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史学论著的体例与规范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史学论著的体例与规范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学 理论 方法 第三 论著 体例 规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 史学论著的体例与规范n一、传统历史叙事的基本形式n二、文体的特征n三、引文的处理n四、标注的方式一、传统历史叙事的基本形式n(一)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编年体n完备详尽的编年史架构,通常以年为记事单位,其下又分时(季)、月、日三层,以条列事件的逐日记载为基础,然后分归于月、时、年。n较为粗略的编年史,则可以只突出纪年,时、月、日仅择列出或省去。n代表性论著:春秋、左传、竹书纪年、汉纪、资治通鉴等。优点n编年体最大的特点是契合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在历史发生学的本来意义上,把不成章法的事实和事件组织为一个可以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的过程。n有效的编年史瞻前顾后,择要排比,次序井然,重在展示这种因果关
2、系的连续性,包括这种连续性的特殊形式过程的中断在内,以期为人们提供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和自我完善的价值因素。缺陷n首先是同一历史事件如果经历若干年,则分年记录,不能连贯在一处,有碍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检索。n其次是有许许多多无年月可考的具体事实难以编排,有时不得不舍弃一些重要的材料。n再者,限于体例,编年史以大事为主,诸如人物事迹、制度细节、社会生活场景等往往不能详述,很难保存前人的重要文献。补救措施n优秀的编年体著作兼采各种史体之优点,不囿于年代编排上的限制。n如左传中有很多打破年限而集中叙述事件始末的范例,如开篇的隐公元年三月记载郑庄公开隧见母事,以“初”字追述出生时“寤生”,被其母厌恶,又叙
3、次了即位后倾轧亲弟、怨恨亲母的许多事实,最后再隧道中与母相见,将几十年的事情作集中叙述。n僖公二十三年十一月,则概述了晋国重耳游历各国20余年的经历。n又如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便在避免重复的前提下,大量采用了附叙、插叙、追叙附叙、插叙、追叙等方法,同时以存录史料考证成果的考异作为补充。(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纪传体n在传统历史叙述的各种体裁中,纪传体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这一类型的史书虽以人物为中心,并且题材也仅以“纪”和“传”标称,实际所记无所不包,几乎涵盖历史知识的所有层次,并不止于人物活动事迹。n代表性著作:n世本、二十四史。特点n容量巨大,几乎所有涉及历史的内容都可以网罗,因而可以描述广阔
4、的社会风貌,几乎不受限制。n其内在机理在于它本身即是一种综合的体裁,既有编年体的本纪作为历代最高层次政治史的纲要,又以不同层次的国别史、地方史及系列的人物传记作展开的叙述,同时有制度史、文化史的专篇,加之各种表谱可以搜集零散的事实。缺陷n在体裁上,纪传体史书所记内容巨细无遗,往往趋于繁琐,互见法的使用每每使人生厌,合传、类传的设置有时又使人物的年代顺序颠倒,不如编年体简洁。n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史料积存越来越多,诠释整理难度越来越大,以致官修正史因循守旧,类似于按照固定框架填充。n在史学编纂思想上,“正统”思想的禁锢越来越重,对史学创新的妨害也越来越大。n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比较。n(三)以
5、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n南宋前期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这一体裁的正式创立者。n其特点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可以自由命题,不为积久成习的常例所拘;有点是既可以部分地吸收编年、纪传二体之长,又可部分地克服二体之短。n成书缘起:“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挑选其中一些事件,每事先确定一个标题,然后辑录通鉴有关该事件的原文而成篇。所辑文字仍然按照它们在通鉴中的本来顺序排列编纂,只是各依专题而集中到了一起;原载事项下有以“臣光曰”和“某某论曰”的形式出现的司马光和前人的议论文字,也一并收入,位置不变。缺陷n第一,此类著作所叙述的
6、事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纪传体的综合性与编年体的共时性联系;n第二,其书若仅据已有的史著改编辑录而成,而原书有都有传本,那么该书基本没有史料价值。n第三,它的容量有限,不能录入的事实尚多,而在抄引原书时也难免会发生错误。n所以这类著作可以作为初学历史、阅读原书的向导及检阅原书史料的工具书使用,不能轻易作为原始史料使用。(四)以制度为中心的叙述典制体n中国古代经典,如尚书即多有典制记载;n自唐代史学家杜佑撰通典后,这一类型的历史著作形成一种独立的体裁。n优点:n首先在于会通古今,可以克服正史书志的断代叙述不明源流的缺陷。对每一项制度原原本本。克服了纪事本末体的局限。n其次在于
7、别为一书,只要能够做到条理分明,就可以拾遗补缺,内容翔实,与通鉴一系互补。(五)纲目体n1.标志;n纲目体的产生,一般以南宋朱熹与其门人所编的资治通鉴纲目为标志。n2.编纂特点;n他的基本办法是在通鉴的编年框架内,先仿春秋经文,分条列出通鉴所记载的重要事实(大都为一两句话),以大字顶格书写,称为“纲”;然后仿效左传的叙事,节取通鉴之文,以小字注文的形式低一格书写于各条之下,称为“目”。这样的编排眉目清楚,每事相对完整,举要的性质更为鲜明。3.指导思想n朱熹以经学的方法治史,以史学辅助其理学,所以选材多着眼于儒家道德传统,记事则用春秋笔法。所以该书大要在于斥篡贼、立纲常、扶名教、除史弊、法春秋。
8、n所以该书尽管也有更正通鉴失误之处,但是过分讲求春秋笔法,反而使得此书的史学价值为经学价值所掩盖。(六)学案体n所谓学案,大体是以师承关系为线索,分门别派地叙述学术思想史的一种体裁。n学案体的创立,一般以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第一步代表作品。n该书的叙述方法是在每一学案的标题之下,先以简要的文字概括该学派的渊源流别及学术要旨(实即小序),然后列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各为之立一小传,略述其生平经历和师承关系、讲学及著述情况等;n小传之后,则据传主的著作、文集和语录等,摘编其重要言论,以使读者了解各自的思想特点和要点,时而点出作者的见解。n全书共著录二百余人,系统展示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
9、结构明晰,取材精审,在体裁上自成一家,开辟了学术思想史著述的新局面。n学案体沟通了史体和语体,以人物传记与人物言论相结合,便于全面了解学者个体及群体的学术活动、治学风格、学术宗旨、思想风貌和学术联系。n这种做法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本来也常见,而在经过黄宗羲的系统组织和结构之后,遂为学术史、思想史的会通与综合提供了一种相对固定而适用的叙述模式,所以后来得以推广。二、现代史学文体的特征n(一)现代史学论著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言必有据,无徵不信。n1.古代史家的叙事不一定都有依据,其中夹杂有传说、想象和发挥的成分。n左传、公羊传中有关刺客刺杀赵盾的记载。n麦考莱批评希罗多德“自始自终都是一位虚构者”,“
10、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和过度的事件,如果真发生过的话,它们的细节也绝不可能为他所知,但他把它们讲的绘声绘色”。n论历史,载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第261262页。n2.现代史学要求史学工作者在陈述事实和作出判断时需要有依据,而且遣词造句也要推敲斟酌,力求准确。n有些夸张色彩比较明显的词句,不能轻易使用,如“众所周知”、“无时无刻”、“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等。(二)现代史学著述讲究论述的系统性。n现代史学的专著和论文,有充分的空间来阐发对于某一专题的看法,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有贯穿全文的核心论旨,并以它为中心来组织材料,展开论述,层层推进,最后引出全篇的结论。n传统史书重在记事,全
11、书通常没有单一的主题和核心论旨;n札记文章一般用于表达点滴见解,篇幅短小,不便进行系统的论述。(三)现代史学文体注释繁复。n中国古书的注疏,主要是对文本的字音、字义以及其他内容的诠释。n现代史学注释非常繁复,功能丰富,标注方式趋于严格和完善,已经成为史学论著学术性的外在标志。(四)史学论著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n学术专著一般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而正文又往往分成若干章,一章又分若干节,其目录通常能反映全书的主题和主旨。n论文一般由下述部分构成:n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导言、正文、参考文献等组成。n但是,过于讲究结构的整齐划一,已经成为当前史学著述的一个弊病,导致形式刻板,透出新的“八股气”。n
12、(五)现代史学论著必须使用正规的书面语,不能用口语或方言;在确有必要借用口语或方言时,必须用引号标出,以示分别。n首先要严格遵循语法规则。文句不能有语病,搭配要恰当,词序要合乎常规,主语不宜过长,谓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过于繁复的修饰成分。n其次要尽量使用雅驯的字词,避免使用流行的口语词汇或简写,也不能直接采用外文的缩写。n如“从事学术研究”和“搞科研”,“资深学者”和“老先生”,前者是书面语,后面是口语。n“世界贸易组织”不宜直接写成“WTO”,而应该用全称“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六)文辞中性。n首先要戒除夸张渲染的文学笔法。n苏东坡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李太白
13、、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n从学术的角度看,李、杜诚然为诗史上的高峰,但绝不是孤峰,与他们各领风骚的诗人大有人在,因而不能说他们“凌跨百代”,以至“古今诗人尽废”。n其次要避免使用带有强烈褒贬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其次要避免使用带有强烈褒贬和情感色彩的词汇。n史家的看法和见解,是基于事实而做出的判断,并不是主观情感的宣泄,因而不能滥用褒贬强烈、蕴含情感的词句。这种要求不免会限制写作的尽情挥洒,却是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n如有篇文章谈秦穆公:n秦穆公原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成为中原霸主,结果未能做到;作者论及此事时几次使用了“可惜可惜”一词。“可
14、惜”一词传达的纯粹是作者个人的情绪,因而不是历史事实或者从事实引申的意义。n文章还将晋文公登位称作“爬上宝座”,斥责秦穆公攻打晋国为“利令智昏”,都带有明显的情感好恶,不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和评论。(七)主体的淡出。n1.古代史家喜欢明确宣布自己是历史的叙述者。n如希罗多德:n“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历史n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多次出现“太史公曰”、“余”等字眼,在叙事中也
15、经常夹杂自己考查史迹的行止和凭吊前事的感慨。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等。n2.现代部分学者在文章中喜欢使用“我们认为”这样的字眼。n如果文章是一个人所写,“我们”就成了虚拟的论说者,带有增强话语权势的意图。n文辞中性传达的信息比较客观,有助于读者做出独立的理解;此外,任何历史解释都经过了史家思想的过滤,必然沾染主观色彩,强调文辞中性,有助于避免让“主观色彩”覆盖事实的“本色”。n三、引文的处理n(一)引文的类型n一是史料,这是引文的主要成分,史料单薄意味着著述没有分量;n二是他人的论点,这对现代史学著述尤其重要,史家在写作中通常需要大量借鉴已有的研究,引用他人的论点作为论据;n三是理论和概念,现代史
16、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概念来观察史事,作出阐释。(二)引文的要求n1.引文必须准确,要尽量避免出现错字、漏字、窜行、误译或误植,这些都是学术的“硬伤”,会降低文章的学术质量。n前人有时凭借记忆引用资料,出错在所不免。n胡适曾提到王国维引宣帝纪有一句与原文不符的例子,特别强调说:“引书最忌靠记忆力,尤不可不严戒无意中增减文字。”n对大段引文和数据图表,尤其要反复核对。n对于译自外文的引文,不仅要核对原文,而且要用心推敲译文,力求信达和晓畅。n引文要力求准确,就必须有忠实于原文的意识。如果采取“原文照录”式的引用方式,就不能修改引文的文字和标点。对于没有标点的古籍,可以自行标点;如果改动了已有标点
17、的古籍,则要做出说明。n引书时删改原文,在古人著述中是常见的做法;但以当今的学术规范来要求,这显然不可取的。n即便原文本身存在错漏,也不能擅自改动,而只能在引用时注明“原文如此”或“系某之误”。2.引文出处的标注应当真实而准确。n所谓“真实”,就是须以引者直接见到的出处为准,不能将转引注为直接引用,或将节选本注为全文本,或将译本注为原文版。这种做法被称作“伪注伪注”,是一种常见的学术舞弊行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谴责。n所谓“准确”,是指引文的出处不能发生错误,页码一定要精确。特别是分散在几个连续页码中的引文,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页,不能笼统地注为从某页到某页。n有篇文章引用胡适致罗尔纲的信函,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