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下)总结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下)总结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国际贸易 理论 总结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1、资源禀赋理论的提出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秉承师意,在其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创立了资源禀赋论。因此,资源禀赋论又称为“HO理论”,或“HO定理”。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以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但是为什么要素生产率会有不同?最初回答是自然条件不同。后来有人认为是技术水平的差异。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解释是,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
2、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中的天然供给情况,及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情况,包括要素丰富与要素稀缺两种情况。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贸易中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归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故人们又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成为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又由于该理论强调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故人们又将其称为要素比例理论(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所谓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是指需要不同的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
3、根据H-O模型,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种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即该产品含有该地区拥有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毫无疑问,各种生产要素不同的供应情况是导致贸易的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不相等的主要原因。”【瑞典】伯蒂尔俄林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重要概念丰裕 稀缺 指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比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K/L)A (K/L)B (式中L和K分别代表A、B两国
4、的劳动存量和资本存量)则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B国与之相反。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假定F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F=8K+4L,C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C=6K+2L,则表明,相互比较而言,F是劳动密集型商品。C是资本密集型商品。(K/L)F (K/L)C内容:一是假定前提条件二是分析过程三是结论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国家国家产品产品要素比例要素比例要素价格要素价格成本成本比较成本比较成本劳动土地劳动土地澳大利亚小麦152177:21=1/3棉布101212121:7=3/1日本小麦15142121:14
5、=3/2棉布101141414:21=2/3 表2-1 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生产小麦的比较成本低,具有生产小麦的的相对优势。而日本生产棉布的比较成本低,具有生产棉布的相对优势。这就决定了在两国的生产和贸易中,澳大利亚应大量生产小麦并向日本出口,日本则应大量生产并出口棉布换取澳大利亚的小麦。M1M2p1p2YXO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P1=Px1/Py1 P2=Px2/Py2P1P2 说明在国家1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X产品的价格贵,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Y产品比较便宜。国家2的情况相反。国家1国家2 模型不仅解释了比较成本优势产生的原因,而
6、且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就在于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该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了该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下面在模型下,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对两国的生产和交换做简要的分析。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两种产品的产量为坐标所描绘的一条曲线,其上每一点,均表示在给定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能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各种最大产量的组合。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偏好的一种数学描述方式,亦即在坐标系下表现消费者需求的一簇曲线。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同一曲
7、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而在同意坐标系下,不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不同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Y小麦棉布 X日本EEPEPESU2U1GTRY小麦棉布 X澳大利亚V1P1P1E1E1V2WG1QV 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律: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这一结论实际上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反证。萨缪尔逊在推导这一定律时指出政府的政策可能会阻止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
8、现,但是如果能够证明保护贸易政策阻止了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的降低,那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逊定理实际上是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最完整的表达形式。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里昂惕夫发现美国作为资本要素禀赋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进口替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矛 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盾。国际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矛盾现象提出了很多种解释,但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理论界就把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称为里昂惕夫之谜。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形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题。教材主要介绍了贸易壁
9、垒解释、要素密集逆转解释,人力资本解释、自然资源因素等观点。(3)贸易壁垒论 该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里昂惕夫悖论”是美国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因为他鼓励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而限制其进口;相反确鼓励资本密集产品的进口。(4)竞争和垄断论 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有利于出口的产品没有出口,或应该进口的产品没有进口,从而造成结果与优势分工不符。也就是说,此时的国际分工不是按照比较成本优势或要素禀赋优势进行,而是以垄断利益决定的一种有利于垄断利益的国际分工。要素密集度逆转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
10、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赫俄理论不再成立。1.1.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的数量分析方法。的数量分析方法。2.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3.3.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一个新时代。由里昂惕夫引起的对H-O贸易模型的检验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要说明现实中的贸易模式,仅仅依靠各国的要素储备不同
11、或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观点是不够的。H-O模型强调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仍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生产要素仅仅归并为劳动或者劳动和土地的做法,则很可能会产生误解。p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各国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时,由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因而就产生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的扩散,其他国家逐渐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使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消失。p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ichael VPosner)在1959年
12、为了修正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是不同的。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占19个产业总出口
13、量的72%。这表明美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模型相衔接。O时间时间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出口出口模仿国生产模仿国生产/出口出口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创新国出口创新国出口仿制国进口仿制国进口TOT1需求滞后需求滞后T2T3模仿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出口模仿国出口创新国进口创新国进口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模仿滞后图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一)消费者需求时滞(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
14、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需求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滞,也称为反应滞后。滞,也称为反应滞后。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商品作出反应,而且,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
15、却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也称为掌握滞后。握滞后。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构成。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消费者需求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的经济现象,
16、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时,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