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622457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格式:PPTX
  • 页数:57
  • 大小:10.4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清初 鸦片战争 教育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四版)主 编 孙培青 副主编 杜成宪第第九九章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教育1第一节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的文教政策2第二节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的官学制度3第三节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清朝的书院目录目录4第四节第四节 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5第五节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的教育思想7第七节第七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6第六节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 1第第 一一 节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的文教政策本章导读本章导读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至乾隆年间,清朝官学达到

    2、全盛。在长期的发展中,清朝官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书院在经历清初一段时间的沉寂后,至雍正年间获得长足发展。清朝书院不但数量超过前代,而且涌现出了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颇有特色的书院。科举制度是“国家抡才大典”,但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学校也沦为科举的附庸。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是清朝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抨击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揭露科举制度的危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观点,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权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清朝立国之初,顺治帝就尊崇“六经”是“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既是“帝人修身治人之道”,又

    3、是“臣子致君”之本。要求“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六经,大小官员更需“留心学问”,研究经术。在崇尚儒家经术和尊孔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清初沿袭明制,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清史稿选举志一记载,顺治帝刚刚定鼎北京,即“修明北监为太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学官,设立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讲学肄业之所,“一仍明旧”。随后,又陆续创立了算学、八旗官学、宗学、觉罗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俄罗斯文馆等。在广泛兴设学校、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清政府仿照明朝的做法,制定各种严厉的学规,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

    4、和控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个:其一,顺治九年(162年)颁布于直省儒学明伦堂的卧碑文,亦称训士卧碑文。其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颁布于直省学校的圣谕十六条。其三,雍正二年(1724年)颁布于“直省学宫”的圣谕广训。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清朝统治者“兴文教,崇经术”,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他们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加强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控制。一方面,清政府通过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另一方面,清政府亦采用高压手段,士人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第一,严禁立盟结社。第二,销毁书籍。第三,大兴文字狱。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2 2第第 二二 节节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

    5、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国子监规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值得注意。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学生“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与国子监相连的还有南学和辟雍。一、中央官学宗学是专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顺治十年(163年),八旗各设宗学,凡宗室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都入学

    6、学习清(满)书,由满洲生员充当教师。觉罗学是专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始设于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于八旗衙署旁设立满、汉学各1所,“八旗觉罗内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设总管1人,由王、公大臣充任。一、中央官学八旗官学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二记载:“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用伴读十人勤加教习。每十日赴国子监考课一次,春秋演射五日一次。”学习内容为满书、汉书及骑射。景山官学创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设在京师北上门两旁官房内,满、汉文各三房。每房教习,满文3人,汉文4人。咸安宫官学创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该学设立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景山官

    7、学生功课未专”,所以于咸安宫内另外修理读书房3所,从景山官学生及佐领、管领下招得13岁至23岁俊秀青少年90名入学读书,每所30名。一、中央官学早在康熙九年(1670年),即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习算学。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增设八旗官学算学教习16人,挑选资质聪明的八旗官学生30余人,教他们学习算学。乾隆三年(1738年),在钦天监附近专门设立算学,招收满、汉学生各12人,蒙古、汉军学生各6人,是为清朝创立算学之始。翌年,归国子监管辖,称国子监算学。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7年),原为安置来京俄商之所,后来就原址设馆,“专司翻译俄罗

    8、斯文字,选八旗官学生二十四人入馆肄业”。二、地方官学统称为儒学。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卫学额设廪膳、增广生员各10名。府、州、县学的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均为1人,他们的职责是“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府、州、县学的学生,如明制,亦通称生员,分为廪膳、增广、附学三种。清朝府、州、县学的教学内容,据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七记载:顺治九年(162年)规定:“嗣后直省学政将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责成提调教官课令生儒诵习讲解。”

    9、二、地方官学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3 3第第 三三 节节清朝的书院清朝的书院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

    10、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第二,控制书院山长的选聘权。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第二类,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第三类,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第四类,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一、清朝书院的发展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1、均为阮元所创建。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他是清朝封疆大吏,曾作过几省学政,先后任浙江、江西、河南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他又是当时的学术巨子,“所至必以兴学教士为急”。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杭州孤山创立的。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道光六年制定学海堂章程。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二、诂

    12、经精舍和学海堂4 4第第 四四 节节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统治者深知“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的道理。因此,他们以科举制度为“国家抡才大典”,制定各种科场条例,为士人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文科为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开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武科考试与文科一样,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和武殿试四级考试。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为“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

    13、,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科举时公布考试录取者名单称放榜。清代乡试在顺天府及各省官府放榜,此图描绘江宁府(今南京)乡试放榜时的情景。秀才、举人和进士不仅表明了社会身份和地位,同时意味着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诱惑,促使士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营私舞弊。科场舞弊手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最常见的有冒籍、怀挟、倩代、传递和通关节。冒籍就是假冒籍贯。怀挟就是考生私自将文字材料藏于衣帽、裤子和器具之中,或者直接将文字写于衣裤上面,带进考场。倩代又称倩枪,就是考试时雇人代笔。传递则是考场内外相互勾结,为考生传递各种信息,其手法也是多种多样。通

    14、关节即是考生与考官相互串通,这是科场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舞弊行为。二、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自从科举制度产生以后,学校受科举的影响日益加深,逐渐成为科举的备考和训练机构,这种情况在清朝尤甚。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科举考什么,学校学什么;科举怎么考,学校也就怎样考。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日益走向衰败,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最后,教学管理松弛。三、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5 5第第 五五 节节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

    15、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黄宗羲从小随父读书求学,14岁补仁和县学生员,但他对举业“弗甚留意”,而“好窥群籍”。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

    16、民主思想的光辉。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正是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二、“公其非是于学校”三、论教育内容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经学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又指出“受业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在实际教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如此重视经学的传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他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其次,是为了改变当时空疏浅薄的学风。三、论教育内容黄宗羲在强调学经学的

    17、同时,重视向学生传授史学。他说:“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因此,在他的学生中出现了像万斯同这样的史学大师,以甬上证人书院学生为基础而形成的清代浙东学派,也具有擅长史学的特点,这些都与他将史学列为重要教育内容密切有关。黄宗羲重视史学的传授,认为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意义,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今治乱”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显来世”。他还主张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重视史实,强调广泛搜集史料;要重视志和表的作用;提出“以诗补史之阙”等。这些都是他长期从事史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注意。三、论教育内容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他的学生万言在郑禹梅制义序一文中说,

    18、在甬上证人书院中,黄宗羲“取宋、元、明以来未经表暴之文百余家,手为划画,以授之吾党”。在主持海宁讲席时,他亦向查慎行、查嗣瑮等教授“诗、古文”。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其次,反对模仿,提倡独创。最后,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三、论教育内容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撰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类著作10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学类著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等地理类著作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一种。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是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19、,既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受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四、论教学思想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他曾把王守仁“致良知”的致字解释为行字,认为其用意在于“救空空穷理”。正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云:“像他这样解释致良知说致字即是行字,很有点像近世实验哲学的学风。”在孟子师说曹交章中,黄宗羲还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学说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静坐澄心”,“格物穷理”,“求之人生以上”,还是“察见端倪”

    20、,都不能使人成为圣人,而唯有重在自己的“所行所习”,才能“去圣不远”,是人才成长的正确途径。四、论教学思想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的空疏无用已发展到极端。当时的各种学者严重地脱离实际,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而对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社会却漠不关心。同时,又都卑视实际的经世才能,视治财赋为聚敛,垦荒戍边为粗材,读书作文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为俗吏。正是为了改变上述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他说:“道无定体,学贵适用。黄宗羲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并且,他还将是否有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四、论教学思想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

    21、羲教学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黄宗羲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3.深思与能疑1.强调由博致精2.重视“异同之论”4.讨论辩难黄宗羲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有特殊感情,对教师问题发表了许多独特见解。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古往今来,人的学问虽然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黄宗羲作广师说和续师说,重新强调“慎重师道”,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不能为师,而强以为师,“则是为师者之罪也”。这对于改变当时士人浮夸的学风和“轻自为师”的社会风气起了积极作用。黄宗羲主张尊师,认为学生必须“

    22、重师弟子之礼”。他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五、论教师6 6第第 六六 节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颖悟过人”,4岁起即跟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被视为是“神童”。10岁起,他直接受业于父亲王朝聘及叔父王廷聘。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与大哥同时中举。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王夫之的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活动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23、他不肯向清政府屈服,抗拒“剃发”令。王夫之一生著作,计有100余种、400多卷、800多万字,后人编有船山遗书。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夫之指出:“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其中教育最为根本。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败亡,并非“其政之无一当于利病也”,而只是因为“言政而无一及于教也”,即败在“失其育才”。他说明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化日衰”,学校教育“名存实亡”,培养不出国家“可用之士”,他告诫“谋国者”必须记取这个历史教训,欲“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必须把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在王夫之看来,教育的发展又离

    24、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学校兴”。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夫之关于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是同其人性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提出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他说:“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又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从上述思想出发,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三、教学思想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齐”,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

    25、大有小;德性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王夫之还认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三、教学思想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即所谓“施之有序”。王夫之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

    26、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三、教学思想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如何学,如何思,学与思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王夫之说:“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乃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思则不应墨守古人的成规,而要敢于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地学习。王夫之的道德观具有两

    27、个显著特点。首先,他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其次,他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在道德修养方面,以下三点是重要的。第一,强调立志。王夫之十分重视“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立志是否远大坚定,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人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第二,主张自得。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第三,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8、第一,“必恒其教事”。第二,“明人者先自明”。第三,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五、论教师7 7第第 七七 节节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163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他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19岁,他又师从贾珍。20岁,“遂弃举业”而“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还学习技击。24岁时,他获得陆九渊和王守仁的语录。26岁

    29、时,他又得到性理大全一书,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时,他的养祖母去世,颜元替父行孝。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颜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辅丛书和颜李丛书中,今人编有颜元集上、下两册,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认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他在寄桐乡钱生晓城一文中写道:“迨于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

    30、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这些看法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对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严重弊病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理学家主张“明天理,灭人欲”。颜元针锋相对地作了批判,明确指出:“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在他看来,“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

    31、、利关系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他指出,士人在利禄的引诱下,“自幼惟从事破题、捭八股,父兄师友期许者,入学、中举、会试,做官而已”,读书求学完全成了“名利引子”。他认为,“学从名利入手,如无基之房,垒砌纵及丈余,一倒莫救”。因此,他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其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

    32、民命”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学校,人才之本也。”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他说,“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颜元提出“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他所说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能够“佐王治,以辅扶天地”,这是他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三、学校为“人才之本”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

    33、“真学”、“实学”的主张。他说,“庶几学则真学”,“真学不明,则生民将永被毒祸”。又说,“彼以其虚,我以其实”,“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他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34、;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颜元集。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强调“习行”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他3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他在62岁规划漳南书院时,又把讲堂命名为“习讲堂”。他一再强调“习行”是读书求学最重要的方法,“读书无他道,只需在行字著力”。他自己更是身

    35、体力行,坚持“习行”不断,直至9岁时,还感到“思一日不习六艺,何以不愧习斋二字乎”!颜元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只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这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五、“习行”教学法ccc本本章章小小结结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期,同时也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

    36、家的作用,在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他们崇尚儒家经术,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以此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支柱和办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各类学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学校教育得到恢复和较大的发展,至乾隆年间达到全盛。在积极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种种学规,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控制,并对士人实行笼络利诱和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镇压,屡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迫害知识分子。清朝的书院经历了顺治年间沉寂、康熙年间复苏、雍正十一年以后勃兴的发展过程,其数量之多,远过前代,而且遍及一些边远省份。在政府控制下,书院官学化现象日趋严重,绝

    37、大部分书院都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不过,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两所著名的书院独具特色,对于清朝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起了重要作用。ccc本本章章小小结结清朝的教育思想,最值得注意的是实学教育思潮,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是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抨击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揭露科举考试制度的危害,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要求培养“实才实德之士”,重视学习包括自然科技知识、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经世致用之学,强调“学贵实行”、“学贵适用”、“习行”等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实学教育思潮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向近代教育理论发展的中间环节,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也产生过积极的启蒙作用。思考题思考题1.述评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2.试论清朝的官学制度及其主要特点。3.简述清朝书院的发展及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4.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5.试析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6.王夫之的道德观有什么特点?他提出了哪些道德修养的方法?7.试比较黄宗羲与王夫之关于教师思想的异同。8.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及“习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感谢观看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2245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