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图论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型 实际 中的 应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数学建模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数学模型是为一种特殊目的而建立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描述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特征 表现事物之间的一部分客观联系数学模型的分类 微分方程模型 差分方程模型 层次分析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 动态规划模型 图论模型 其它模型主要内容 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汪瑜婧 图论模型的建立 罗睿辞 图论模型的选择和关系的简化 雷涛 其它数学模型举例 王尧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模型准备 模型假设 模型的建立 模型求解与分析 模型检验 模型应用 问题的提出 2007CUMCM B题 乘公交,看奥运 给定若干条公交线路,以及在每条公交线路中任意相邻的两站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并且给定乘客在任意站
2、点换乘的耗时 要求给出任意两公汽站点之间线路选择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与算法,求出最佳的公交线路.模型的假设 对”最优”的理解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时间最短 花费最少 最方便(换乘次数最少)不同的人群对最优的理解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定义.可以根据需要定义代价函数,三个指标的权重不同,代价值也不同。以时间最短为例模型的建立 G=(V,E)每个车站:G的顶点 每条公交线路相邻两点的连线:G的边 边的权重:耗费时间 点的权重:换乘时间 并不是一个简单图,两点间可能有多条边5937ac b(8)考虑a经过b到c的最短路径 由于有换乘的情况,只记录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是不够的。并非一个标准的图论模型与经典最
3、短路径问题比较567ac b(8)Min(a,b)=5Min(b,c)=3Min(a,c)=5+6=113转化成标准的图论模型 每条公交线路抽象为一层 层与层之间相连的顶点均代表同一个车站 它们之间的边(虚线)的权值为换乘花费的时间 调用M*M次Dijkstra算法才能得到最优解 M为公交线路的总数 回顾上图 导致无法使用标准算法原因:Min(a,b)和Min(b,c)之间需要计算附加耗时 不用换车的线路成为最佳路径 改进的想法:一次性地处理不用换车的情况567acMin(a,b)=5Min(b,c)=3Min(a,c)=5+6=113 b(8)模型的求解 标准算法:每次选择一个新顶点进行扩展
4、 所有顶点扩展完毕即为最优解 修改后的算法 每次对一个顶点所能选择的所有公交线路扩展 所有不用换乘就能到达的顶点均在一次中处理 所有顶点扩展完毕即为最优解.算法描述 一次将扩展出多个顶点,用最小值堆保存 初始:起点对应的节点S入堆;并赋予标志信息Time(S)=0 取堆顶,对此定点,逐一枚举所有不用换乘就能到达的顶点,更新堆中对应点的标志信息.不断重复取堆顶的过程,直到取出的顶点为最终目标T Time(T)即为所求举例说明算法步骤3245132abcdefg1298159206119225考虑顶点考虑顶点b到顶点到顶点g的路径的路径问题重述 加入步行的因素,即任意两个车站之间人都可能通过步行到
5、达,并给出步行的时间代价.由于每两点之间均有步行路径,每次扩展都将涉及到所有顶点,复杂度增加不少 改进的办法 预处理 找到两个相邻顶点之间路径的最小值,如果它加上两个顶点的权值之后后,仍然小于一些其它的路径,就可以将其它路径删除.这样至少可以删除不少步行路径 考虑实际情况,可设定步行时间的上限.567ac加入步行的路径加入步行的路径并给定权值并给定权值20算法的总结 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换乘的耗时 扩展节点的策略与经典算法不同 算法实际用到了分支界限法的思想 类似于回溯法,但是求解的目标不同。目标:找到使目标函数取极值的解。分支界限法思想 以广度优先或以最小耗费(最大效益)优先的方式搜索问题的解空
6、间树 从一个点开始,每次以一定的策略扩展一些结点。每一个活结点一旦成为扩展结点,就一次性产生其所有子结点,并从活节点中移除。在产生 的子结点中,导致不可行解或导致非最优解的子结点被舍弃,其余的加入活结点表中。选择扩展的节点 从活结点表中选择下一扩展结点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先入先出的原则 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节点进行扩展 最大效益问题:最大值堆 最小耗费问题:最小值堆一个简单的例子 印刷电路板将布线区域划分为nm个方格阵列 精确的电路板布线问题要求确定连接方格a的中点到方格b的中点的最短布线方案。布线时电路只能沿直线或直角布线。为避免线路相交,已布线方格做上封闭
7、标记,其他线路布线不允许穿过封闭区域。ab11a11b2211a12212b232211a12212b2332211a12212b23432211a12212b234532211a12212b23456632211a12212b2345676732211a12212b23485678678建模步骤的总结 模型的准备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模型的假设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假设简化问题。模型的建立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建模步骤的总结 模型的分析与求解 已建立的模型是否有标准解法 转化成标准模型 对已有的标准解
8、法修改,以适应模型的求解 模型的检验 灵敏性,鲁棒性 模型的应用图论模型的引入引例 现有6个人,任意两人之间或者相互认识,或者相互不认识,证明这6个人中,或者有3个人彼此都认识,或者有3个人彼此不认识思路一只有6个人,人数非常少,可以枚举任意两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每一种情况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所有情况都满足,则命题成立。虽然只有6个人,但是这样做的时间复杂度可不低,枚举次数为215 只能借助计算机了。有没有人可以直接证明的办法呢?思路二有了图论这个强大的工具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以人为顶点,关系为边,建图但是为了以后的直观,这里图的建立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如果两个人之间相互认识,则在这两个人(顶点
9、)间连一条红色边,如果两个人不认识,则在这两个人(顶点)间连一条蓝色边(下面会看到这样做的好处)那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由红边和蓝边组成的6阶完全图我们实际上要证明的就是这个图中或者存在一个红三角形(认识),或者存在一个蓝三角形(不认识)任取一个顶点v0,由它连出5条边到其它的顶点,这五条边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根据抽屉原理,肯定有一种颜色的边有3条或3条以上,不妨设为红色viv0vjvk如果vi,vj,vk之间的边都是蓝边,则图中存在一个蓝三角形如果至少有1条为红边,那么它总会与v0发出的两条红边组成一个红三角形。这样就证明了这个命题现有n根长度不同的小木棍,每根木棍数量无限,取出一些小木棍可以
10、拼出一根长度为这些小木棍长度之和的木棍。现在要求最小的整数k,使得长度大于等于k的木棍都能够被给出的n根小木棍拼出。例如,现在有3根小木棍,长度分别3,5,7它们可以拼出长度为3,5,6,7,8,9,10,11,12,13的木棍,看上去5就是答案,怎么证明呢?可以考虑把能够拼出来的木棍长度x根据模3的结果分成3类(0,1,2)对于x mod 3=0,3能够拼出来,那么6,9,12等等模3为0的数都可以被拼出来对于x mod 3=1,7能被拼出来,那么7,10,13等等都能被拼出来对于x mod 3=2,5能被拼出来,那么8,11,14等等都能被拼出来 也就是说,5确实是我们要求的答案这个题看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