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教学讲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金匮要略-教学讲义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教学 讲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金匮要略金匮要略-1(1)-1(1)一、金匮要略的性质、沿革与版本1.书名:(1)金匮:(2)要略:“简要,节略。”“重要的韬略”(3)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2.性质:诊治杂病的专书,方书之祖“金”,黄金、金属;“匮”,柜子。“金匮”比喻极其珍贵、应当慎重保藏之意。3.沿革(成书 散佚 整理校订)公元三世纪初:伤寒杂病论成书西晋王叔和(太医令)搜集编次北宋初期(翰林院、太医署、校正医书局)王洙(翰林学士)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 林亿校订上卷删去,只保留中下卷论述杂病 4.版本:金匮要略方论宋林亿:国内未见原刻本,有复刻本;明赵开美:刻本,使用较多;元邓珍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病因:水
2、气、痰饮、瘀血 症状:腹满、痉病、呕、哕、下利 病机:虚劳 病机加病位:血痹、胸痹、肝着、肾着 疾病特征:中风、历节 疾病发生的特殊时期命名:妊娠病、产后病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对疾病的命名对疾病的命名(1)水气病:风水、皮水、石水、正水(2)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3)痰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历节:风湿历节、寒湿历节(5)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的辨证方法病证结合、以辨证为主病证结合、以辨证为主各种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各种病常有其主要脉象百合病:脉微数疟疾:脉弦虚劳:脉大、极虚寒疝:脉弦紧或沉紧
3、肺痈:脉数实肺痿:脉数虚 肠痈:脉数金匮要略在脉学上的特点 金匮金匮脉学的作用脉学的作用(1)诊断疾病(2)推测病因(3)确定病位(4)阐述病机(5)鉴别疾病、指导治疗(6)判断预后(1)五邪:风、寒、湿、雾、榖饪之邪(2)三条:(3)“五劳”、“六极、“七伤”(4)“痰饮”、“水气”、“瘀血”(5)虚、积冷、结气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点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的病因学特点的病因学特点“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1)有病早治,防止病势的传变治未病的预防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脏腑
4、“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治未病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已病防传(2)重视人体正气,通过扶正,辅助祛邪 对于慢性衰弱疾病,注重观察脾肾两脏功能是否衰退。在注重扶正的同时,也并未忽视祛邪 攻邪不忘顾护正气(3)祛邪要因势利导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匮要略对杂病的治疗原则(1)在内经指导下,规范组方原则,成为方剂学的鼻祖;(2)在方剂运用上,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精神;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重视药物专用于药物炮制;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苦参、蜀漆、百合等)重视配伍,即药物经过配伍以后所发生的协同作用。注重药物在方剂中的加减变化(随
5、证加减、分量加减。)注重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附子、乌头)金匮要略对方药的运用(1)有助于拓展临床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2)有助于重视影响疗效的各个环节;(3)有助于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4)有助于了解中医对杂病治疗的源流。金匮要略的学习目的金匮要略的学习目的(1)理解原文为主,熟记重要条文;(2)注意原文在文法上的特点;(3)结合伤寒论,上溯内、难,下涉诸家;运用前后联系、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学习;(4)强调临床实践,提高动手能力。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金匮要略学习参考书金匮要略心典(清尤怡)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金匮发微(曹颖甫)金匮金释(陆渊雷)金匮要略伤寒论的联
6、系与区别伤寒论金匮要略联系(1)两书内容此详彼略或彼详此略,互参有助于加深理解原意;(2)均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为理论基础;(3)均以“病脉证”标明篇名,体现了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4)均以四诊合参并结合八纲辩证。区别病因 外感寒邪为主内伤自病为主发病 多急骤,变化较多缓慢,变化较少病机 六经病机为主脏腑经络病机为主辩证 六经辨证为主脏腑经络辩证为主治疗 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脏腑经络”,言发病部位的深浅,“先后病”,指发病次序的先后。本篇取“脏腑经络先后病”为篇名,提示从发病部位及时间两方面来探讨人体内外一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7、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及预防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重要学术思想(1)“治未病”的思想;(2)重视正气的思想;(3)“标本缓急”的思想。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一)发病与预防(2)(二)病因:1.反常气候(8)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13)(三)病机(10)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
8、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二)发病原因病因分类养生预防及早期治疗1.人与自然的关系;2.疾病发病原因与途径不外三条;一是经络受邪,就传入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与第一条途径而言,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此又与上述因素不同。张仲景的“三条”与后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3.提出了预防疾病,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9、和具体方法,指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一是节制房事,勿令竭乏;二是注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三是避免邪风、虫兽、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伤害。发病、病因分类与预防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内外,强调正气又不忽视客气邪风;邪由经络入脏腑者为深为内,自皮肤流传血脉者为浅为外;其他,有房室、虫兽、金刃所伤;陈无择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人表里立论;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六淫外感所伤为外,饮食、房室、劳倦、跌仆、金刃为不内外因。张仲景“三条”与陈无择“三因说”的比较仲景的三因论为陈无择的三因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
10、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八)“至”,前边的至指“时令”;后边的至指“气候”。本条通过时令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 冬至之后,甲子(冬至60日以后,为雨水节气)夜半少阳(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天温如盛夏五六月以上四种情况等皆属于异常气候,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疗用药也必须看到
11、这些,因时治宜。气候反常的几种情况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gu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十三)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病证分类五邪中人阳病18(营、卫、营卫)阳病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六种经络病证阴病18(虚、实
12、)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有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九种五脏病18(六淫:气、血、气血兼病)五脏病五脏受六淫之邪而为病。六微(六腑病)18(六淫:气、血、气血兼病)六微六淫之邪中于六腑。五劳、六极、七伤、妇人三十六病 病证的分类 1.清邪(雾)伤于上雾伤皮腠 2.浊邪(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3.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 4.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5.谷饪之邪(饮食)从口入食伤脾胃 五邪中人的规律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十)厥阳的病机“阴平阳秘”人体的阴阳在正常情况下是保持相对平衡,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称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