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天津市第一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由用户(523738114@qq.com)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第一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 第一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天津一中天津一中 2022-2023-1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第卷(选择题)、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请大家分钟。请大家将将答案涂写答案涂写在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上。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答题纸的规定位置上。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一、(每题一、(每题 3 分,共分,共 36 分)分)1.下列字形书写和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无计于事 熨帖(y n)隽永(j n)爱憎(z ng)分明 B.残羹冷灸 檄(x)文 胆怯(qu
2、)横槊(shu)赋诗 C.冠冕堂皇 妥当(d ng)罅(xi)隙 酾酒临江(sh)D.礼上往来 脑髓(su)混沌(h n)桂淖(zh o)兰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萃(cu)些。但“看菜吃饭,量(li ng)体裁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联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B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i)脚的不中(zhng)用的
3、宣传家。C尼采就自栩(x)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gi)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崛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D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暇思,从而催生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古战场,当年的“舳(zh u)舻千里,旌(jng)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幽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3-5 题。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 一
4、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放浪形骸,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 ,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徘徊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徜徉 至理名言 C时过境迁 设身
5、处地 徘徊 金科玉律 D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徜徉 至理名言 2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C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D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和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6下列相关诗句的书写共有几处错误()熊咆龙吟殷岩
6、泉,栗深林兮惊层颠。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想当年,金革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轻笼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A.5 B.6 C.7 D.8 7.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 郑风 子衿。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在短歌行中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B“越陌度阡”意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为南北向的田间小路。C古人往往采用多种纪时方法,如“戊申晦五鼓”,“
7、戊申”是干支纪日,“晦”利用月相纪日,这里指农历每月初一,“五鼓”即五更,指凌晨 1-3 点。D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一片神鸦社鼓”,这里的“社鼓”就是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8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大珠小珠落玉盘”长篇抒情诗 摹写声音之至文 新乐府运动 B 拿来主义 华盖集续编 字佩弦,号秋实 先驳后立 C“周郎赤壁”咏古抒怀 雄浑苍凉 唐宋八大家 D 短歌行“建安风骨”平淡舒缓,善用白描 四言古体诗 9.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渌水荡漾清猿啼(清脆)依依墟里烟(村落
8、)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且)这次第(光景)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C 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自京师乘风雪(冒)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D举酒属客(同“嘱”,嘱托)倚歌而和之(循,依)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10下列诗句和成语中的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枉用相存/去伪存真 如今有谁堪摘/不堪一击 3 B山不厌高/兵不厌诈 赢得仓皇北顾/顾此失彼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势利导 D烟涛微茫信难求/闲庭信步 暮去朝来颜色故/故步自封 11.下列各句划线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失向来之烟霞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梦啼
9、妆泪红阑干 1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凌万顷之茫然 A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B崖限当道者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每题二、(每题 3 分,共分,共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
10、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
11、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
12、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4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
13、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
14、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
15、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13下面是臧克家的短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它适合放在乡土中国中的哪一章节,以阐释相关理论?()A乡土本色 B礼治秩序 C男女有别 D无为政治 14下列有关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5 “习得的礼俗”。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
16、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15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据上面两段文字,下列选项全部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安土重迁 孟母三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叶落归根 日新月异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 B C D 三、(每题三、(每题 3 分,共分,共 33 分)分)(一)阅读下面文言阅读,回答 16-22 题。(21 分)戊子中秋记游 袁枚 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