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量子力学基础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结构化学--量子力学基础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 化学 量子力学 基础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从十八世纪起,物理学迅速发展、完善起来,逐步成为严谨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十八世纪起,物理学迅速发展、完善起来,逐步成为严谨的经典物理学体系 经典物理学牛顿(Newton)力学体系麦克斯韦(Maxwell)光电磁学理论吉布斯-玻耳兹曼(Gibbs-Boltzmann)统计力学 应用应用这些这些经典物理学理论,人们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人们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实验现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九世当时发现的实验现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纪80年代。但在十九世纪末,相继发现了一些用经年代。但在十九世纪末,相继发现了一些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经典物理学遭到了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
2、,经典物理学遭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代表性实无法克服的困难。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代表性实验有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氢原子的线状光谱等,验有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氢原子的线状光谱等,这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导致旧量子论的产生,为我们这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导致旧量子论的产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微观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扇通向微观世界的大门。1.1.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黑体辐射与普朗克(PlanckPlanck)量子假设)量子假设 黑体辐射是最早发现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的实验现象之一。所谓黑体是指几乎能全部吸所谓黑体是指几乎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入射光线辐射的物收各种波长入射光线辐射的物体。体。带有
3、一个微孔的空心的金属球,非常接近于黑体,进入金属小孔的辐射,经过多次吸收、反射,使射入的辐射完全被吸收,当空腔受热时,又能发射出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若以若以E 表示黑体辐射的能量,表示黑体辐射的能量,E d 表示频率在表示频率在 到到d 范围内、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上辐射的能量。范围内、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上辐射的能量。以以E 对对 作图,得到能量分布曲线。作图,得到能量分布曲线。0123123541000K1500K2000KE/(10-9J/m2)/1014s-1按照经典物理学的方法,按照经典物理学的方法,Rayleigh-Jeans 及及 Wien等分别作了很多研究工作,但都不能满意地解释
4、黑等分别作了很多研究工作,但都不能满意地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能量分布曲线体辐射实验的能量分布曲线Rayleigh-Jeans公式只适用于长波部分,却引出了公式只适用于长波部分,却引出了“紫外紫外灾难灾难”的争论,即波长变短时能量趋于无穷大,而不象实的争论,即波长变短时能量趋于无穷大,而不象实验结果那样趋于零。验结果那样趋于零。WienWien公式只适用于短波部分公式只适用于短波部分黑体辐射在单位波长间隔的能量密度曲线黑体辐射在单位波长间隔的能量密度曲线 1900年,Planck根据这一实验事实,突破了传统物理观念的束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革命性的假设:黑体由带电的谐振子组成,谐振子黑体由带电的谐振
5、子组成,谐振子吸收或发射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辐射能量吸收或发射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为的最小单位为 0 0=h=h。0 被称为能量子。谐振子的辐射能量 E只能是 0的整倍,即 E=n0=nh n=0,1,2其中是谐振子的频率,h=6.62610-34J.s。称为普朗克常数,n 称为量子数。Planck在量子假设的基础上,采用与 Rayleigh-Jeans完全相同的统计力学方法,推导得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3122(1)hkThEec Planck 能量量子化假设的提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虽然Planck是在黑体辐射这个特殊的场合中引入了能量量子
6、化的概念,但后来发现许多微观体系都是以能量或其他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为特征的,因而都称为量子化。此后,在1900-1926年间,人们逐渐地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推广到所有微观体系。(1-11-1)1.1.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Einstein)光子学说光子学说 光电效应是第二个发现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阴极阴极K是镀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玻璃泡内壁,玻璃泡内抽成真空阳极阳极A是金属丝网。GVAK当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使阴极上金属中的一些自由电子的能量增加,逸出金属表面,产生光电子。实验事实是:只有当照射光的频率超过某个最小频率0(又称临阈频率)时,金属才能发射光电子,不同
7、金属的0不同,大多数金属的0位于紫外区。随着光强的增加,发射的电子数目增加,但不影响光电子的动能。增加光的频率,光电子的动能也随之增加。Einstein 首先认识到首先认识到 Planck 提出的能量量子化的重提出的能量量子化的重要性,他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应用于电磁辐射。要性,他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应用于电磁辐射。1905年,年,Einstein提出了光子学说,内容如下:提出了光子学说,内容如下:光是一束光子流,每一种频率的光的能量都有一个最小单位,称光是一束光子流,每一种频率的光的能量都有一个最小单位,称为光的量子或光子,光子的能量与光子的频率成正比,为光的量子或光子,光子的能量与光子的频率成
8、正比,即即 =h h-Planck常数,常数,-光子的频率光子的频率 光子不但有能量光子不但有能量(),还有质量,还有质量(m),但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按相,但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按相对论的质能联系定理对论的质能联系定理=mc2,光子的质量光子的质量m=c-2=h c-2,所以所以不同频率的光子有不同的质量。不同频率的光子有不同的质量。光子具有一定的动量,光子具有一定的动量,p=mc=h/c=h/光子的强度取决于单位体积内光子的数目,即光子的密度。光子的强度取决于单位体积内光子的数目,即光子的密度。1234 将频率为的光照射到金属上,当金属中的一个电子受到一个光子的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光子消
9、失,并把它的能量传给电子。电子吸收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对它的束缚力,其余部分则表现为电子的动能 2012KhWEhmv式中W W是电子逸出金属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逸出功,它等于h0;EK是电子的动能,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21-2)上式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的全部结果:上式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的全部结果:当当hW 时,光子没有足够的能量使电子逸出金属,不发生时,光子没有足够的能量使电子逸出金属,不发生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当当h=W 时,这时的频率是产生光电效应的临阈频率时,这时的频率是产生光电效应的临阈频率(0);当当hW 时,从金属中发射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它随时,
10、从金属中发射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它随的的增加而增加,与光强无关。但增加光的强度可增加而增加,与光强无关。但增加光的强度可增加光束中单位体积内的光子数,因此增加发增加光束中单位体积内的光子数,因此增加发射电子的数目。射电子的数目。2012KhWEhmv(1-21-2)光的波粒二象性 关于光的本质问题,历史上曾有以关于光的本质问题,历史上曾有以Newton为代表的微粒说为代表的微粒说(1680年)和以年)和以Huggens为代表的波动说(为代表的波动说(1690年)的争论,牛年)的争论,牛顿主张光是像经典力学中的质点那样的粒子流,惠更斯主张光是顿主张光是像经典力学中的质点那样的粒子流,惠更斯主张
11、光是一种波动。一种波动。Maxwell在十九世纪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于是光的波在十九世纪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于是光的波动学说便战胜了微粒学说,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动学说便战胜了微粒学说,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EinsteinEinstein光子学说的提出,光子学说的提出,迫使人们在承认光的波动的同时又承迫使人们在承认光的波动的同时又承认光是由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光子)所组成。这样光具有波动认光是由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光子)所组成。这样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双重性质,就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标志光的粒子性的和微粒的双重性质,就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标志光的粒子性的能量和动量,和标志波动
12、性的光的频率和波长之间,遵循爱因斯能量和动量,和标志波动性的光的频率和波长之间,遵循爱因斯坦关系式坦关系式p=h/(1-41-4)(1-31-3)=h v另外,光的波与粒子性的统一还表现在另外,光的波与粒子性的统一还表现在 粒子性标志:粒子性标志:光强光强 波动性标志:波动性标志:光强光强 2所以有所以有 一般来说,与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如干涉,衍射和偏一般来说,与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如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波动性表现的突出一些;光与实物相互作用的有关振,光的波动性表现的突出一些;光与实物相互作用的有关现象,如光的反射(原子光谱),吸收(光电效应,吸收光现象,如光的反射(原子光谱),吸收(光电
13、效应,吸收光谱)和散射等现象,光的粒子性表现的突出一些。光具有波谱)和散射等现象,光的粒子性表现的突出一些。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在一些场合光的行为象粒子,在另一些场合光粒二象性,即在一些场合光的行为象粒子,在另一些场合光的行为象波。粒子在空间定域,波不能定域。光子模型得到的行为象波。粒子在空间定域,波不能定域。光子模型得到的光能是量子化的。的光能是量子化的。1.1.3 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与玻尔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与玻尔(Bohr)原子结构理论原子结构理论 当原子被电火花、电弧或其它方法激发时,能够发当原子被电火花、电弧或其它方法激发时,能够发出一系列具有一定频率(或波长)的光谱线,这些出一系列具有一
14、定频率(或波长)的光谱线,这些光谱线构成原子光谱。光谱线构成原子光谱。1885年巴耳麦(年巴耳麦(Balmer)和随后的里德堡)和随后的里德堡(Rydberg)建立了对建立了对映氢原子光谱的可见光区映氢原子光谱的可见光区14条谱线的巴尔麦公式。条谱线的巴尔麦公式。20世纪初世纪初又在紫外和红外区发现了许多新的氢谱线,公式推广为:又在紫外和红外区发现了许多新的氢谱线,公式推广为:原子光谱)11(12221nnRH氢原子线状光谱 1913年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年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Bohr综合综合了了Planck的量子论、的量子论、Einstein的光子说以及卢瑟福的原子的光子说以
15、及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提出:有核模型,提出:原子存在具有确定能量的状态原子存在具有确定能量的状态 (能量最(能量最低的叫基态,其它叫激发态),定态不辐射。低的叫基态,其它叫激发态),定态不辐射。定态(定态(E2)定态(定态(E1)跃迁辐射)跃迁辐射 12EEh1电子轨道角动量电子轨道角动量Mn 2h 利用此模型,可以很好地说明原子光谱分立谱线这一事实,计算得到利用此模型,可以很好地说明原子光谱分立谱线这一事实,计算得到氢原子的能级和光谱线频率吻合得非常好。氢原子的能级和光谱线频率吻合得非常好。但玻尔理论仅能够解释氢原子和类氢离子体系的原子光谱。推广到多但玻尔理论仅能够解释氢原子和类氢离子体系
16、的原子光谱。推广到多电子原子就不适用了。电子原子就不适用了。(1)(3)(2)Bohr1.2.1 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实物微粒是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微观粒子(m00)。如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1)德布罗依()德布罗依(De Brogile)假设)假设 1924年de Broglie受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大胆提出了实物微粒也具有波性的假设。他认为:整个世:整个世纪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是否忽略了粒纪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是否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微粒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微粒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是不是
17、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于忽略了波的图象?是不是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于忽略了波的图象?他提出实物微粒也具有波性,他提出实物微粒也具有波性,以此作为克服旧量子论的缺点,探求微观粒子运动的根本途径,这种实物微粒所具有的波就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依波。Ehmvhph式中,为物质波的波长,P为粒子的动量,h为普郎克常数,E为粒子能量,物质波频率。这个假设形式上与Einstein关系式相同,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假设,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光,而且对实物微粒也适用。将动量为将动量为P的向一维方向运动的自由粒子(位能的向一维方向运动的自由粒子(位能V=常数常数或或V=0)与一维平面单色波相连系,可得一维实物
18、波波函数)与一维平面单色波相连系,可得一维实物波波函数 1cos2()cos2()2 cos()cos()xxxxPEAtAthhAxPEtAxPEth(1-51-5)(1-61-6)(1-71-7)(2)德布罗波波长的估算)德布罗波波长的估算 动量为P的自由粒子,当它的运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时(c)221PET+V22mvmP2mE3431199 P2E2V6.626 10 2 9.11 101.602 10V1.22612.26 10()VVhhhmmemA对电子等实物粒子,其德布罗依波长具有数量级。(1-81-8)以1.0106ms-1的速度运动的电子,其de Broglie波波长为大小相
19、当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说明原子中和分子中电子运动的波效应是重要的。但与宏观体系的线度相比,波效应是微小的。=(6.610-34J.s)/(9.110-31kg1.0106m.s-1)=710-10m=7 mvh例(3)De Brogile 波的实验证实波的实验证实 当V=102104V时,从理论上已估算出电子德布罗依波长为1.20.12,与x光相近(0.1100),用普通的光学光栅(周期)是无法检验出其波动性的。戴维逊(Dovissn)和革末(Germer)认识到晶体中粒子周期性排列的特征可作为周期数量级为的光栅,将被一定电势差加速得到一定的速度的电子射到单晶镍上,可能观察到电子的衍射。他们的
20、单晶衍射实验证实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后来,汤姆逊(Thomson)的电子多晶衍射实验也证实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对Dovissn和Germer单晶电子衍射实验,由布拉格(Bragg)方程 和 可分别计算出衍射电子的波长。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非常吻合。2dsinhklh k ln 12.26V 对Thomson 多晶电子衍射实验,由花纹的半径及底片到衍射源之间的距离等数值,也可以求出。都证明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断一致。后来,人们采用电子、质子,氢原子和氦子等粒子流,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性,而不只限于电子。电子显微镜以及用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测定分子结构都是实物微粒波性的应用 电子在电
21、子在金金-钒钒多晶上的多晶上的衍射衍射 (4)De Brogile 波的统计解释波的统计解释 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等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而电子等实物微粒具有粒性这更是早已证实了的。从经典物理理论来看,波动是以连续分布为特征的;而粒性则是以分立分布为特征的。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实物粒子波性和粒性之间的关系?实物微粒的波到底是一种什么波呢?这是许多科学家关心和研究的问题。1926年,玻恩(Born)提出实物微粒波的统计解释。他认为:在空间任何一点上波的强度在空间任何一点上波的强度(即振幅绝对值的平方(即振幅绝对值的平方2)和粒子出现的几)和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成正比。率密度成正比。按照这种解释描述的
22、实物粒子波称为几率波。Born 当用较强的电子流进行衍射实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电子衍射照片,当用很弱的电子流做衍射实验时,开始只能得到照相底片上的一个个点,得不到衍射现象,但电子每次到达的点并不重合在一起,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通过的电子足够多时,照片上就得到了衍射图象,显示出波性。可见电子的波性是和粒子的统计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可见电子的波性是和粒子的统计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对大量粒子而言,衍射强度(即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多,衍射强度小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小。对一个粒子而言,通过晶体到达底片的位置不能准确预测。若将相同速度的粒子,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做多次相同的实验,一定会
23、在衍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多,在衍射强度小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少。在点(x,y,z)附近的微体积元内,电子密度为:波的强度 2,由此推得:电子密度与实物波的强度成正比,即:2 可以这样理解,粒子密度大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就大。因此,电子密度与实物波的强度成正比的表述转化为“几率密度与实物波的强度成正比几率密度与实物波的强度成正比”。微体积内发现电子的几率为:222Pdkddd222Pdkdk为比例系数,事实上描写的是同一状态,称为几率密度,即在单位体积中找到粒子的几率。dNd(1-91-9)2 实物微粒波的物理意义与机械波(水波、声波)和电磁波等不同,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振动,电磁波是电
24、场和磁场在空间传播的波,而实物微粒的波没有这种直接的物理意义。实物微粒波的强度反映粒子出实物微粒波的强度反映粒子出现几率的大小,故称几率波现几率的大小,故称几率波。但是有一点和经典波是。但是有一点和经典波是相似的,即都表现有波的相干性。相似的,即都表现有波的相干性。所有这些和经典力学既有本质的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现象,正是微观体系的本性特点之所在。1.2.2 不确定原理(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不确定原理又称测不准关系或测不准原理,是由微观粒子本质特性决定的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它反映物质波的一种重要性质。因为实物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从微观体系得到的信息会受
25、到某些限制。例如一个粒子不能同时具有确的定坐标和相同方向的动量分量。这一关系是1927年首先由海森堡(Heisenberg)从schwartz不等式出发推导得出的。P4xhx P4yhy P4zhz 同理Heisenberg(1-101-10)电子束的单缝衍射电子束的单缝衍射如图所示,一个沿y方向传播的电子,通过狭缝之前,粒子在x方向的速度为零,动量px=mvx也为零。对经典粒子,通过狭缝时总是走直线,一束这样的粒子在屏幕是显示的宽度应为 D。而具有波动性的电子通过狭缝时会展宽,得到衍射图样,图中曲线表示屏幕上各点的波强度。曲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是由于从狭缝不同部位来的波互相迭加与互相抵消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