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632334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格式:PPT
  • 页数:136
  • 大小:2.8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语文 一轮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师公 开课 省级 获奖 课件
    资源描述:

    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步阅读法,读通论述类文章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从选文看,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从考查能力看,考查精读(信息阅读)的能力,以确认、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考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一、整体阅读基本要求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

    2、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二、“读、找、比”三字速读法解答这类文本的阅读题目,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口诀:通读全文定主旨,前后联系找答案。具体问题依段落,全篇问题依主旨。对这个口诀,又可概括为“读找比”三步阅读法。具体如图所示:(一)读泛读全文,圈注重点1圈注关键句(1)圈注论点句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

    3、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2)圈注论据句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句可迅

    4、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2勾画关键词(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5、、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分类分层(首先其次);举例子(例如、如、人名)。(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二)找审读题干,锁定区间先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找到选项对应的阅读区间,这样,阅读就会很有针

    6、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三)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筛选判断。(2017全国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解析】【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7、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解析】【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

    8、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解析】【答案】B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

    9、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

    10、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原卷如此。应为“其目的正是”或“正是为了”编者注)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

    11、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

    12、以偏概全。C.“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3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C无中生有。“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3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

    13、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但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解析】B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14、。【答案】B二、(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

    15、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

    16、”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

    17、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

    18、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中的相关表述为“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该项表述为“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扩大了范围且不严密。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C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因为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故此项正确。【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

    19、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中对古史辨派无情批判的对象的表述为“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该项表述为“旧史学”,扩大了范围。A项

    20、,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C项,信息在原文第四段。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21、力。D项,无中生有,“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不正确,由第五段可知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后来的金石学研究成果。A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两句。B项,结论由第二段甲骨文的发现能证明殷本纪的可信,来推断得出。C项,由第四段最后两句可得出。【答案】D方法一熟悉六种命题手段论述类文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命题人在选项设置上,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进行“删”“添”“调”“改”“漏”“凑”。这种方法“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无疑就是“不正确的一项”。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六种命题手段手段阐释

    22、结果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混淆范围、程度,混淆因果、条件,张冠李戴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时态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指代错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漏(遗漏)看

    23、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以偏概全,扩大范围,混淆条件与因果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望文生义,无中生有,混淆条件、因果等(2018河北邯郸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

    24、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

    25、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

    26、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

    27、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

    28、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B.“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C.“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入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

    29、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

    30、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答案】D方法二识破八类常设陷阱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这是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留意的。八类常设陷阱类型及选项特征类型阐释选项特征张冠李戴指命题人在表达观点或转述文意时,故意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表面看是说法对了,实际上人物、观点、对象发生了

    31、转变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表数量多少的 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

    32、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有时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有时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指代错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理解有误,或是对象上的,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范围上的选项句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其、此、与之相反等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指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指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33、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

    34、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上1原文信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

    35、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选项:(2016浙江卷T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命题陷阱:(张冠李戴)具体分析:“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2原文信息: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

    36、,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选项:(2017全国卷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命题陷阱:(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3原文信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

    37、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选项:(2017全国卷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具体分析:根据原文第四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4原文信息: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

    38、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选项:(2015安徽卷T3)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命题陷阱:(指代错误)具体分析:选项中“这一过程”指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形成过程,把形成过

    39、程等同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明显指代错误。5原文信息: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选项:(2015湖南卷T14)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命题陷阱:(混淆时态)具体分析:把“或然”当成了“必然”:“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用在家用电器上”更是无中生有。另外,原文中为“微型传感器”,选项中改为了“小型传感器”。6原文信息: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

    40、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选项:(2017浙江卷T8)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命题陷阱:(混淆是非)具体分析:从原文看,信息是需要加工的,而选项中的“不需要加工讯息”显然与原文不符。7原文信息: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选项:(2017全国卷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

    41、的标准。命题陷阱:(无中生有)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方法三学会三重比对通过前面所讲的内容,大家知道了命题人设计选项所采用的转述方式、选项设误的六种手段以及设误的八种陷阱。所有这些设误特征都会通过选项中词语的变化、概念间的关系、判断推理的过程体现出来,因此,考生如果能够严格地做好三重比对,就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选项的正误。角度一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

    42、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特征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

    43、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1原文信息: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选项:(2017浙江卷T7)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

    44、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比对结果:偷换概念。“B类传播行为”是指“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而非“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2原文信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选项:(2016全国卷T2)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比对结果:“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并不是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角度二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

    45、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原文信息: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

    46、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选项:(2016山东卷T6)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比对结果:强加因果。“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并无因果关系。4原文信息: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选项:(2016全国卷T3)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比对结果:前

    47、后内容应该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角度三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

    48、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5原文信息: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选项:(2016全国卷T1)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比对结果:该项误解了王国维的本意,颠倒了“疑古”与“利用史料”的逻辑关系。

    49、王国维的本意是,过分地“疑古”,甚至怀疑尧、舜、禹的存在,就无法充分利用古史材料。6原文信息: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选项:(2016浙江卷T8)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比对结果:该项关系表述错误,“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与“直接推动”文意不符。“孕育了”和“推动了”颠倒了先后顺序,且二者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方法四把握论证结构论述类文本阅

    50、读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时,一方面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考查分析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从篇章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一)(2018吉林百校联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323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