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4 河中石兽 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pdf》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河中石兽 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 河中 教案 年级 语文 下册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525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教学教学目标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过程与方法1.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2.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3.对于课文,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有一些疑问。可以根据课后资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学习学习重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
2、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学习难点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法学法指导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教学学内内容容环节一环节一新新课课导导入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环节二环节二自自主主学学习习一、助学资讯作者作品作者作品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
3、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字词积累1.1.字音字音圮(p)募(m)棹(zho)杮(fi)环节二环节二自自主主学学习习湮(yn)啮(ni)溯(s)欤(y)2.2.词义词义(1 1)重点实词)重点实词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经历)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
4、观地判断)(2 2)重点虚词)重点虚词竟不可得(终了,最后)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如是再啮(这样)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但知其一(只)(3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动词,经历,经过;今义:阅读)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4 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
5、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3.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翻译(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所说的那样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