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复习ppt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469481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PPTX
  • 页数:55
  • 大小: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复习ppt课件.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复习ppt课件 统编 必修 上册 中外 历史 纲要 复习 ppt 课件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风/PPT/模/板一、夏、商、西周阶段特征政治: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突出特征为: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等级严格;经济: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工商食官;文化: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二、从原始社会到传说中的夏朝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距今约1万年以前约70005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人类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龙山文化、红山

    2、文化、良渚文化等生产力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穴(巢)居;迁徙筑屋;定居,村落形成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平等、无私产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工具改进(打制到磨制)生产方式变化(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生活方式变化(迁徙到定居)社会关系变化(母系到父系)u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源远流长;多源性、本土性;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三、商周时期的政治(一)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1、分封制评价:积极:周王取得

    3、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打破夏商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2、宗法制评价:对当时: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利于强化民族、家国认同;3、礼乐制(周礼):礼泛指典章、礼仪等,用来区别宗法远近和等级;乐指舞蹈和歌咏等,使各等级上下和同;4、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

    4、;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见卡片1时代特征)(三)如何理解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国人暴动);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与自主权;贵族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共和行政);二、从原始社会到传说中的夏朝u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国家逐渐产生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u 分析“某朝代对中国历史意义”的角度 国家版图、疆域、大一统;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文化的认同,民族的交融;社会经济、区域开发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通

    5、史阶段特征:1、总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表现: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四、商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集体协作(众人协田);2、手工业、商业: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

    6、工匠);五、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如“敬德保民”;2、“学在官府”,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占卜等专门知识均藏于王室,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u 知识点整合井田制(1)历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废除标志: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所有制;(3)瓦解原因:根本:铁犁牛耕带来生产力进步,直接:春秋时各国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加速其瓦解;先秦时期(2)春秋战国二、春秋战国的经济(一)农业: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经济: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

    7、器锄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其他:推动农业发展,如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等;农业进步又推动社会分工,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2、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耕织结合);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受天灾、人祸等因素,易破产;(二)手工业、商业:1、史实: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手工业产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8、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广泛;2、经济政策: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先秦时期(2)春秋战国u 抑商政策的表现:政治:贬低商人地位,不准商人做官;经济: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u 春秋战国货币多样的原因?国家的分裂,诸侯争霸兼并;区域经济的发展;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先秦时期(2)春秋战国三、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统一、集权、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1、政治局势:分

    9、裂到局部统一;2、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3、权力结构: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壮大并逐步掌握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4、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加强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u 解读“尊王攘夷”: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华夏的国家认同;u 商鞅变法是秦国率先完成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的统一奠基;人物主要观点考试常用关键词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并逐步改良政治;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整理六经,传承古代文化;民本(重民、爱民),仁政、德治;关注现实

    10、,社会责任感(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道德教化(孝悌,舍生取义);等级秩序、名正言顺;包容性,与时俱进;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性恶论;君舟民水;隆礼重法;道家老子朴素唯物史观: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辩证法如柔能克刚;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休养生息、绝圣弃智、避世(隐士)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古代科技、侠文化法家韩非子 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君本、大一统、农战一、秦汉时期通史阶段特征:总特征: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奠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经济:由汉初休养生息

    11、到武帝时期经济集权;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庄园经济发展;思想:由多元到统一,武帝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二、秦朝的统治:1、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秦朝: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中央任免有任期的官僚政治;2、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拓边疆,促进民族交融,强化华夏认同观念;先秦时期(2)春秋战国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1、为什么会有

    12、“百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奴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2、“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共同目的是什么?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3、“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思想自由、多元4、举例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之间有何关系?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如荀子提出隆礼重法5、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哲学前提: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的贵民思想,称暴君为独夫;制民之产,省刑罚、薄赋敛,富而教之;君主发挥道德表率作用;秦汉时期三、汉朝的统治(一)汉初的统治:1、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发展)(1)中央:三公九卿制 (2)地方:郡国并行制;2、思想: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

    13、而治;3、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削减刑罚,促进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4、民族关系: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二)汉武帝时期的统治1、政治集权:(1)中央:设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2)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等加强中央集权;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3)选官: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4)官员管理:上计制考核官员;御史大夫、刺史监察;2、经济集权:改革币制(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调剂物资、平抑物价);3、思想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一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解除北方边患;设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

    14、;(三)西汉的灭亡、东汉的建立、东汉的衰亡1、西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后改革不切实际,引发绿林、赤眉农民起义;2、刘秀建立东汉,柔道治国,退功臣进文吏,控制外戚,清查耕地、户口,重视儒学,史称“光武中兴”;3、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秦汉时期u 汉高祖刘邦时郡国并行制前后的变化前期分封大量异姓王,目的是拉拢各方势力,打败项羽,夺天下;后期剪除异姓王,分封刘姓子弟,杀白马盟誓,目的是为了维护刘氏统治和皇位传承;u 实行黄老之学和休养生息的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敝恢复生产的需要

    15、;u 认识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稳固汉初统治的需要;评价:随着王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对汉初政权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三、两汉时期其他知识拓展(一)评价察举制?实行之初,选拔人才(利于阶层流动);易任人唯亲,后期举荐不实渐趋严重(不利于阶层流动)(二)汉代新儒学 1、含义:将阴阳家、黄老、法家与儒学融合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同时限制君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准则;4、特点:外儒内

    16、法,王霸兼用(以儒家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内核)5、作用:政治:维护大一统,稳定政治秩序;思想: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教育:利于培养人才;法律:推动法律儒家化;(春秋决狱)(三)汉代庄园经济 1、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2、特点:规模大、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乌堡;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人身依附关系强;3、影响:影响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四)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秦汉时期一、通史阶段特征:

    17、总特征:民族交融;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政治: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士族专权;经济:北人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思想: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政治局势:多个民族政权并立,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二)权力结构:士族专权,皇权受到削弱;(三)制度建设:1、中央官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但各自职掌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 (2)评价:前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选官权收归

    18、中央,利于中央集权;后期成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不利于加强皇权;(四)民族关系:民族交融1、人口迁移看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迁入黄河流域,推动游牧民族与北方汉人交融;北人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交融;2、政权与制度看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典章制度;3、战争看民族交融: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淝水战败后迅速崩溃;4、社会风俗看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1)措施: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2)意义:推动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奠基5、从生产方式看民族交融:如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农耕,边疆汉人放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19、期u 士族政治(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政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皇帝需要获取士族支持以维护统治;经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的发展;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且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变化,寒冷期促使人口南徙;2、人口迁移对隋唐繁荣的影响?带来民族交融,利于隋唐开明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人口南迁,加速南方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推动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二)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与户籍制度 1、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与租调制的实行,扶植小农,抑制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户籍制度:东晋从黄、白分籍到实行土

    20、断:(1)原因: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要求;侨人和土著矛盾激化;豪强控制大量人口,威胁统治;(2)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豪强,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三)手工业、商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钱帛兼用。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1、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受到冲击,失去独尊地位,但仍为重要统治思想;统治者尊佛、崇佛的原因:佛教适应了统治者乱世安抚人心,稳定统治的需要;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等统治者毁佛、灭佛的主要原因: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佛教本土化:佛教出于自身传播的需要,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2、玄学:政治上主张无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生活作风

    21、上要任其自然,崇尚老庄哲学;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社会动荡,促使士人群体精神觉醒;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总特征:封建社会的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对后世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松动;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多元开放,兼收并蓄;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对外:对外开放

    2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二、隋朝的统治:1、制度创建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大运河开通的影响?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促进沿线城市发展;大兴土木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三、唐朝的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评价三省六部制?)积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相权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唐代六部与秦代九卿相比,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趋向分离)弊端:三省间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政事堂的设立减少三省之间的责难,利于提高效

    23、率)2、地方:(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评价藩镇割据?消极: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积极:利于地域外族入侵,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一定程度上利于稳定唐王朝统治;推动唐朝后期税制改革(为保障政府收入,政府实行两税法);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三、唐朝的政治3、选官:科举制4、监察:全国划分十道、御史大夫、门下省5、法律: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四、唐朝的经济 1、农业:均田制与税制调整2、商业:海、陆丝绸之路和港口城市繁荣,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出现为商品经济服务的飞

    24、钱、柜坊、邸店;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松动,实行官商分利,出现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五、唐朝的思想文化1、思想: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丰富中华文化内涵;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复兴儒学;2、唐文化特点:多元性:既重法度,如颜真卿的楷书体现盛唐雍容大度;又有狂放不羁的草书;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如吸收佛教文化;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3、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分析参照卡片8和10的模板隋唐时期u 评价科举制?积极:打破士族对仕途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

    25、权;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成为世界范围文官选拔的重要方式;消极:明清时期日益僵化,束缚思想,对科技、社会进步产生消极作用 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资产、田亩为主;形式:租庸调制以实物税为主,两税法货币税比重增加;时间:租庸调制征税时间混乱,两税法定时征税;意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经验;六、唐朝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册封回纥、南诏等民族首领,被称为“天可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

    26、机构,加强边疆管理;七、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包容,史实有日本遣唐使、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佛法等;1、意义:对世界: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加强中国对世界了解,丰富中华文明内涵;2、繁荣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局势)经济繁荣,文化、科技领先世界;(自身优势)交通发展,海路丝绸之路繁荣;(交通、商业)政策开放,兼收并蓄(包容性);(政策)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技术)使臣、商人、僧侣、留学生等共同推动;(关键人物)隋唐时期宋元时期一、通史阶段特征:总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政

    27、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文化:理学兴起,儒学思辩化、生活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对外: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二、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宋朝:1、中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正宰相为同平章事,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二、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宋朝: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目的: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2)措施:收精兵:充实禁军,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更换驻地;削实权

    28、: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察并分割行政权;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绝大部分赋税运往中央;(3)评价: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因循守旧;3、选官:科举制日益完善,殿试成为定制,文官成为官僚队伍中的主体;4、监察:体系完备,中央有御史台和谏院,地方有四监司和通判等;(二)元朝: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担任,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

    29、体化的趋向;3、民族关系:实行“四等人制”,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宋元时期u认识官、职、差遣:目的:防止大臣专权,加强皇权;存在问题:冗官影响行政效率;u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手段有何特点?预防为主、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u 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2、措施:富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等,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益赋国用饶);强兵:实行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评价:取得一定成效,如增加政府收入,但执行不力,加重百姓负担,统治集团分裂日益严重;三、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业: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

    30、系发展;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粮食产量提高,饮食结构变化;某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种植专业化)人口增长;(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2、手工业: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居民普遍用煤做燃料,煤的使用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二、宋元时期的政治(三)民族交融: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宋元时期u 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认识 1、因俗而治,少数民族既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又保留民族特色。辽代实行的南北面官制,胡汉分治;金朝沿袭唐宋制度

    31、,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出现“大定之治”,同时保留本民族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2、少数民族在制度创建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元代实行的行省制以及边疆管理的成功,对后世影响深远。3、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日常用品、风俗习惯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一步发展;4、民族交融中形成新的民族回回;u 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和影响?原因:两税法的实行,征税标准转向 以资产、田亩为主;影响:宋代土地兼并激烈,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自耕农数量减少,租佃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三、宋元时期的经济3、商业: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纸币出现;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边境地区官方设置榷场互市交易;城市

    32、:打破坊市界限(街市、草市)和时间限制(夜市、晓市),经济、娱乐功能增强(瓦舍);外贸: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两朝重要财源;4、经济格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运河:元朝政治中心为北京,推动大运河裁弯取直;宋元时期u 宋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政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路受阻;政府重视;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其他:海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u 中国古代纸币 纸币出现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纸币出现意义?弥补铜钱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缺陷:古代中国尚未

    33、具备完备的金融制度,易导致纸币滥发,纸币贬值;u 唐宋城市变化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城市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影响;u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带来城市、手工业、商业、文化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状元、书院等数量增多;南北分卷)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逐渐分离推动南北长途贩运;(元明清都城:北京)推动交通改善(为南粮北运和控制南方,元朝改道大运河,开辟海运路线)促进对外贸易通道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口分布变化、文化融合、民族交融;四、宋元时期社会变化1、表现: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事,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减少;家

    34、中奴婢多为雇佣而非世袭;佃民较少受到契约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更换职业等限制松弛)2、原因: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租佃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3、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逆转,但长时段看,发展趋势未变;五、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理学1、背景:思想: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受佛道冲击失去独尊地位(三教并立);(危机)唐宋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更新(三教合一);(转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冲击传统儒家伦理秩序;政治:唐宋以来重建

    35、封建伦理纲常,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北宋重文轻武,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为理学形成提供宽松政治环境;有利条件:印刷术的发展和科举制和书院教育的发展2、内涵: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形成的思想体系3、主张:(1)程朱理学:理是世界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当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2)陆九渊(陆象山):“心即理也”,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宋元时期五、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理学4、理学与汉代儒学异同点比较:相同:继承发展儒学,融

    36、合其他思想,与时俱进;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同:汉代儒学融合阴阳、黄老、法家等思想;理学融合佛道思想;5、如何理解儒学的思辩化、生活化?生活化、世俗化:通过书院教育,编写童蒙须知等读本,宗族建设,乡规民约等,指导民众日常生活规范;思辩化、哲学化:吸收佛道思想,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6、理学评价:积极:重视气节、品德,规范人们行为,塑造社会责任感;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压抑、扼杀人性;(二)文化、科技1、宋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倾向: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画: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元杂剧:2、宋元时期文化

    37、发展的原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需要;政治:科举制;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思想:理学兴起,文人重内心修养;文化模板中的其他角度3、史实: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很多科技成果。宋代四大发明都已出现且广泛应用;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编订授时历;农学家王祯编撰农书;元朝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六、唐宋变革论 政治:科举制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经济:商业:城市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纸币出现;农业:均田制逐步遭到破坏;北宋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和租佃经济进一步发展;税收: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农

    38、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思想文化:理学兴起,儒学思辩化、生活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文化平民化,世俗化;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一、通史阶段特征 总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社会转型迟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出现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工业化潮流;文化:明清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个性自由,批判君主专制,丰富儒学内涵,程朱理学仍为统治思想;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民族: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39、,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缺乏技术创新二、明清的政治1、中央: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还设司礼监、厂卫制度等加强皇权;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奏折制度提高效率,保密性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强;2、地方:(1)内地: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督抚制;(2)清朝边疆治理的具体史实:明清时期东南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册封达赖、班禅与驻藏大臣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管辖权。改土归流,取消土司

    40、世袭,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u 如何评价明初的“三司”制度?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三司互不统属,影响地方管理效率;二、明清的政治1、中央:2、地方:3、选官制度: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南北榜制度?明明清时期的南北榜制度清时期的南北榜制度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下,南北文化教育的不平衡;南北卷制度的形成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4、监察:监察体制完备,皇权不断强化。专门的谏议机构消失,中央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实行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地方,省级机构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5、对外: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等见

    41、后面;清朝,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三、明清的经济1、农业: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粮食产量提高;税制改革: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明清时期u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意义。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发边疆,促进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奠定后世中国的版图;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u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1、方式多样:设置机构,任命官员,武力平叛,册封,颁布法律文件等;2、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因俗而治;明朝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赋役繁杂,百姓负担沉重;政府财政困难。意义:相

    42、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和白银货币化,利于货币地租的发展;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意义:标志着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减弱,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隐匿人口现象减少;2、手工业: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1)表现:工商业市镇兴起;(如棉纺织业松江,区域化、专业化)白银广泛使用;(对外贸易顺差,白银大量内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农产品商品

    43、化,甚至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区域性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如明代迁都北京促进南北跨区域贸易发展)(2)商业政策:重农抑商固守强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商业政策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商业政策评价: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错失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明清时期标志(表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面向市场;特点存在于江南的纺织、制瓷、冶铁等行业,全国范围内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落后封建制度的制约;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官府剥削,农民贫困,购买

    44、力低下;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限制;手工工场主受传统观念影响将钱用于买田置地,限制扩大再生产;海禁严禁私人出海,官方贸易多为“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目的不在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寻求异域珍宝,如郑和下西洋。明初海禁影响沿海居民生计,很多居民出海为盗,加剧倭患。明中后期,启用戚继光等剿灭倭寇,隆庆年间,适度开放海禁,使沿海居民出海谋生,以减轻倭寇威胁(隆庆开关)。闭关锁国指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既限制华商出海也限制外商来华。如乾隆时期仅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四、明清的思想:1、王守仁(王阳明)心学:(1)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良知就是理,

    45、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评价: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激励人们发奋立志;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诱发新思想,如李贽;2、明清之际进步思潮:(1)背景:政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要求个性解放;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日益僵化;(2)主张:李贽:反对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3)评价:一定程度冲击君主专制,鼓舞清末民初反封建的斗争;工商皆本、早期民主思想等丰富儒学内涵;未跳出儒学体系,

    46、未成为官方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3、西学东渐:(详见选必三卡片6)五、明清的文学艺术:1、小说、戏曲繁荣,受商品经济影响,体现性解放,追求财富等价值取向;2、私人编纂的科技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3、官方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明清时期一、通史阶段特征(一)18401894通史阶段特征 政治:社会性质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为阶级矛盾和中国人民与侵略者的民族矛盾

    47、,革命任务变为反侵略、反封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进行艰难抗争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结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等近代企业出现;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西学东渐,主要学习西方器物,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客观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二)18941912通史阶段特征 政治: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民族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如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等 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

    48、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西学东渐从制度再到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先后传播;(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19121928)政治:形式上民主共和,实际上军阀专制,专制与民主斗争激烈;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经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出现短暂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重创;思想:文化多元,新旧并存。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学统治地位,解放思想;社会生活:废除陈规陋习,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中国近代史(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18401919)二、

    49、经济:(机器化、工业化、市场化)(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表现?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等近代企业出现并发现;(二)具体知识 1、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近代史(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18401919)表现耕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影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为民族工业产生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解体特点小农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过程,沿海和通商口岸解体较快,广大内陆和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全国范围看,小农经

    50、济仍占据主导;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活动民用工业(求富)举例: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湖北汉阳铁厂企业特点:官督商办为主军用工业(自强)举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企业特点:封建官办近代军事组建淮军、湘军;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近代教育兴办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近代外交设总理衙门,负责通商、外交等事务;二、经济:(二)具体知识 2、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 3、民族资本主义中国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复习ppt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94816.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