: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消化吸收 呼吸呼吸 排泄排泄 内分泌内分泌 机体调节机体调节P7P7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体液调节(humoral re
2、gulation)(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和自身调节调节(autoregulation)(autoregulation)(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1.1.调节方式调节方式:反射反射 反射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2.2.结构基础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的组成 中枢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3.3.反射的类型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先天的,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 射、拥抱反射等。
3、射、拥抱反射等。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4.4.特点特点:快速、短暂、快速、短暂、作用局限、精确。作用局限、精确。(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humoral regulation)指机体产生指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受体作用于相应受体,对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对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远距分泌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全身性调节)体
4、液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方式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旁分泌(局部性调节)神经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三)自身调节(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autoregulation)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如:如: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低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三、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三、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受控部分受控部分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反馈监测装
5、置(调定点)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输出输出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1.1.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negative feedback):):如:如:COCO2 2、O O2 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2.正反馈(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positive feedback):):如如: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排尿、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排便反射。意义:形成
6、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意义: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成成 第第二章二章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外膜外膜内膜内P21P21(一)脂质双分子层(一)脂质双分子层 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特点特点
7、1.1.双嗜性双嗜性,呈双层呈双层 2.2.熔点低熔点低,呈液态呈液态 3.3.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 4.4.磷脂分布不对称磷脂分布不对称亲水性基团亲水性基团疏水性基团疏水性基团(二二)细胞膜蛋白质细胞膜蛋白质 以以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三)糖类(三)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白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白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
8、别“标志标志”作用。作用。外外内内二二.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 (一一)简单扩散(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simple diffusion)指脂指脂溶性小分子溶性小分子 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O O2 2、COCO2 2、N N2 2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二)协助扩散(二)协助扩散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facilitated diffusion)指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指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
9、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白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白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1 1、通道(、通道(channelchannel)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如:如:NaNa+、K K+、CaCa+和和 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 过程。过程。2 2、载体易化扩散、载体易化扩散 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的跨膜转运。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的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指分子
10、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与。如与。如NaNa泵、泵、CaCa泵、泵、H H泵的转运过程。泵的转运过程。主动转运所需能量:主动转运所需能量:1 1、ATPATP提供提供 2 2、光能、光能 3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供NaNa泵(泵(NaNa+-K-K+依赖式依赖式ATP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酶)的工作原理(如图)NaNa+泵每循环一次,泵每循环一次,消耗一分子消耗一分子ATPATP,将,将 膜内膜内3 3个个NaNa+移出膜外,移出膜外,将将2 2个个K K+移入胞内。移入胞内。(四)膜泡运输(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
11、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过程。的过程。(1 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2 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入胞)入胞)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一、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就表明细胞产生了电位,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兴奋兴奋”,机体对刺激发生,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
12、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RP)(RP)、局部、局部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AP)(AP)二、静息电位(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esting potential:RPRP)(一)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一)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二)(二)RPRP有关的概念:有关的概念:极极 化化(p
13、olarizationpolarization)去极化去极化(除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depolarization)超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hyperpolarization)反极化(超射)反极化(超射)复极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repolarization)mVmS+30+30-900(三)(三)RPRP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条件条件 1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KK+i i KK+oo约约3030倍,倍,NaNa+o o NaNa+ii约约1212倍。倍。2 2、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14、。、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如对如对K+K+通透性大(较通透性大(较NaNa+大大50-10050-100倍),倍),对对NaNa+几乎无通透性。几乎无通透性。Na+(12倍)倍)K+(30倍)倍)+-化学驱动力化学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 由此,由此,K 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当负,膜外为正。当K 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正、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K K+向外净移动向外净移动等于零,等于零,K 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
15、值,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即此即RpRp。因此,因此,RpRp由由K K+向膜外扩散所致,向膜外扩散所致,相当于相当于K K+的电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化学平衡电位(E(Ek k)。NaNa+(1010倍)倍)K K+(3030倍)倍)+-化学驱动力化学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三、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action action potential,APpotential,AP)及其产)及其产生机制生机制(一一)定义:细胞受刺激后,定义: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电位变化,称为APA
16、P。刺激刺激(二二)AP)AP的组成及特点的组成及特点 去极化和超射去极化和超射APAP 复极化复极化 APAP特点:特点:1 1、“全和无全和无”。2 2、不衰减,可远、不衰减,可远 距离传播。距离传播。(三三)Ap)Ap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Na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NaNa+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上电压门控式上电压门控式NaNa+通道大量开放,通道大量开放,NaNa+借浓度差快速内借浓度差快速内流,流,NaNa+电导(通透性)增强电导(通透性)增强,形成形
17、成ApAp去极化和超射。去极化和超射。阈电位:刚刚能引起膜对阈电位:刚刚能引起膜对NaNa+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电电 位值。位值。或:或: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值。复极化时相:细胞膜反极化后(达复极化时相:细胞膜反极化后(达NaNa+平衡电位时),平衡电位时),NaNa+通道失活,通道失活,NaNa+电导(通透电导(通透性)减弱;性)减弱;K K+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K K+借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借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NaNa+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
18、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产生后超极化电位。分布,产生后超极化电位。第三章第三章 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neuron)(neuron)(一)结构与功能(一)结构与功能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10001000亿亿(10(101111)神经元神经元和和1-51-5万亿万亿(1-5(1-510101212)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 体和突起构成。体和突起构成。P259P259功能:功能:感觉功能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内脏调节内脏调节高级功能高级功能二、中枢神经活动
19、的基本规律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1 1经典突触的概念经典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为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突触。突触包括:轴突突触包括:轴突-胞体,胞体,轴轴-树,轴树,轴-轴式突轴等轴式突轴等 2 2、突触传递的过程(电、突触传递的过程(电-化学化学-电的传递)电的传递)(1)(1)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potential,EPSP)EPS
20、P)形式形式EPSPEPSP囊泡释放递质囊泡释放递质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后膜后膜Na+Na+和和K+K+通透性增高通透性增高 Na+Na+内流内流 K+K+外流外流机制:机制:轴突末梢兴奋轴突末梢兴奋 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囊泡向突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子样释放)触前膜移动,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子样释放)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突使突触后膜对正离子触后膜对正离子(Na(Na+和和K K+,主要是,主要是NaNa+)的通透性升高的通透性升高 NaNa+内流内流 K K+外流外流产
21、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达阈电位达阈电位,始段产生锋电位始段产生锋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传至整个神经元。(2)(2)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potential,IPSP)IPSP)形式形式 轴突末梢兴奋轴突末梢兴奋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离子突触后膜
22、对离子ClCl-和和K K+(主是(主是ClCl-)的通透的通透性升高性升高 ClCl-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下一级神经元抑制下一级神经元抑制3 3、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 1 1)单向传布)单向传布 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 2 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0.30.30.5ms0.5ms。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为中枢延搁。为中枢延搁。3 3)总和现象和阻塞)总和现象和阻塞 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
23、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4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突触部位易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PHPH)变化的影响。)变化的影响。4 4、中枢抑制、中枢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形式形式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多发生在轴突多发生在轴突-轴轴突突-胞体式突触结构胞体式突触结构 突触前因素导致突突触前因素导致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递质减少,使突触后膜后膜EPSPEPSP受抑制。受抑制。5 5、神经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神经
24、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1 1)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2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transmission,(non-synaptic transmission)第四章第四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P295P295第一节第一节 心脏生理心脏生理一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一一)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包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
25、心率包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7575次次/分计,心动周期为分计,心动周期为0.80.8秒。秒。(二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1.1.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1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contraction):占):占 0.05s.0.05s.压力:房内压压力:房内压 室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动脉压 瓣膜瓣膜:动脉瓣开动脉瓣开 容积容积:心室容积迅速减少心室容积迅速减少 血流方向血流方向:心室心室动脉动脉(室内压达最高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