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后城建史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建国后城建史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建国 城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8.1城市发展根本要素的改变与国际宏观政治背景 8.1.1城市发展根本要素的改变“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总的来说,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这就是说,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形势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性质的根本性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消费性城市社会主义生产性城市(或其他性质的城市)。城乡关系:城乡对立城乡结合建国后,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到改造(1)19491960年,中苏友好结盟时期关键词:“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边打,边稳,边建”国防开支第一位
2、,对经济建设采取重点进行和有计划推进的方针,1952年,国民经济便得到全面恢复。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项目宏观布局和具体厂址选择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遵循的4条原则: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资源问题、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国防和安全因素(2)19601979年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大国对抗时期 国际局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先后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和国民经济调整、大小“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3)1979年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中国走向对外开放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
3、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8.2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表现为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市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作、居住、交通、通信、休憩等各种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
4、后,实现了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8.2.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总体速度缓慢,其原因主要是机制不足,动力单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制约(粮食的商品率低)这是中国采取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的政策和城市化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农民不可能迁移进镇、进城);工业化模式的选择(重工业
5、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一定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劳动力的吸纳力就相对较低,这也使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减慢);国防安全因素(国防开支的保证);文化和价值观因素(重农轻商)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由政府推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省、市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又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二者基本是一致的,是一种典型的一元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国家、集体、个体、企业、外力推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推动主体)城市化模式: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内联型、外联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型等多种国家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
6、用制度、住房制度、取消各种城市补贴的改革等,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撤销了人民公社,恢复了乡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单位)8.3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变化城市体系也称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一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8.3.1城市(镇)性质及其职能结构的变化(1)行政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指经济职能的加强)(2)工矿业、加工业新城市发展(3)新型交通港口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4)边境口岸和经济特区城市的出现(5)历史文化名城的确立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兴起8.3.2城
7、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改革开放前:大中城市发杂货速度增长与小城市发展速度减弱(2)改革开放后:大城市发展速度减弱与中小城市快速发展8.3.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状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受到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城镇部分自东向西呈现出高度集中一般集中比较稀疏的基本形态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交通指向分布为主(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公路))资源指向分布明显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东部沿海)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 8.4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发
8、展 8.4.1城市规划事业法制化的发展(1)城市规划事业发展停滞复苏大发展的历程 建国初期的振兴和发展,1960年代初至1970年中期的挫折和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复苏以及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一五期间重点城市的规划建设史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全面学习苏联)19501957年,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采用由外部引进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其主要特种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遵循雅典宪章提出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原则,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
9、人情化。但不可否认,在当时正处于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这种规划富有实际意义。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提出“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和“快速规划”的方法,导致许多地方盲目的追求发展大城市。1960年极短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1963年第二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大中城市都应编制城市的近期建设计划,并修改现有的总体规划”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认真搞好城市规划工作”19792000年,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2)由城市规划编制条例城市规划法 规划法制基本空白阶段 法制的行政指令化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城市规划法制的真正开端(1980年代末至今)199
10、0年4月1日实施城市规划法8.4.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发展(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总体演变 规划的依据:要改变静态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动态的市场经济观念;规划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要树立去全面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总和观念;规划的实践:要树立从一定地区范围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 新的规划系列:一是:普遍开展了区域(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目的是为了能更科学地确定城市的性质,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并统筹安排区域性生产力布局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用地矛盾。二是:大中城市较普遍地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开展分区规划,在编制详细规划之前增加一个新的工作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