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九章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第九章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结构 构件 基本 规定 课件
- 资源描述:
-
1、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9.1 板(I)基本规定9.1.1 混凝土板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 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 时,宜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02规范是“可”分成三部分(I)基本规定;(I I)构造配筋;(I I I)板柱结构。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
2、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 规定的数值。新增新增9.1.2条文说明:条文说明:考虑结构安全及舒适度(刚度)的要求,根据工程经验,建议了常用混凝土板的跨厚比。调整并适当加大了楼板最小厚度的要求:密肋板,悬臂板的厚度均适当增加。还对悬臂板的挑檐长度还对悬臂板的挑檐长度作出了限制,作出了限制,悬臂过长时宜采取悬臂梁-板的结构形式承载。此外,还补充了空心楼板最小厚度的要求。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
3、足钢筋锚固的要求。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至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 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 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 倍,且不宜大于250mm。与02规范无变化,由第4条提到第3条9.1.4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分离式配筋施工方便,已成为我国工程中混凝土板的主要配筋形式。本条规定了板中钢筋配置以及支座锚固的构造要求。还对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作出了规定。与02规范无变化,合并原10.1.3和10.1
4、.5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 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9.1.5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新增。为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及减小地震作用,现浇空心楼板应用逐渐增多。为保证其受力性能,根据近年工程经验,提出了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的限值。并对箱体内摸及芯管内摸楼板
5、的基本构造尺寸作出规定。现浇空心楼板的设计,详见现行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II)构造配筋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板面构造钢筋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
6、的1/3;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 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3 在楼 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9.1.6条文说明:条文说明:现浇板往往在其非主要受力方向的侧边上由于边界约束而发生板面(负弯矩)裂缝。为此必须在板边和板角部位配置上部(板面)防裂的构造钢筋。分别对于支撑梁,墙整体浇注的混凝土板边,以及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边,提出了防裂构造钢筋截面积,直径,间距以及伸入板内锚固长度以及板角配筋形式及范围的要求。这些要求与02规范相同,
7、作了适当分合并和简化。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率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这条表述02规范以小注的形式出现。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0.10,间
8、距不宜大于200mm(原为150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9.1.8条文说明:条文说明:为防止温度,收缩等间接作用在现浇板中引起裂缝,板的未配筋表面宜配置防裂的构造钢筋。此外,还增加了在蜂腰,洞口,转角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裂缝的部位配置防裂构造钢筋的要求。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 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 范围内设置与
9、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原200mm)。9.1.9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对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建议了板内构造钢筋的配置规定,同02规范的要求。比02规范增加的内容。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 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 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9.1.10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在板柱结构或空心楼板的侧边,往往存在无支承端面(无边梁或墙的自由边)。为保证其受力性能,应利
10、用板面钢筋向下弯折或加配U形构造钢筋对端面加以封闭。本条为新增条款(III)板柱结构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 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m;9.1.11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的构造措施是为了保证弯起钢筋或箍筋的抗冲切作用。基本与02版规范相同,仅板厚改为200mm,因为太薄的板中冲切配筋难以起到作用。箍
11、筋间距不应大于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 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 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 根。本条为新增条款9.1.129.2 梁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两根,原100mm可为一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梁
12、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分成三部分(I)纵向钢筋;(I I)横向钢筋;(I I I)局部配筋。(I)纵向配筋9.2.1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根据长期工程实践经验,提出梁内纵向钢筋数量,直径及布置的构造,基本同02规范的要求。鉴于配筋密集对施工时浇筑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及振动棒插入)的影响,提出可以采用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加大钢筋的间距,但其等效直径仍应满足有关配筋间距的规定。9.2.2
13、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V 不大于0.7ftbh0时,不小于5d;当V 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面钢筋不小于15d,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为钢筋的最大直径;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按本规范第8.3.3 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两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 为纵向受
14、力钢筋的最小直径。9.2.2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对于混合结构房屋中支承在砌体,垫块等简支支座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梁的简支支座,给出了在支座处纵向钢筋锚固的要求,与02规范相同。9.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 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2 2 当V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 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
15、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h0;3 若按本条1、2 款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对应的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 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延伸长度不应小于1.2la+1.7h0。9.2.3条文说明:条文说明:由于支座边出现斜裂缝以后的“斜弯作用”,以及斜裂缝引起沿纵向钢筋发生“沿筋劈裂”而造成的钢筋粘结锚固退化,梁边负弯矩钢筋的受拉范围向跨中方向延伸。因此钢筋混凝土梁的支座负弯矩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从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以及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分别伸出的长度进行双重控制,取较大值。考虑是否斜向开裂
16、而引起斜弯作用,按三种不同情况分别确定延伸长度的数值;当实际切断点的位置仍处在负弯矩相应的受拉区域内时,还应加大延伸长度。本条规定与本条规定与02规范相同。规范相同。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9.2.8 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 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9.2.4条文说明:条文说明:由于悬臂梁剪力较大且全长承受负弯矩,“斜弯作用”及“沿筋劈裂”引起的受力状态更为不利。因此悬臂梁的负弯矩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切断,而应按弯矩图分批下弯,且必须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
17、梁端,向下弯折锚固。本条未作修订。本条未作修订。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tl,min 应符合下列规定:箱型截面箱型截面b应以应以bh代替(全宽),代替(全宽),9.2.5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梁中受扭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是以纯扭构件受扭承载力和剪扭条件下不需进行承载力计算而仅按构造配筋的控制条件为基础拟合给出的。本条还给出了受扭纵向钢筋沿截面周边的布置原则和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对箱形截面构件,偏安全地采用了与实心截面构件相同的构造要求。本条未作修订。本条未作修订。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
18、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 为梁的计算跨度。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9.2.6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根据工程经验给出了在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有部分约束的梁端上部,为避免负弯矩裂缝而配置纵向钢筋的构造规定。将原02规范的10.2.15架立钢筋的规定,放在这里作为一小条。内容没有变化。(II)横向配筋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
19、。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 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9.2.7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梁的抗剪承载力宜由箍筋承担。梁的角部钢筋应通长设置,不仅为方便配筋,而且加强了对芯部混凝土的围箍约束。当采用弯筋承剪时,对其应用条件和构造要求作出了规定,与02版规范相同。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
20、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从支座起前一排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本规范表9.2.9 中V 大于0.7ftbh0+0.05Np0时的箍筋最大间距。弯起钢筋不应采用浮筋。9.2.8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利用弯矩图确定弯起钢筋的布置(弯起点或弯终点位置,角度,锚固长度等)是我国传统设计的方法,工程实践表明有关弯起钢筋构造要求是有效地,故维持不变。本条未作修订本条未作修订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 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300mm 时,可仅在构件
21、端部l0/4 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 l0/2 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 时,可以不设置箍筋;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0.25d,d 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3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 的规定;当V 大于0.7ftbh0+0.05Np0时,箍筋的配筋率sv(sv=Asv/(bs)尚不应小于 0.24ft/f yv;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1)箍
22、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 为箍筋直径;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 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 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 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 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9.2.9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对梁的箍筋配置构造要求作出了规定,维持02版规范的规定不变,仅合并统一表达。包括在不同受力条件下配箍的直径,间距,范围,形式等。开口箍不利于纵向钢筋的定位,且不能约束芯部混凝土。故除小过梁以外,一般
23、构件不应采用。9.2.10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sv不应小于 0.28f t/f yv。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9.2.9 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 为箍筋直径。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 按本规范第6.4.1 条的规定取用,对箱形截面构件,b 均应以bh 代替。9.2.10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梁内弯剪扭箍筋的构造要求与02版规范相同,工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III)局部
24、配筋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s=2h1+3b)的范围内(图9.2.11)。当采用吊筋时,弯起段应伸至梁的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 条的规定。本条未作修订本条未作修订9.2.12 折梁的内折角处应增设箍筋(图9.2.12)。箍筋应能承受未在压区锚固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全部纵向钢筋合力的0.35。本条未作修订本条未作修订由箍筋承受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按下列公式计算:9.2.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 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
25、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6.3.1 条的规定取用。9.2.13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大尺寸梁腹板内配置腰筋的构造要求。现代混凝土构件的尺度越来越大,工程中大截面尺寸现浇混凝土梁日益增多,往往在梁侧面产生垂直于梁轴线的收缩裂缝。为此,应在大尺寸梁的两侧沿梁长度方向布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以控制裂缝。根据工程经验,对腰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配筋率给出了相应的配筋构造要求。腰筋的最小配筋率按扣除了受压及受拉翼缘的梁腹板截面面积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