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470382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PPTX
  • 页数:215
  • 大小:24.3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 2024 新高 历史 统编 二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中国 现代史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专题三专题三 中国中国现代史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时间分期:中国现代史时间分期:1949-19561949-1956,过渡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2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1953-1956,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和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和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期1966-1976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1978-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备考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复习备考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史 三大改造、一五计

    2、划、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双百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背景:一、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政权被推翻;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3.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备新中国的建立。二、过程:二、过程:19491949年年1010月月1 1日,日,北京。北京。三、意义:三、意义:1.国内:(1)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2)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3、义的长期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3)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进入新纪元。2.国际:(1)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2)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开国大典开国大典课堂训练课堂训练1.1.(20212021浙江省浙江省1414题)题)1949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

    4、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A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方略D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化建设2.2.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组成 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党派代

    5、表党派代表165165人人团体代表团体代表235235人人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代表代表7171人人区域代表区域代表116116人人特别邀请人士特别邀请人士7575人人A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A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党政权被

    6、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2、过程:(1)初步建立: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颁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统一战线:1954年,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继续存在,政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工作方针: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1948年年8 8月到月到19491949年年8

    7、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20批,其中有批,其中有119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C贯彻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方针 D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A归纳小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演变历程。1949年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初步建立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

    8、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年9月月1954年: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1954年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年,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方针;19661976年:年:文革期间文革期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

    9、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处于政治处于中断阶段中断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并完善恢复并完善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职能;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职能;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1953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

    10、中国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过程:(1)1954年年9月,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委员长刘少奇4.4.材料三材料三 1954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

    11、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3)(3)根据材料三概括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1954年宪法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1954年宪年宪法的意义

    12、。法的意义。(8(8分分)(3)(3)特征: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一点一点2 2分,两点分,两点4 4分,如回答分,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等,最多只能给 1 1 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意义: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

    13、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每点每点2 2分,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任意两点即可得4 4分。分。)(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创立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5.5.在在1953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

    14、“就像开汽车,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这一现象这一现象A A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B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C C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 D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6.6.19541954年年6 6月至月至9 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

    15、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70%,有些地方甚,有些地方甚至超过至超过90%90%,共收到,共收到118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7.17.1954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

    16、,从海岸的防哨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A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C C中共八大中共八大D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临时宪法)。1954年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17、国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从法律上从法律上确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67年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停顿。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完善,积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人大:人大: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协商后表决)协商后表决)政协:政协: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决策前协商)。(决策前协商

    18、)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规定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年,西藏自治区成立。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步,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C1010(20092009广东单

    19、科广东单科12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自治法规。”由此可知由此可知()A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C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原则D

    20、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答案:B考查民族自治区、

    21、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和台湾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中国国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经济特区“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无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A、C、D项是不同点。比较我国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比较我国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661976: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1.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党内指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党内指 导思想导思想“左左”

    22、倾错误的发展。倾错误的发展。2.2.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3.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 毛泽东的错误。毛泽东的错误。4.4.民主法治不健全。民主法治不健全。教训: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2、过程:(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89年

    23、,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过程: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激发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79年,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8(2018浙江选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

    24、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A9“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地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101982年宪法制定后,在党和国家正式的报告和法律文件中,争论的不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探讨追求什么样的民主、民主的实质内容及思路等问题。这说明

    25、当时 A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 B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地位确立 C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宪政时代B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运用一、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敌对状态。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两岸实现30年来停火。3、中共中央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运用

    26、二、过程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84年,正式成为统一方针。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三、运用1、1997年,香港回归(1)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发展,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供依据,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中国外交努力。实行中、英、港都能接受的方案。(2)意义:香港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促进香港的发展;为澳门、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国际社会解决

    27、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2、1999年,澳门回归。11.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1962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三超快车”,把货物从内地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证港澳市场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一政策长期实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说明A.香港和澳门得到祖国强有力的支持B.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联系十分紧密C.港澳地区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D.“一国两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2针对2019年7月以来香港爆发的部分游行人员非法集结、暴力袭警、公然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极端行为,以林郑月娥为代表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良政善治、繁荣稳定的“定

    28、海神针”。“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根本前提是特区 A享有高度自治权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断绝与英国的联系C13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难道香港就不会出现损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够设想香港就没有干扰,没有破坏力量吗?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邓小平这里强调的是 A香港高度自治的地位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9、C基本法保证港人治港 D中央政府必要的管辖权D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大事记1.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实行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2.1987年,三通限制放宽,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1990、1991年,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4.1992年,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5.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6.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台独”势力一度使两

    30、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但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各领域的正常往来成为时代潮流。三、两岸关系的基本政策: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是基础和前提。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阻止分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4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A中国特色

    31、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一)背景:1.由于帝国主义、国民政府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交通不畅,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3.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完成。4.借鉴苏联建设经验。(二)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化三改(19531957年)1.优先发展重工业:(1)内容:鞍钢、一汽等工厂建立。(2)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初步 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工工业业化化的的开开端端1957年年

    32、10月,武汉长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江大桥建成通车。我我们们也也有有了了自自己己的的家家底底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拉萨人民拉萨人民庆祝青藏庆祝青藏公路通车公路通车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措施: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 业公私合营。(2)过程:1956年底,基本完成。(3)影响:进步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 系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 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二、探索与失误(一)毛泽东

    33、论十大关系1956年,正确的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关系,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二)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的探索.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设先进工业国发展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中共八大对社会经济的分析是正确的,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未能坚持下来。(三)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内容(1)“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

    34、志,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追求大规模、大范围,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提高公有化程度,大办公共食堂,试图提高生产效率。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2、影响: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一个中学生眼中的一个中学生眼中的“大跃进大跃进”当时我们学校规定,当时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至少交每个在校生至少交5 5斤废钢斤废钢铁,而且还有严格的时间限铁,而且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开完会后,我把家

    35、里的制。开完会后,我把家里的东西翻个底朝上,也没有找东西翻个底朝上,也没有找到一点破铜烂铁,当时真的到一点破铜烂铁,当时真的是急得团团转。我向爸爸要,是急得团团转。我向爸爸要,爸爸说家里的钉子、折页、爸爸说家里的钉子、折页、挂衣服的铁丝、挂衣服的铁丝、还有一口能还有一口能用的铁锅都当废铁贡献给国用的铁锅都当废铁贡献给国家炼钢了家炼钢了。班主任严肃班主任严肃地宣布:凡是完不成任务的地宣布:凡是完不成任务的同学从此取消入团的资同学从此取消入团的资格格 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干不干,都吃饭干不干,都吃一样饭干不干,都吃饭干不干,都吃一样饭吃饭人多,出勤人

    36、少;吃饭人多,出勤人少;装病人多,吃药人少;装病人多,吃药人少;学懒人多,学勤人少;学懒人多,学勤人少;读书人多,劳动人少。读书人多,劳动人少。探究:此图说明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狂热中的失误挫折狂热中的失误挫折“三年大饥荒三年大饥荒”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官方统计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0万以上。

    37、原因原因:1.:1.“左左”倾倾(大跃进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人民公社化运动动)2.2.自然灾害严重;自然灾害严重;3.3.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作协议。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作协议。二、探索与失误(三)调整国民经济1、内容:纠正农村“左”的错误,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2、影响:1962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一)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二)过程:1、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严重破坏。2、1973年,周恩来调整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邓小平整顿经

    38、济,迅速回升。(三)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1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C16.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中评价20世纪5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任意追求一种理想的结果而导致如此重大的灾难性后果,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39、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A农业合作化B反右派斗争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C17.(2020玉溪市高三三模)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员的互动,推动了“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A.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B.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C.开启了中美两国的民间交往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18.18.19611961年年6 6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1958年年1 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月以来参加工

    40、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减”。这种精减安排意在(。这种精减安排意在()A.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B.B.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C.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19.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

    41、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认识A突破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肯定了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D彻底打破了苏联经济模式对我国束缚B20.右右图为图为中国(中国(1952-2008年)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直接原因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是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D.“左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B21.(2020兰州市高三一模)1973年,我国外贸部

    42、门在购买国内需要物资如砂糖时,不是像往常那样直接购入现货,而是先购入期货,再购人部分现货,待到砂糖价格大幅度上涨后,再将期货抛出。这样,既完成了购买任务,又为国家赚取了外汇。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气象B.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D.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理论的提出者:杜润生理论的提出者: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1981 1981年的春天,杜润年的春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村历史的19821982年中央年中央“一一号文件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出了“家庭联产

    43、承包责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严俊昌严俊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2、1976至1978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过程、内容1、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1)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三)影响: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成为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4、道路的起点。我们我们分田到户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18岁岁。小小岗村岗村1818户的户的“秘密协定秘密协定”同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同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1983年)1、过程:(1)197

    45、8年,安徽、四川的农村自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1982年,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4)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2、影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2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

    46、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23.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A五、高考真题24(2020天津卷,8)197

    4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C25.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

    48、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B26.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机械类型世界亚洲中国拖拉机 19.113.95.4收割机 3.13.80.9B27(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

    49、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28.(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A29.(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

    50、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国有企业改革(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1、改革内容: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03822.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创新试题的解题方法.docx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创新试题的解题方法.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逻辑推理8定律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逻辑推理8定律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8大招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8大招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开放型材料题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开放型材料题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