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第二版)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民-法-总-则(第二版)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民 法 总 则(第二版)第 一 章民法概述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语源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在各国法律体系中 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法”一词最早见于 尚书孔氏传。不过,尚书孔氏 传中提及的民法一词,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民法。至于古代法律典籍中出现的“民 事”一词,也与现代民法中的民事一词有极大的差异。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二、我国民法的概念 我国 民法典第2条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角度,给民法下了一个定 义,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一)形式意
2、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项法律制度系统编 纂在一起的法律规范。民法典就是指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基本的民事法律规 则与制度加以系统编纂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 民法 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四、民法与民法学 所谓民法学,是指以研究民事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民法既可以从立 法层面理解,也可以从学科层面理解,从立法层面来看,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 法律关系的总和,其既包括民法典的规范,也包括民事单行法以及其他立法中的民 法规范。而民法学则是研究民法本身的
3、学问。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的调整对象就是民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依据我国 民法典第 2条的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由此可见,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其平等性,这是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根本 特点。所谓平等主体,是指主体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在一般 意义上判断主体间的平等性。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的类型2.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意义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
4、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经济内容的关系。财产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涉及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 环节,包括各类性质不同的关系。2.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特征第一,财产关系是一种以经济利益的计算为核心的关系。第二,财产关系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意志。第三,财产关系具有很强的变动性。第四,就救济方式而言,财产关系遭受侵害时是用损害赔偿等财产性的救济方法来解决的。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一、民法是私法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三、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四、民法是权利法五、民法是人法六、民法主要是实体法第四节 民法的历史发展一、民法起源于罗马法二、从近代民法到
5、现代民法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及未来第五节 民法典的体系一、大陆法系国家经典的民法典体系 民法典体系包括形式体系(外在体系)和价值体系(内在体系)两方面。形式体系是指民法典的各编以及各编的制度、规则体系,价值体系是指贯穿于民法典 的基本价值,包括民法的价值、原则等内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历来以私法自 治为价值体系展开。第五节 民法典的体系二、我国民法典的体系 我国 民法典采取了七编制体例,即由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七编构成。第六节 民法与商法一、商法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商法又称商事法,其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和实质意义上的商法。形式上的 商法专指在民法典之外的商法典以
6、及公司、保险、破产、票据、海商、证券、信托 等单行法;实质上的商法是指一切有关商事的法则。第六节 民法与商法二、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关于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历来存在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的观点。所谓民商合 一,是指不区分民法和商法,而将民事法律规范统一适用于各种民商事关系。在形式上,民商合一通常是指不制定独立的商法典,而将民事规范广泛适用于调整所有 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民商分立则意味着严格区分民法与商法,在民法典之 外还要制定一部单独的商法典。第七节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一、民法和宪法二、民法和行政法三、民法和经济法四、民法和社会法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第八节 民法的渊源一、宪法二、民事法律
7、三、行政法规四、行政规章五、司法解释六、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七、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八、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一、民法的适用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规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发生法律效力。民法的 适用范围,也是民法的效力范围。正确了解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准确适用 民事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从内容上看,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时间上的适用范围、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和对人的适用范围。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一)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 所谓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是指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效力较低 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适用效力较高的规范
8、性法律文件。法谚有 云:“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二)新法优先于旧法原则 法谚有云:“后法优于前法。”(Lexposteriorderogatepriori)这就是新法优先 于旧法的原则,即同一事项已有新法公布施行时,旧法当然废止。我国 立法法 第92条也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 条例、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该原则主要适用 于同一位阶的规范之间,也就是说是针对两个具有同等级别的法律时所适用的规 则。当然,如果在新普通法中明文规定修改或废止特别法,则新普通法优于特别法。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
9、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三)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 在法理上,根据法律的适用范围有无限制,法律可以分为普通法和特别法。民 事普通法,是指适用于全国领域、规定一般事项,并且无适用的时间限制的民事法 律。民事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定区域、规定特定的事项,或在适用时间上有限制 的民事法律。在具有相同等级效力的法律之间,特别法应当优先于普通法而适用。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四)强行法优先于任意法原则 法律规范大体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两种。所谓任意性规范,是指当 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排除其适用的规范。任意性规范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自由作出约定,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可以具有优先于任
10、意性规范而适用的效力。债法中的规范大多是任意性的。问题与思考 0102 0304 试述民法的调整对象。比较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和形式意义上的民法。简述民法的性质。简述 民法典制定的意义。第 二 章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主旨和基本准则,是制定、解释、适用和研究民法的 出发点,它贯穿于整个民法制度和规范之中,是民法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也 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民法的基本原则不直接涉 及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从规范的性质来看,民法上关于基本原则的规范是强 行性规范,不允许当事人排除适用。通过基本原则的适用,法官享有了一定的自由 裁量
11、权,有助于克服审判的机械性,并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当然,民法有具体规 定时首先应当适用具体规定,只有在没有具体规定时,才可以适用民法关于基本原 则的规定作出裁判。第二节 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一、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的内涵民法典第3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 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该条确立了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从我国 民法典的规定来看,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民法是权利法。第二,民法不仅保护权利,而且保护利益。第三,对新型民事权益进行保护。第四,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民法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对权利人进行救济。第二节 民事权益受
12、法律保护原则二、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的功能第一,体系建构功能。第二,价值导向功能。第三,法律解释功能。第二节 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三、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第一,构建了完善的民事权利体系。第二,构建了体系化的民事权利保护机制。第三,规范了民事权利的行使。第四,全面维护个人的行为自由。第三节 平等原则一、平等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 律平等保护。我国 民法典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 律平等。”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 系作为其调整对象的必然体现。民法的平等原
13、则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部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第三节 平等原则二、平等原则的内容第一,人格的平等第二,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第三,对各类民事主体的平等对待,包括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和弱势意义上 的平等对待。第四,在补救方法上,也要充分贯彻平等性。第四节 意思自治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概念 意思自治也称为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 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原则具体体 现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遗嘱自由等民法的具体规则。第四节 意思自治原则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1.赋予民事主体在
14、法律规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2.允许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3.允许民事主体依法处分和利用其民事权益第四节 意思自治原则三、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任何意思自治都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有限制的自由。19世纪由于 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意思自治原则曾经被绝对化,但自20世纪以来,随着垄断 的加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干预。以私法自治为核心的民法的三大原则都已 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对合同自由的限制表现得尤为突出。民事主体所享 有的意思自治不得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人格尊严价值发 生冲突,则应当优先维护人格尊严的价值。第五节 公平原则一、公平原则的概念和功能
15、 所谓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正义的观念实施民事行为,司法机 关应根据公平的观念处理民事纠纷,民事立法也应该充分体现公平的理念。第五节 公平原则二、公平原则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 公平原则要求将公平的理念贯彻在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设计当中,以价值的均 衡为标准配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我国 民法典不仅确认了公平原则是民 法的基本原则,而且多个条款都反映了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一、诚信原则的历史发展 在民法中,诚信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该原则常常被称为民法特别是债法中 的最高指导原则或称为“帝王规则”(knigLehrnorm),君临法域。民法典第 7条规定:“民事
16、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诚信原则。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二、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秉持诚实,是指当事人要真实、真诚,在合同订立中,要如实披露相关订约信 息,告知相关真实情况,不坑蒙拐骗,不欺诈他人。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三、诚信原则的功能(一)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二)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三)衡平的功能(四)解释的功能第七节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一、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各国法律普遍确认的基本原则。从狭义上讲,合法是指所有民事法律行为都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广义上说,合法还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不 得违反公序良俗。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
17、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 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为本条就公序良俗作出了特别的规定,所以,此处所 说的合法原则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第七节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二、公序良俗原则 依据 民法典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 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念构成的。依据 民法典第8条的 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如前所述,从广义上理解,违 法也包括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也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 法律行为无效。”第七节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三、公序良俗原则与相关原则(一)公序良俗原则与自愿原则(二)公序良俗原则与诚信原则第八节
18、 绿色原则二、绿色原则的内涵(一)保护环境和生态(二)有效率地利用资源三、绿色原则的适用(一)确立价值导向的功能(二)对财产权利行使作出必要限制的功能(三)为民事主体设定法定义务的功能(四)解释合同的功能问题与思考 0102 0304 如何理解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的内涵?如何理解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的内涵?如何理解意思自治原则在私法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公平原则与公平责任的关系?第 三 章民事法律关系概述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19、关系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二、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第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第二,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对整个民法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方法论上看,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理论研究人员与司法实务工作者解 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 由几项要素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就随之而变化。关于法律关系的要素,民法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三要素说,即认为民事法律 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二是四要素
20、说,即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 括主体、客体、内容和责任;三是五要素说,即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除了主 体、客体和内容之外,还应当包括民事权利、义务的变动以及变动的原因。所谓变动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法律事实,而变动本身就是指法律事实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本书认为,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仅限于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这是任 何法律关系都应具备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例外。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 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在我国,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
21、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在 一些场合也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主体。任何个人和组织要成为民事主体,必须由 法律赋予其主体资格。(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任何个人和 组织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必然要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果没有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就无法确定,更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权利、义务。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 象。法律可以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规
22、定一些事实条件,在发生这些事实以 后,就使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这些由法律规定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 后果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依法能够引起民 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事件,又称为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 现象。例如,人的死亡使继承人取得继承遗产的权利,物的灭失引起所有权关系的 消灭等。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3、的行 为。2.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时在主观上并没有产生、变更或消 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 的行为。第四节 民事权利的客体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权利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狭义上的客体是指在法 律上可以支配的对象,人是权利的主体而非权利的客体。广义上的客体是指凡是 能够作为权利义务所指向对象的一切人和物,都可称为客体,例如物权的客体是 物,而债权的客体则可指向特定人。本书采狭义上的客体说。第四节 民事权利的客体二、民事权利客体的主要类型(一)人身利益1.人格利益 2.身份利益(二)财产利益1.有形财产 2
24、.无形财产(三)行为 债权的客体是行为。法律上所指的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在民事 法律关系中是另一类重要客体。问题与思考 0102 0304 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第 四 章自然人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自然人的概念 民事主体是一个特定的法律范畴,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之主 体”。民法上,“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所谓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 产生,具有五官百骸,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自然人既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 念,又是一个法律概念
25、。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征(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 是每个自然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1.具有平等性。2.具有普遍性。3.具有不可剥夺性。4.具有不可转让和抛弃性。5.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三)民事权利能力与权利 民事权利能力是国家通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础。权利能力和权利的概念经常容易 混淆。应该看到,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