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课件及作业课件(八下人教第30课).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诗五首课件及作业课件(八下人教第30课).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五首 课件 作业 下人 30
- 资源描述:
-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难点1理解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
2、护花”?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饮酒(其五)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2行路难(其一)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
3、,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诗圣”。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717769年),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5己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晚清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己亥杂诗,著有定庵文集等。1饮酒(其五)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5己亥杂诗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月,龚自
5、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1饮酒(其五)(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2)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3)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教师作朗读提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2行路难(其一)(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2)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3)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2)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3)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1饮酒(其五)(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
7、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什么意思?人的自然本性。(4)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8、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
9、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5)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6)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7)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
10、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2行路难(其一)(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11、。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乡”,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
12、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以发挥自己的才干。(4)深层探讨,理解诗歌主旨。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了许多年,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5)探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是诗人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诗歌。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
14、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他们不转来。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我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我一样流离失所。我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