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原卷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原卷版).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十三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原卷版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专题十三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频考点呈现】【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高频考点剖析】【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考点一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 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 。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
2、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 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3、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 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 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
4、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2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 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 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3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图 7 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 “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
5、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考点考点二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1956 年 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 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 (1)表现:1958 年开始的总路线、“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
6、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1960 年冬提出“ ”,1962 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
7、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 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 主要矛盾。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 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注意从
8、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5福建文综18)图 8 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2 (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 “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3 (2015广东文综16)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
9、集体生 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 “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 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4(2015 海南单科 24) 1957 年底到 1960 年, 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考点考点三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转折十一届三中
10、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 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阻碍生产力发展。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中心环节是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 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1992 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发展: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11、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从 1980 年起,先后建立 、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 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 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放 ,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形成从 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
12、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19501952 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生 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 农业生产的 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 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