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社会态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四章-社会态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态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n第一节 态度概述n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n第三节 偏见n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1一、什么是态度态度(attitude)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倾向。你对川大是什么态度?你对占中是什么态度?你对日本是什么态度?2二、态度的成分n态度由知、情、意三部分组成(态度的ABC结构)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intention)认知(cognition)n态度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认知认知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情感情感3三、态度的特征n社会性:态度都是后天习得的。社会环境的影响。n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指向某一
2、具体对象。n内隐性: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间接地从情感、行为中推知。-察言观色n持续性:态度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易改变。4四、态度的功能卡茨(Katz,1960):态度的功能理论态度的功能理论n适应功能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n认知功能态度有助于个体组织有关知识,相当于认知图示的功能。(先入为主)n自我保护功能态度有助于人们应对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视金钱为粪土)n价值表达功能态度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5五、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n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n态度的明晰性、具体性n态度体系的状态n态度形成的基础n态度对应的是
3、单一行为还是多种行为n态度对应的是即时行为还是长久行为n态度对应的是自发行为还是有意行为n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n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n角色扮演n态度表达中的情境因素态度结构态度结构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主体自身主体自身行为反应行为反应6预测自发行为自发行为:没有多加思考就做出的行为自发行为:没有多加思考就做出的行为有意行为:经过思考和计划的行为有意行为:经过思考和计划的行为n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某一事物与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联系的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人们报告对该事物的看法的速度来衡量(Fazio,2000)n只有当态度能迅速呈现在人们大脑中时,态度才能预测
4、自发行为7预测有意行为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0)(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态度对象越具体,越能预测行为。相对于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总体态度,人们对于慢跑的具体态度能更好地预测其慢跑行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对特定行为的态度“晨跑有利于健康”主观标准主观标准“我的朋友都在晨跑”感觉控制感觉控制“我很容易做到”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我从下周开始”行为行为8建言行为的TPB分析nLiang&Farh,2008安全感责任感组织自尊进言献策 安全感责任感组织自尊安全感9n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是态度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10态度与行为n不能直接划等号,甚至不能划约等
5、号n态度不能和具体单次行为划等号,但具有概率上的意义n态度与行为犹如一条漫长的传送带,需要经过很多波折,克服很多困难n监狱实验行为决定态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n登门槛与留面子:低到高;高到低11六、双重态度模型(model of dual attitude)威尔逊等(T.D.Wilson,et al.),2000基本观点n(1)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有双重态度共存。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是人们能够意识到、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是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映。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是埋在心理的、压抑的、
6、克制的态度。n特征:(1)人们不清楚其来源 (2)自动激活 (3)不可控制12n(2)存在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当外显态度的强度能超越和压制内隐态度时,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去检索外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13六、双重态度模型n(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和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口误、笔误)n(4)外显态度相对容易改变,内隐态度较难改变。态度改变的技术通常改变的是外显态度。n(5)双重态度与矛盾态度有明显区别。n矛盾态度:一种冲突状态,认识到
7、一种态度客体既有积极特点又有消极特点。矛盾态度可以通过人们直接报告他们所感到的冲突来测量到。14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n同一论二者是同一个心理结构。内隐态度所测量的是“真实的”态度;外显态度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干扰因素?社会价值观、情境、对奖励的追求还是回避惩罚n分离论二者是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外显态度是思维的意识性产物和自我反映的结果;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产物,是无法通过内省法得到的。15第四章 社会态度n第一节 态度概述n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n第三节 偏见n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16态度的形成与改变n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含义n态度形成的阶段n态度形
8、成和改变的理论n态度改变的方法17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含义n形成新态度n改变态度的强度n改变态度的方向18二、态度形成的阶段三阶段论(H.C.Kelman,1961)n模仿与服从n认同n内化19三、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n经典条件反射:戒烟n操作条件反射:绩效考核n社会学习理论:榜样n认知一致性理论平衡理论(F.Heider)认知失调理论(L.Festinger)20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P(认知者)(认知者)O(有关的另(有关的另一个人)一个人)X(态度对象)(态度对象)21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POX+POX+-POX-+-POX-+POX+-POX+-
9、+POX-+POX-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22基本思想nP、O、X构成一种简单的态度情境。三者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会产生心理紧张,造成恢复平衡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态度改变,以求得平衡。23认知失调理论n基本观点:力求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n认知失调会使心理产生不愉快和压力,迫使人们采取一定的方式消除失调状态,达到认知协调n解决失调的办法n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说谎实验24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启示n为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需提供与其原有的认知因素不协调的因素;n使宣传对象认识到所宣传内容的重要性;n驳斥对方可能提出的一切为原有认知因素辩解的理由;n创造条件使对
10、方参加某种活动,采取某种行为,造成行为与态度的矛盾,迫使其转变态度;n用鼓励和诱导来引发所期望的行为。25小结:小结:紧张减缓理论n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都属于紧张缓解理论n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当平衡受到干扰时,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评价及相应的情感(如不安、紧张、恐惧、不快等),并努力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稳定,在达到目的后便会产生肯定性评价及其相应的情感。26四、态度改变的方法n劝说宣传法n角色扮演法n活动参与法n规范改变法27态度变化的情境模式传播者传播者传递的信息传递的信息目标对象目标对象周围情境周围情境影响态度的基本因素影响态度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