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六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六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原 生物学 免疫学 第十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六章呼吸道病毒第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是一类经呼吸道侵入,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病毒种类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和麻疹病毒,还有腮腺炎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多具有感染力强、传播快、起病急、可反复感染等特点。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概述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IFV)简称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分甲(A)、乙(B)、丙(C)三型,可引起人和动物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易变异,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仅19181
2、919年发生的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中,死亡人数就达2 000万以上,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大小流感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80120 nm,初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有时呈丝状或杆状。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有核心和包膜。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n流感病毒核心由病毒核酸、核蛋白及RNA多聚酶组成。n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分8个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分7个节段。n每个RNA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病毒蛋白。流感病毒核酸分节段这一特点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n核蛋白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核蛋白(
3、NP)与包膜中的基质蛋白(MP)共同组成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抗原。1核心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n流感病毒包膜分两层,内层为基质蛋白,外层为脂质双层。MP抗原性较稳定,具有保护核心及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MP也可表达于感染细胞膜,使复制后的核衣壳能选择性地从该部位出芽释放。外层的脂质双层来源于宿主细胞膜。n包膜上镶嵌有两种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刺突:一种为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均为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2包膜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n(1)血凝素n血凝素为糖蛋白三聚体,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HA能
4、与鸡、豚鼠等多种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这种现象称为血凝。n若在病毒与红细胞混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体,使该抗体首先与病毒血凝素结合;当再加入红细胞时,血凝素就不能再与红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红细胞就不出现凝集,这种现象称为血凝抑制。2包膜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n(1)血凝素n用红细胞凝集试验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可鉴定流感病毒。HA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病毒感染性及血凝抑制作用,为保护性抗体。2包膜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n(2)神经氨酸酶n神经氨酸酶是由4个立方体亚单位组成的糖蛋白四聚体,呈蘑菇状。nNA
5、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扩散。NA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此抗体可抑制NA的水解能力,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2包膜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二)分型与变异1分型根据NP和MP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个型。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HA、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亚型。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二)分型与变异2变异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HA最易发生变异,NA次之。其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漂移: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即亚型内变异,仅引起小规
6、模的流感流行。抗原转变:由病毒基因组重组造成,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可产生新亚型。由于人群对新流行株缺乏免疫力,可致人与人间流感大流行。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流行年代流行年代抗原结构抗原结构亚型名称亚型名称代表病毒株代表病毒株19301946年年H0N1原甲型(A0)A/PR/8/34(H0N1)19461957年年H1N1亚甲型(A1)A/FM/1/47(H1N1)19571968年年H2N2亚洲甲型(A2)A/Singapore/1/57(H2N2)19681977年年H3N2香港甲型A/HongKong/1/68(H3N2)1977年至今年至今H1N1,H3N2亚甲型与香港甲
7、型A/USSR/90/77(H1N1)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三)培养特性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初次分离应先接种于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可接种于尿囊腔。细胞培养可选用原代猴肾细胞或狗肾传代细胞。流感病毒在鸡胚和组织细胞中增殖均不引起明显的病变,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或红细胞吸附试验及免疫学方法可证实病毒的存在。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四)抵抗力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经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04能存活数周,-70或冷冻真空干燥条件可长期保存。该病毒对干燥、紫外线、甲醛、乙醚、乳酸等敏感。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流感病毒是引
8、起流行感冒的主要病毒。流感传染性强,多呈季节性流行,为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患者。n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握手、共用毛巾等密切接触感染,传染性极强。病毒侵入易感者呼吸道,通过表面HA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增殖,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水肿及充血等病理改变。(一)致病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流感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4天,患者常突然起病,出现畏寒、发热、头疼、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表现。n病毒仅在呼吸道局部增殖,一般不进入血液。病程大约持续35天,但年老体弱者和婴幼儿易继发细菌感染,使病程延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一)致病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9、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病后机体可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维持12年。n抗体主要为分泌型IgA和血清中和抗体IgM、IgG,这些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病毒血凝素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类是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减少细胞排毒和病毒扩散。(二)免疫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在流感暴发流行时,根据典型症状即可做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分型,以及监测新变异株的出现、预测流行趋势等。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一)病毒分离与鉴定取急性期患者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霉素、链霉素杀菌后,接种于鸡胚或组织细胞,24天后
10、通过血凝试验检查有无病毒增殖。若试验阴性,需再盲传3代以上,仍无红细胞凝集现象为病毒分离阴性;如试验阳性,可用已知亚型的特异性抗体与新分离病毒做血凝抑制试验,以鉴定病毒亚型。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二)血清学诊断取患者急性期(发病5日内)和恢复期(病程24周)双份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若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或4倍以上,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三)快速诊断用免疫荧光技术、ELISA法等检测病毒抗原,用核酸杂交、PCR等方法检测病毒的核酸,可进行快速诊断。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四、防治原则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引起暴发流行,切
11、实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流行期间,应避免人群聚集,必要时戴口罩;公共场所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通常每100 m2空间以24 mL乳酸溶于2040 mL水中加热熏蒸,能灭活空气中的流感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四、防治原则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需要选育流行毒株制备特异性的疫苗。流感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干扰素及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也有一定疗效。第二节麻疹病毒第二节 麻疹病毒概述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麻疹的病原
12、体,属副黏病毒科。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麻疹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后,WHO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第二节 麻疹病毒一、生物学特性.麻疹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00250 nm,有包膜。核酸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型,包膜上有两种糖蛋白刺突,即血凝素(H)和融合因子(F)。第二节 麻疹病毒一、生物学特性.麻疹病毒无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能在人胚肾、人羊膜细胞及HeLa等多种传代细胞中增殖,由于融合因子的作用可引起细胞
13、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核、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第二节 麻疹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麻疹的传染源为麻疹患者,自潜伏期至出疹期均有传染性。病毒经飞沫或通过鼻咽腔分泌物污染的玩具、用具等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n病毒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到达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细胞内增殖达一定数量后再次侵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一)致病性第二节 麻疹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此时,患者表现为发热、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流涕、咳嗽等症状。发热2天后口颊黏膜可出现中心灰白色、外绕红晕的黏膜斑,即Koplik斑(柯氏斑),是麻疹早期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