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概述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概述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能 资源 测量 评估 概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风力发电技术 1风的形成风的形成3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资源测量与评估2风的特征及测量风的特征及测量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新能源介绍1风的特点2风的形成3指技术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指技术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煤炭、石油、天然气以以及及大中型水电大中型水电 都被看作常规能源。都被看作常规能源。常规能源常规能源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前景广阔的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前景广阔的特点。新新 能能 源源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新能源风能利用二、风的
2、特点风的特点1 1、风的变化性和不稳定性。、风的变化性和不稳定性。由于气候、时间及地理环境的影响,风的大小及方向都在瞬时变化着。由于气候、时间及地理环境的影响,风的大小及方向都在瞬时变化着。风的不稳定性,使我们对风能利用是将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风的不稳定性,使我们对风能利用是将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2 2、风力大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风力大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其根本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地球表面与空气摩擦阻力的影响越来其根本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地球表面与空气摩擦阻力的影响越来越小。越小。3 3、空气的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空气的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虽然海拔高出风比较大,但是由于
3、空气密度小,风能量并不大。虽然海拔高出风比较大,但是由于空气密度小,风能量并不大。二、风的特点二、风的特点2)平流层)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50km的大气层为平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knl3035knl以下,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km3035km以上,温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二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
4、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km1535km范围内,有厚约范围内,有厚约20km20km的的层臭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二、风的特点3)中间层)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从平流层顶到80km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降低。4)热层)热层 从从80km80km到约到约500km500km称为热层。这一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
5、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二、风的特点5)逃逸层)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逃空。逃逸层
6、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三、风的形成风的形成 大气的流动像水流一样,从大气的流动像水流一样,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流动,气压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流动,气压差越大,风也就越大。差越大,风也就越大。太阳能正太阳能正是形成大气压差的原因。是形成大气压差的原因。由于地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的共转轴存在球自转轴与太阳的共转轴存在66.566.5的夹角,因此对地球上的不的夹角,因此对地球上的不同地点,太阳照射的角度是不同同地点,太阳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而且对同一地点的,而且对同一地点1 1年中这个角年中这个角度也是变化的。度也是变化的。地球上某处所接
7、地球上某处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与该地点太阳照受的太阳辐射能与该地点太阳照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射角的正弦成正比。三、风的形成三、风的形成1 1、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 由于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造成了南北向之间的气压梯度,由于由于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造成了南北向之间的气压梯度,由于气压梯度引起的力就叫气压梯度力。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使空气气压梯度引起的力就叫气压梯度力。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使空气做水平运动,并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向低压吹。做水平运动,并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向低压吹。n 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
8、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地面和大气接受热量多,温度较高;地面和大气接受热量多,温度较高;n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小,地面和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小,地面和大气接受热量少,温度低。大气接受热量少,温度低。三、风的形成2 2、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使空气运动发生偏向地球自转使空气运动发生偏向力,这种力称为力,这种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零,随在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极地达到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极地达到最大。最大。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
9、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南半球气流向左偏转。南半球气流向左偏转。三、风的形成3 3、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空气压力不均衡,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空气压力不均衡,因此形成地面与高空的大气环流。这种环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因此形成地面与高空的大气环流。这种环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赤道到纬度形成了赤道到纬度3030N N环流圈(哈德来环流)、纬度环流圈(哈德来环流)、纬度30306060N N环流圈环流圈和纬度和纬度60609090N N环流圈,这便是著名的环流圈,这便是著名的“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三、风的形成1 1)纬度)纬
10、度3030N N环流圈环流圈 在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赤道上空气压升高,空气向极在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赤道上空气压升高,空气向极地方向流动。地方向流动。以北半球为例,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以北半球为例,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因此赤道上空的空气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赤道上空的空气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向右偏转。在纬度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向右偏转。在纬度3030附近,偏角到达附近,偏角到达9090,地转,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
11、以在纬度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以在纬度3030附附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压升高,就是所谓的压升高,就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三、风的形成1 1)纬度)纬度3030N N环流圈环流圈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风速稳定且不大,约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风速稳定且不大,约3434级,这是所谓的级,这是所谓
12、的信风信风,所以在南北纬,所以在南北纬3030之间的地带称为之间的地带称为信风带信风带。这一支。这一支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环流,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环流,也叫做正环流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也叫做正环流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三、风的形成2 2)纬度)纬度30306060N N环流圈环流圈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西风,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在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西风
13、,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在6060N N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面爬升,在面爬升,在6060N N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三、风的形成2 2)纬度)纬度30306060N N环流圈环流圈 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了高空又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了高空又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北。向南的一股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一个中纬度闭合圈,正好与北。向南的一股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一个中纬度闭合圈,正好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相反,此环流圈北面上
14、升、南面下沉,所以叫反环流圈,哈德来环流流向相反,此环流圈北面上升、南面下沉,所以叫反环流圈,也称费雷尔环流圈;也称费雷尔环流圈;三、风的形成3 3)纬度)纬度60609090N N环流圈环流圈 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的向北气流,从上升到达极地后冷却下沉,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的向北气流,从上升到达极地后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这股气流补偿了地面流向副极地带的气流,而且形成了形成极地高压带,这股气流补偿了地面流向副极地带的气流,而且形成了一个闭合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类似的环流一个闭合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类似的环流圈,因此也叫正环流。在北半球
15、,此气流由北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圈,因此也叫正环流。在北半球,此气流由北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吹偏东风,在吹偏东风,在60609090之间,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之间,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三、风的形成4 4、季风环流、季风环流 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它的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它的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在这种在1 1年内随着季节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为年内随着季节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季风。季风盛行地区的气候又称季风气候。盛行地区的气候又称季风气候。图图1-3 1-3 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季风示意图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季风
16、示意图a)a)冬季冬季 b)b)夏季夏季三、风的形成n 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n 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气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图图1-3 1-3 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季风示意图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季风示意图a)a)冬季冬季 b)b)夏季夏季三、风的形成5 5、局地环流、局地环流1 1)海陆风)海陆风 由于海陆物理属性的差异,造成由于海陆物理属
17、性的差异,造成海陆受热不均。海陆受热不均。a a)海风海风 白天陆上温升较海洋快,空气上白天陆上温升较海洋快,空气上升,而海洋上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使升,而海洋上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使地面有风白海洋吹向大陆,补充大陆地面有风白海洋吹向大陆,补充大陆地区上升气流。而陆上的上升气流流地区上升气流。而陆上的上升气流流向海洋上空而下沉,补充海上吹向大向海洋上空而下沉,补充海上吹向大陆气流陆气流。这种白天风从海洋吹向大陆这种白天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称海风称海风。三、风的形成b b)陆风陆风 夜间环流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风从陆地夜间环流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
18、洋称陆风。吹向海洋称陆风。三、风的形成2 2)山谷风山谷风 a a)谷风谷风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的的空气因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谷地上空,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谷地上空,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三、风的形成2 2)山谷风山谷风 b b)山风山风
19、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风的基本特征1常用测风设备2风速风向仪使用3一、风的基本特征1 1、风速、风速 风的大小常用风
20、的速度来衡量,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风的大小常用风的速度来衡量,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常用移动的距离,常用m/sm/s、km/hkm/h、mile/hmile/h等来表示。等来表示。专门测量风速的仪器有专门测量风速的仪器有旋转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和声学风速计旋转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和声学风速计等。等。风速仪安装高度不同,所得到的风速结构也不同,它随高度升高而增风速仪安装高度不同,所得到的风速结构也不同,它随高度升高而增强,通常强,通常测风高度为测风高度为10m10m。旋转式风速计旋转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声学风速计声学风速计一、风的基本特征1 1)
21、瞬时风速、平均风速)瞬时风速、平均风速 瞬时风速瞬时风速在某一瞬间测得风速为瞬时风速;在某一瞬间测得风速为瞬时风速;平均风速平均风速在某一段时间内,瞬时风速的算术平均值在某一段时间内,瞬时风速的算术平均值,风速仪测得风速仪测得的风速是平均风速。的风速是平均风速。我们将年平均风速作为评价一个风场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一般我们将年平均风速作为评价一个风场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一般由当地气象台站的历年观测统计数据给出。由当地气象台站的历年观测统计数据给出。风力发电机轮毂中心高度处的最小年平均风速,是判断一个风电场风力发电机轮毂中心高度处的最小年平均风速,是判断一个风电场开发是否经济的标准。以目前
22、能源价格和上网电价为参照物,开发是否经济的标准。以目前能源价格和上网电价为参照物,当年平均风当年平均风速大于速大于5m/s5m/s时,风能的开发才有经济价值时,风能的开发才有经济价值。一、风的基本特征2 2)风速频率、风速变幅)风速频率、风速变幅 风速频率风速频率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同风速出现的时数占测量总时数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同风速出现的时数占测量总时数的百分比。的百分比。风速变幅风速变幅在求得平均风速的限定时间内,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之在求得平均风速的限定时间内,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之差。差。对风能利用来说,既希望平均风速较高,又希望风速变幅越小越好,对风能利用来说,既希望平均风速较高,又希望风
23、速变幅越小越好,以保证风力发电机平稳运行和便于控制。以保证风力发电机平稳运行和便于控制。一、风的基本特征3 3)启动风速、切除风速、有效风速)启动风速、切除风速、有效风速 启动风速启动风速可使风力发电机启动运行的风速称为启动风速;风力发可使风力发电机启动运行的风速称为启动风速;风力发电机常取电机常取3m/s3m/s为启动风速为启动风速。切除风速切除风速风力发电机超速运行的上限风速称为切除风速,大于切风力发电机超速运行的上限风速称为切除风速,大于切除风速时,风力发电机必须停转,否则将有超速运转而损坏的危险。风力除风速时,风力发电机必须停转,否则将有超速运转而损坏的危险。风力发电机常取发电机常取2
24、5m/s25m/s为切除风速为切除风速。有效风速有效风速风力发电机常取风力发电机常取325m/s325m/s的风速称为有效风速,据此计的风速称为有效风速,据此计算出来的风速频率和风能称为有效风频和有效风能。算出来的风速频率和风能称为有效风频和有效风能。年平均风速大于年平均风速大于3m/s3m/s的年小时数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效率及经济的年小时数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效率及经济性,表明风电场在一年内风力发电机可以起动工作的小时数。性,表明风电场在一年内风力发电机可以起动工作的小时数。一、风的基本特征4 4)参考风速和极限风速)参考风速和极限风速 参考风速参考风速定义为定义为5050年一遇的、在
25、轮毂高度处能持续年一遇的、在轮毂高度处能持续10min10min的阵风的阵风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极限风速极限风速定义为定义为1.41.4倍的参考风速。极限风速决定了风力发电机设倍的参考风速。极限风速决定了风力发电机设计时的强度和刚度指标。计时的强度和刚度指标。风力发电机要想安全地工作,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零部件就必须保证在风力发电机要想安全地工作,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零部件就必须保证在瞬时最大风速时不会损坏。瞬时最大风速时不会损坏。一、风的基本特征5 5)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a a、垂直高度、垂直高度 从空气运动角度,通常将从空气运动角度,通常将1km1km以下的大气层分为三个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