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 2024 新高 历史 统编 二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中国 现代史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三专题三 中国中国现代史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时间分期:中国现代史时间分期:1949-19561949-1956,过渡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2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1953-1956,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和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和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期1966-1976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1978-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备考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复习备考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史 三大改造、一五计
2、划、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双百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背景:一、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政权被推翻;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3.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备新中国的建立。二、过程:二、过程:19491949年年1010月月1 1日,日,北京。北京。三、意义:三、意义:1.国内:(1)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2)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3、义的长期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3)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进入新纪元。2.国际:(1)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2)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开国大典开国大典课堂训练课堂训练1.1.(20212021浙江省浙江省1414题)题)1949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
4、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A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方略D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化建设2.2.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组成 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党派代
5、表党派代表165165人人团体代表团体代表235235人人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代表代表7171人人区域代表区域代表116116人人特别邀请人士特别邀请人士7575人人A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A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党政权被
6、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2、过程:(1)初步建立: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颁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统一战线:1954年,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继续存在,政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工作方针: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1948年年8 8月到月到19491949年年8
7、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20批,其中有批,其中有119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C贯彻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方针 D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A归纳小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演变历程。1949年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初步建立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
8、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年9月月1954年: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1954年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年,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方针;19661976年:年:文革期间文革期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
9、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处于政治处于中断阶段中断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并完善恢复并完善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职能;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职能;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1953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
10、中国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过程:(1)1954年年9月,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委员长刘少奇4.4.材料三材料三 1954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
11、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3)(3)根据材料三概括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1954年宪法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1954年宪年宪法的意义
12、。法的意义。(8(8分分)(3)(3)特征: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一点一点2 2分,两点分,两点4 4分,如回答分,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等,最多只能给 1 1 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意义: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
13、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每点每点2 2分,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任意两点即可得4 4分。分。)(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创立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5.5.在在1953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
14、“就像开汽车,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这一现象这一现象A A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B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C C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 D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6.6.19541954年年6 6月至月至9 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
15、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70%,有些地方甚,有些地方甚至超过至超过90%90%,共收到,共收到118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7.17.1954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
16、,从海岸的防哨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A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C C中共八大中共八大D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临时宪法)。1954年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17、国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从法律上从法律上确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67年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停顿。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完善,积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人大:人大: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协商后表决)协商后表决)政协:政协: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决策前协商)。(决策前协商
18、)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规定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年,西藏自治区成立。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步,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C1010(20092009广东单
19、科广东单科12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自治法规。”由此可知由此可知()A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C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原则D
20、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答案:B考查民族自治区、
21、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和台湾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中国国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经济特区“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无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A、C、D项是不同点。比较我国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比较我国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661976: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1.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党内指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党内指 导思想导思想“左左”
22、倾错误的发展。倾错误的发展。2.2.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3.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 毛泽东的错误。毛泽东的错误。4.4.民主法治不健全。民主法治不健全。教训: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2、过程:(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89年
23、,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过程: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激发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79年,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8(2018浙江选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
24、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A9“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地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101982年宪法制定后,在党和国家正式的报告和法律文件中,争论的不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探讨追求什么样的民主、民主的实质内容及思路等问题。这说明
25、当时 A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 B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地位确立 C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宪政时代B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运用一、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敌对状态。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两岸实现30年来停火。3、中共中央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