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 知识总结 (2).doc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4638776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86.1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 知识总结 (2).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政治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 知识总结 2 统编 必修 第四 哲学 文化 知识 总结 下载 _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考点一 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含义(1)从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2)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3)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5)从与生活的关系看: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6)从与时代的关系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是系统化理

    2、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比较世界观哲学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特点不同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存在不同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哲学区别含义不同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对

    3、象不同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不同揭示世界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从具体科学中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作用不同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反对两种倾向取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无用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

    4、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两者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基本形态: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代表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形存则神存,

    6、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共同性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

    7、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黑格尔:世

    8、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联系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

    9、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

    10、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1)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拓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意识

    11、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考点二 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

    12、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

    13、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

    14、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考点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

    15、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

    16、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联系的条件性: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总的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

    17、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3)方法论要求:我们

    18、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考点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着的。(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

    19、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形式

    20、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

    21、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习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

    22、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

    23、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方法论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2.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24、(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

    25、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总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举例:先试点后推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树立典型、示范,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关系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区别含义在事物发

    26、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处于从属地位作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对事物发展有一定影响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特别提示】主要矛盾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关系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区别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

    27、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处于被支配地位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影响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要抓住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看问题要注意支流,重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特别提示】主要方面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比较两点论重点论含义认识复杂事物

    28、的发展过程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反 对一点论均衡论联 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考

    29、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与实践(1)认识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0、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及其特征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的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特点区别所在解读点睛之词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31、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计划”“方案”“规划”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32、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方法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标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目的认

    33、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理论关键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

    34、条件的含义特点解读方法论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3.

    3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6、(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

    37、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

    38、作用。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生产方式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要素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39、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40、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实现: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情况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

    41、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

    42、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在,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区别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

    43、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联系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群众观点是灵

    44、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考点一 价值与价值观1.人的价值(1)哲学上的价值内涵: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特征: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的价值含义: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内涵:a.社会价值:个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b.自我价值:个人付出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

    45、自我的满足。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的作用:从领域上看: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从性质上看:价值观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3)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服错误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

    4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基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的要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对广大青年的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 知识总结 (2).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38776.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