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专题八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版).doc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473029
  • 上传时间:2020-04-17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131.1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八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版).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专题 近代 西方 列强 侵华 中国 民主革命 解析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专题八专题八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高频考点呈现】【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18401900 年间的列强侵华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三 辛亥革命 考点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 【高频考点剖析】【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考点一一 1840184019001900 年间的列强侵华年间的列强侵华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侵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发动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主要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 4.获得侵略权益:开放口岸通商、割地、赔款、

    2、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内地游历、传 教、开设工厂、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 5.结果: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 醒,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 世纪 4060 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 性的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方式打开了中国国门,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 种侵略权益,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2)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老牌列强和后起列强既勾结又斗争,在继续实 行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积极扶

    3、植代理人, 并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近代列强侵华的规律性认识 (1)侵华原因:属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 工业革命是原动力。 (2)侵华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 过程。侵华方式的变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例如,鸦片战 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要求;甲午中日战争反 映了列强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特点;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则体现了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分割世界的要求。 (3)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从而为本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开辟道路。这

    4、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 (4)侵华格局: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的变 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 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邱逢甲 徐骧 刘永福 丁日昌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丘逢甲,1895 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 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 正确;丁日昌

    5、,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2 (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 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 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 A 项正 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

    6、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 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 B 项错误;鸦片贸易在 1858 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 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 1843 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 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 D 项错误。 考点考点二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 太平天国运动 (1)起因: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创立拜上帝教。 (2) 天朝田亩制度 :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 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

    7、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3) 资政新篇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4)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 (1)过程: 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建立民国: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 法。 (2)结果: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天

    8、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直接背景 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 经济主张 企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脱离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直接作用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直接推动了革命斗争的 蓬勃发展 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 行,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影响 历史地位 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 后,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 路的迫切愿望 2.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 (1)突破 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

    9、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经济: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阶级力量: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 大。 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 思想: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天津高考7)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

    10、,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 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 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可知 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 B 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 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 排除 A 项;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排除 C 项;根据题

    11、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 ,可知辛亥革命并没 有反帝,排除 D 项。 2 (2018海南高考7)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 ,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A 项正确;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 四

    12、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 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考点考点三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五四运动 (1)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民大革命 (1)性

    13、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 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 (4)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5

    14、)遵义会议: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6)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 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2)全民族抗战 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实行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 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持久抗战。 (3)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国的国际地

    15、位空前提高。 6.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1947 年 6 月,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3)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4)1949 年 4 月,北平和谈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 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现实。 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 争中认识到必须

    16、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 革命的胜利,于是进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国民革 命运动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窃取革命 成果。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 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 针。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创建井冈山 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

    17、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 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 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演变的过程: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 对抗”的曲折历程。 合作对抗 再合作再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两党的阶级性质:1927 年之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 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 本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 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

    18、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国际环境: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 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 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 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

    19、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 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 选 B 项; “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 A 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 除 C 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2 (2019.4浙江高考11)1922 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 “现在大多数人 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

    20、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 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 ”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 C “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2 年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 ,结合所学,1924 年 国共合作,1926 年正式出师北伐,讨伐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 D 项;1911 年湖北新军起义,即辛亥革命, 排除 A 项;1915 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排除 B 项;1913 年,孙中山看清 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 C 项。 3 (2019北京高考17) 1938 年初

    21、,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它( )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故选 D 项;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排除 A 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不是新四军,排除 B 项;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排除 C 项。 4 (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 大呼: “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 ”车夫操吴侬软语道: “只拉

    22、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 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 年 B18951911 年 C19121945 年 D19461949 年 【答案】C 【解析】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 抗战胜利之前,故 C 项正确;18401894 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 A 项错误;18951911 年是在 清末,民国成立前,故 B 项错误;1946 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 活动,故 D 项错误。 【高频考点练兵】【高频考点练兵】 1.(2019 江苏宿迁 1 月)蒋廷黻在 中国近代

    23、史 中写道:“他们(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 黄恩彤诸人) 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所以他们洋 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 B.“方法”维护了中国关税主权 C.“方法”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 D.“他们”深谙近代外交之道 【答案】 C 【解析】材料“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指的是 协定关税,这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C 项正确。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 方商定等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B 两项错误;出卖了

    24、关税自主权却自以为外交成功,说明他们不 懂近代外交,D 项错误。 2.(2019 江苏南京、盐城 1 月)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 江的交汇处,据守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因而在 1842 年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 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答案】 A 【解析】 材料“镇江府在1842年敌对期间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明“敌 对”是鸦片战争,后果是中国

    25、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是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 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它们均与材料中“镇江府陷落”不符,排除。 3.1862 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 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 映了清政府( )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怵于用英文与外国交涉,创办京师同文馆进行外语 教学,这说明清政府探索开启

    26、教育近代化,故选 D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政府形成新的外交理念,故 A 项 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而非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 仅涉及教育近代化,无法体现全面推动洋务运动,故 C 项错误。 4.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 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 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 B.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 C.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

    27、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 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对华关系相对友好,另一方面又对落后的清政府 施压和实行经济侵略,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力相对不强,不能有效涉足亚太事务,只能谋求和扩大在华经济利 益,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 C 项;1860 年左右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不是很强,排除 A 项;英美等国都 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没有本质区别,排除 B 项;1860 年美国内战尚未开始,排除 D 项。 5.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

    28、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并颁刻了 真天命诏书 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 【答案】 A 【解析】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的书籍,并且宣扬基督教教义,说明农民阶级并未提出自己的思想, 反映了其局限性,故选 A 项;材料仅仅是宣扬基督教,并未全盘西化,排除 B 项;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 的利益,排除 C 项;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派系,并未实现思想的统一,排除 D 项。 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

    29、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 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C.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答案】 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辛亥革命前,一般人认为,提倡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并且人们对能否实施民主也争 论不休;但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 会转型,也反映出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 C 项。辛亥革命后,我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政治,故 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显示“民主

    30、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无法体现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 流,故 B 项错误;D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7.1905 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 运”纪年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运纪年 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孙中山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故选 B 项; 材料强

    31、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 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运纪年法”可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 的纪年方法,排除 D 项。 8.1921 年 5 月 4 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征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 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 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

    32、主制度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知胡 适认为学生行为体现了公天下是非的民主精神,故选C项;胡适的观点与革命道路无关,排除 A项;材料“天 下公是公非的所在”是反专制而不是反帝,排除 B 项;据材料“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 征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可知胡适是用传统文化赞扬五四精神而不是构建民主制度,排除 D 项。 9.1926 年 12 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 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英国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 B.是对

    33、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 C.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 D.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 【答案】 B 【解析】 国民大革命开始后,中国人民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 收回租界等要求。 从材料信息看,英国提出“列 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这一举措体现的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 动高涨的回应,故选 B 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既争夺又勾结,故 A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7 年成立, 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10.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 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

    34、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答案】 C 【解析】中共六大提出没收外国资本,是因为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 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代表们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项;1945年民族战争 即将取得胜利,故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排除 A 项;对外国投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 索革

    35、命道路而非对外开放的道路,排除 B 项;当时党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排除 D 项。 11.1936 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 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主要部分。到 1937 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 展览活动(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A 【解析】“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主要部分”说明展 览活动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的意识,故选A项;“

    36、1936年夏天”国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B项;“描写 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展品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 C 项;“到 1937 年 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 D 项。 12.(2019 江苏南京、盐城 1 月)1946 年 10 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 争前途表示乐观。时任国民党陆军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以 国军的力量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在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轻视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

    37、能力 【答案】 D 【解析】材料“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任何一线均可在二周内打 通”表明国民党将领轻视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误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D 项正确,C 项错误。 1945 年抗 战已经取得胜利,A 项错误;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已经爆发,B 项错误。 13.(2019 江苏扬州 1 月)“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 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 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 ) A.徐州会战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淮海战役 【答案】 D 【解析】材料“徐蚌作战”“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表明这

    38、一作战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 海战役,D 项正确。 徐州会战、 百团大战和淞沪会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无关,排除 A、 B、 C 三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 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 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渐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 区比较安宁, 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 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 比较靠近江淮地区, 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

    39、成为统一王朝都城。 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 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 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 材料二 19121949 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 定(迁)都时间 概况 1912 年 1 月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 大总统 1912 年 4 月 2 月 25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 月 10 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 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 1927 年 4 月 4 月 14

    40、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 日,南 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 年 12 月 11 月 19 日,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布;12 月 1 日,重庆正式成为 中国战时首都 1946 年 5 月 4 月 23 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5 月 5 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 南京 1949 年 9 月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据孙宅瓶、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 主要因素。(12 分) (2)根据材料

    41、二,归纳 19121949 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 1937 年和 1949 年中国首都的变动。(13 分) 【答案】 :(1)趋势: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因素:处在或靠近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争或 民族斗争的需要。 (2)特点: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评述: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华东地区沦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 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 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从迁移的方向、地理位置的变化上分析变迁的趋势。第二小问,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不同时期首都的空间变 化上分析。第二小问,在作答时,应该主要回答出 1937 年 12 月迁都重庆的原因和 1949 年 9 月定都北京 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八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302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