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选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学教学讲三个方面:讲三个方面:一一、我们为什么要读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二、我们如何去读二、我们如何去读论语论语。三、如何进行三、如何进行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教学。学。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1、首先得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得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所谓所谓“经典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2、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先秦诸子
2、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600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一个结论:一个结论: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3、孔子: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要读懂论语必须要了解孔子,因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实录;要认识孔子,必须要阅读论语,因为孔子的思想言论集中体现在论语里。两者
3、是不可分割开来的。二、我们如何读二、我们如何读论语论语(一)、读孔:大成至圣先师(一)、读孔: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是赞扬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至圣”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可以说,历代君王都为孔子的封谥选择了他们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誉。孔子生前得贤哲之誉,死后留至圣之名,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远的影响。时人的评语: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4、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也。”“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历代追谥:鲁国国王哀公称孔子为“尼父”,这算是孔子有生以来得到的最高尊称了。汉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恢复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成“宣父”。唐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执政时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称“文宣王”。宋真宗称孔子为“选胜文宣王”,后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
5、宗加封孔子为“大圣先师”。清顺治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复称“至圣先师”。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拜孔子墓,发现墓碑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便尴尬地站在那里,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从此,“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呼就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孔子的专有称呼。南怀瑾先生说,这个称呼比一百个什么什么“家”都要高。1、作为学者的孔子、作为学者的孔子 一位永不满足,“学而不
6、厌”的学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如学也。”(卫灵公3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11)2、作为良师的孔子、作为良师的孔子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34)子曰:“不愤
7、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39)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17)3、作为哲人的孔子、作为哲人的孔子 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儒家作为百家中之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克明俊德,继善成性,修已安人,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与和谐。此所以夫子有“梦见周公”之思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志。(二)读(二)读论语论语:仁:仁
8、 但什么是但什么是“仁仁”,说法就很不一样。孔子自,说法就很不一样。孔子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爱人爱人”(论论语语颜渊颜渊),比如),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达人”(论语论语雍也雍也),比如),比如“克己复克己复礼曰仁礼曰仁”(论语论语颜渊颜渊)。我自己比较认)。我自己比较认同的,是孟子的说法:同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仁,当然不等于)仁,当然不等于“恻隐恻隐之心之心”,所以孟子没说,所以孟子没说“仁,恻隐之心也仁,恻隐之心也”。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恻
9、隐之心”,那就,那就是是“仁仁”,或者说就有,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了。了。1、孔门教人,求仁为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题。题。“仁仁”在在论语论语里出现了里出现了109次,可见仁在孔次,可见仁在孔学中的地位学中的地位 在中庸中,孔子说:“仁者,人也。”这四个字,明确指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从理想主义出发,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人的形骸的(自然状态)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故其有“成人”或“成仁”之说。一个人只要追求道德理性之自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可以称这“成人”,而“成为”
10、似亦可称作“仁人”,“成仁”是成人的最高成就,是理想人格的完成,亦即人的本质的完全实现。孔子以“仁”为人的本质规定,因而成德立人的关键在于求仁。如何求仁成仁,孔子有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义理:其一,仁者爱人。其一,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朱熹训为“心之德,爱之理。”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首先就需要有一种对自己同类的悲悯之情,故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具体地说,此种悲悯之心和爱的情感表现为“忠”与“恕”两个方面。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按照朱熹的解释,尽已
11、之谓忠;推已之谓恕。也就是说,“忠”是尽心竭力,尽已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恕字从心从如,意指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孔子的主张,如果说得白一点,那就是实际上孔子的主张,如果说得白一点,那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孔子把这样一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做法,称孔子把这样一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做法,称之为之为“能近取譬能近取譬”,并认为这是,并认为这是“仁之方仁之方”(论语论语雍也雍也),即实践仁德的方法和途径。),即实践仁德的方法和途径。
12、具体地说,则又有两个方面。正面的是具体地说,则又有两个方面。正面的是“己欲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论语雍也雍也),反),反面的是面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论语卫灵卫灵公公)。这两个方面,哪个更重要?己所不欲,)。这两个方面,哪个更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你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勿施于人。因为你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于人,才能进而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情强加于人,才能进而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候,也让别人感到幸福。可见候,也让别人感到幸福。可见“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的前提,是必须每个人都有的前提,是必须每个人都有
13、“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包括,包括对动物的对动物的“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其二,克已复礼其二,克已复礼 这里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亦即群已之辨的问题。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服从社会整体原则。所以,孔子以“克已复礼”为求仁之道。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克已”,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孔子认为,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
14、则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人的内在德性,即“仁”。在这里,仁是礼的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三,孝悌为本其三,孝悌为本 孔门弟子有若说得很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这里要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的情感和崇高的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要培养人的血缘亲情。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十分重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6)“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他一再强调,孝的义务不只是在于“能养”,而且更在
15、于有敬爱之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在孔子看来孝为百行之本,仁义之根。将人们的孝心扩充开来,便 为实现人道之仁奠定了心理情感的基础。其四,杀身成仁其四,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一个徒具人的形骸和自然生命的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而不是理想的人。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并不在于“活着”,而在于为了某种理想而活着。而人生的最高价值或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即“成仁”。孔子认为,成仁至易亦至难。说其至易,是说能否成仁,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达到道德理性之自
16、觉,忠恕为怀,克已复礼,孝悌为本,并将此种美好的情感落实到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中去,故其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叫为“为仁由已”。说其至难,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考验。为达到仁的理想,关键是要立志求仁。故曰:“苟志于仁,无恶也。”(里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子罕)有了仁的志向,便要脚踏实地去追求,去躬行践履,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当为了仁而需要付出重大牺牲,甚至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一个志于成仁的人便应该生死以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卫灵公)其弟子曾参对于仁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也做了很好的说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2、仁学为纲,诸德为目、仁学为纲,诸德为目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这些围绕核心范畴(仁)而展开的德目有:礼、义、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刚、毅、直、勇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贷)(1)、恭
18、敬,是孔子要求士君子为人处世应有的一种端庄、严肃、彬彬有礼的仪容态度。恭指外表端庄,敬指内心专一。“其行已也恭”,“居处恭”,“貌思恭”。“执事敬”,“行笃敬”,“祭思敬”,“修已以敬”。孔子认为,只要人做到了外表端庄,内心诚敬,即使到了文明不开化的地方,也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只有受到人的尊重,才能以人道之仁化成天下。(2)、宽厚,指待人处世要宽容厚道。“宽则得众”,认为只有宽容别人,才能得到众人的理解认同。宽容,首先意味着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这叫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