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 文档编号:4644866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0.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课时 精品 教案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2.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 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在峨眉山月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喜悦和离开家乡的思念,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深沉的悲哀与感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诵读诗歌,去感受不同的情绪。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

    2、上受降城闻笛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注意字词读音。注意断句和节奏。(2)字词正音强(qing) 傍(bng) 受降(xing)城 征(zhng)人(3)诗歌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文学常识(1)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年间,他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

    3、,颇有雄心壮志。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有岑嘉州诗集。(2)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有李君虞诗集二卷

    4、。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2.探究步骤(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

    5、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2)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首描写边关将士思乡的古诗。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2.探究过程(1)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2)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

    6、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资料链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一:“强欲登高去”首句

    7、“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来的。“无人送酒来”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

    8、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怜故园菊” 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对故园菊,诗人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

    9、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教师点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惜花;思乡;忧国;忧民。教师小结: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故园菊而传达。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这首诗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遥望故乡长安,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预设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

    10、特景色。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凄冷,诗人借景色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仅“沙似雪”、“月如霜”已足以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更何况“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烽前”、“受降城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一个小小的“芦管”引起的是无数的士卒的望乡之景。“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

    11、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教师小结:这首诗一二句绘色,第三句传声,第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4.活动小结:岑参的乡愁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李益的乡愁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们的乡愁中有“大我”,有一份家国的担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以理解提升朗读,以

    12、朗读促进理解。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诗歌,感悟乡愁。岑参借故园菊传递惜花、思乡、忧国与忧民;李益因芦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希望同学们能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听一听遥远的哭声。与此同时,也该更珍惜当下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过渡:木心先生曾有句诗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古代更是如此。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人或为理想抱负,或因战乱贬谪而不得不客居他乡,这一别,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于是,思乡便成了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慨叹道

    1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维的杂诗中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积累思乡诗句。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

    14、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的句子是: 。明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课后作业基础作业:背诵、默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拓展作业: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板书设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惜花开在战场边; 景色:空寂惨淡 思乡题中可见; 情感:思乡之情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4486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