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622196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格式:PPT
  • 页数:125
  • 大小:2.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线性 系统 数学模型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第2 2章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内 容 提 要 实际存在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热力的、化工的,甚至是生物学的、经济学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本章介绍了系统的各类数学模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的求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用MATLAB求取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知 识 要 点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的定义,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处理,方框图的简化,梅逊公式的含义和应用。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

    2、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于系统的分析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一般采用解析法或实验法。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v2.1 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v2.2 微分方程的线性化v2.3 传递函数v2.4 方框图v2.5 信号流图v2.6 在MATLAB中数学模型的表示 v小 结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确定系统和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每个环节可考虑列写一个方程;(2)根据各变量所遵循的基本定律(物理定律、化学定律)或通过实验等方法得出的基本规

    3、律,列写各环节的原始方程式,并考虑适当简化和线性化;(3)将各环节方程式联立,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出只含输入、输出变量及其导数的微分方程;(4)将输出变量及各阶导数放在等号左边,将输入变量及各阶导数放在等号右边,并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统归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形式,成为标准化微分方程。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1 试列写图中所示RC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输入为ui(t),输出为u0(t)。解解 根据基尔霍夫定理,可列出以下式子:dttitiCtiRtui)()(1)()(21111dttiCtiRdttitiC)(1)()()(12222211dttiCtu)(1)(220第2章 线性

    4、系统的数学模型 整理得:)()()()()(002122112022121tutudttduCRCRCRdttudCCRRi令T1=R1C1,T2=R2C2,T3=R1C2 则得)()()()()(0032120221tutudttduTTTdttudTTi该网络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2 图为一弹簧阻尼系统,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列写外力F(t)与位移y(t)之间的微分方程。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解 弹簧和阻尼器有相应的弹簧阻力F1(t)和粘性摩擦阻力F2(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221)()()()(dtt

    5、ydmtttFFF)()(1tkytFdttdyft)()(2F其中F1(t)和F2(t)可由弹簧、阻尼器特性写出 式中 k 弹簧系数 f 阻尼系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整理且标准化)(1)()()(22tktydttdykfdttydkmF令 称为时间常数;称为阻尼比;称为放大系数。kmT/)2/(mkfkK/1)()()(2)(222tKtydttdyTdttydTF得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3 电枢控制的它激直流电动机如图所示,电枢输入电压u0(t),电动机输出转角为。Ra、La、ia(t)分别为电枢电路的电阻、电感和电流,if为恒定激磁电流,eb为反电势,f为电动机轴

    6、上的粘性摩擦系数,G为电枢质量,D为电枢直径,ML为负载力矩。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解 电枢回路电压平衡方程为 baaaaaedttdiLtiRtu)()()(dttdceeb)(ce为电动机的反电势系数 力矩平衡方程为 LDMdttdfdttdJM)()(22)(ticMaMD式中 为电动机电枢的转动惯量 gGDJ42为电动机的力矩系数 Mc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整理得 dtdMLMRucdttdccfRdttdJRfLdttdJLLaLaaMMeaaaa )()()()()(2233dttd)(无量纲放大系数aacRLT MeaMccJRTMeafccfLT eccK1Mea

    7、fccfRK电机转速电磁时间常数机电时间常数时间常数电机传递系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dtdMccLMccRtuKKfdtdTfTMdtdTeTMLMeaLMeaae)()1()(22无量纲放大系数。MeaMccJRTMeafccfLT eccK1 时间常数电机传递系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4 热水电加热系统,如图所示,为减小周围空气的热损耗,槽壁是绝热的,控温元件是电动控温开关。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liChQQQQQ0其中 Qh 加热器供给的热量;QC 贮槽内水吸收的热量;Q0 热水流出槽所带走的热量:Qi 冷水进入槽带入的热量:Ql 隔热壁逸散

    8、的热量:dtdTCQCVHTQ0iiVHTQ RTTQelC贮槽水的热容量;V流出槽水的流量;H 水的比热;R热阻;Ti进入槽水的温度;T槽内水的温度;Te槽周围空气温度。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整理得 RTTTTVHdtdTCQeih)(一般情况下,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为:)()()()()()()()(1111011110trbdttdrbdttrdbdttrdbtcadttdcadttcdadttcdammmmmmnnnnnn或 mjjmjmjniininidttrdbdttcda00)()(返回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际的物理系统往往有间隙、死区、饱和等各

    9、类非线性现象。严格地讲,几乎所有实际物理和化学系统都是非线性的。目前,线性系统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非线性系统的理论还远不完善。因此,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尽量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然后用线性理论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影响较小时,一般可直接将系统当作线性系统处理。另外,如果系统的变量只发生微小的偏移,则可通过切线法进行线性化,以求得其增量方程式。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是指将非线性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忽略掉高阶无穷小量及余项,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方程,来替代原来的非线性函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假

    10、如元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关系x2=f(x1)的曲线如图,元件的工作点为(x10,x20)。将非线性函数x2=f(x1)在工作点(x10,x20)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 )(!21)()()(2101102121011011012xxdxfdxxdxdfxfxfxxx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x1x10)为微小增量时,可略去二阶以上各项,写成 )()()(10120101101102xxKxxxdxdfxfxx 其中 为工作点(x10,x20)处的斜率,即此时以工作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得到变量在工作点的增量方程,经上述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成为线性关系。101xdxdfK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

    11、学模型 图2-8为一铁芯线圈,输入为ui(t),输出为i(t)。线圈的微分方程为 )()(tuRidtdidiidi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工作过程中线圈的电压和电流只在工作点(u0,i0)附近变化时,即有)()(0tuutuiiiii0 线圈中的磁通 对 也有增量变化,假如在i0附近连续可微,将在i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02021200)()(!21)(ididididii因是微小增量,将高阶无穷小量略去,得近似式 ididi00)(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tuiRdtidLi 这就是铁芯线圈的增量化方程,为简便起见,常略去增量符号而写成)(tuRidtdiLi返回第2章

    12、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传递函数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即,)()()(sRsCs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若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1111011110trbdttdrbdttrdbdttrdbtcadttdcadttcdadttcdammmmmmnnnnnn式中c(t)为输出量,r(t)为输入量。设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式(2-47)取拉氏变换,得)()()()(11101110sRbsbsbsbsCasasasammmmnnnn第2章

    13、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nnnnmmmmasasasabsbsbsbsRsCsG11101110)()()()()()()()(sNsMsRsCsG或写为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G(s)R(s)C(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2.2 传递函数的特点 1.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这是由于传递函数是经拉普拉斯变换导出的,而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2.传递函数是以系统本身的参数描述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式,它表达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或输入函数的形式无关。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

    14、模型 3.传递函数可以是无量纲的,也可以是有量纲的,视系统的输入、输出量而定,它包含着联系输入量与输出量所必须的单位,它不能表明系统的物理特性和物理结构。许多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有着相同的传递函数,正如一些不同的物理现象可以用相同的微分方程描述一样。4.传递函数只表示单输入和单输出(SISO)之间的关系,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可用传递函数阵表示。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5.传递函数式(2-49)可表示成)()()()()(2121nmpspspszszszsKgsG式中p1,p2pn为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z1、z2、zn为分子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第2章

    15、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6.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记为而D(s)=0称为特征方程。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的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m。这是由于实际系统的惯性所造成的。nnnnasasasasD1110)(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由许多元件组合而成,这些元件的物理结构和作用原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抛开具体结构和物理特点,从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来看,可以划分成几种典型环节,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延迟环节等。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比例环节 环节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不失真也无时间滞后的环

    16、节称为比例环节,也称无惯性环节。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表达式为c(t)=Kr(t)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sRsCsG)()()(式中K为常数,称为比例环节的放大系数或增益。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惯性环节(非周期环节)惯性环节的动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tKrtcdttdcT其传递函数为 1)()()(TsKsRsCsG式中 T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 惯性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系数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单位阶跃响应为)1(11)()(111TeKsTsKLsCLtc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1/11)()()(TsKRsL

    17、RRLssUsIsG 惯性环节实例很多,如图所示的R-L网络,输入为电压u,输出为电感电流i,其传递函数式中 RLT RK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积分环节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积分的环节称为积分环节,其动态特性方程 dttrTtcti0)(1)(其传递函数 sTsRsCsGi1)()()(式中Ti为积分时间常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积分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TtCi1)(它随时间直线增长,当输入突然消失,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如图所示。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上图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积分环节,输入ui(t),输出u0(t),其传递函数为 sTRC

    18、ssUsUsGii11)()()(0式中Ti=RC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4.微分环节 理想微分环节的特征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其动态方程 dttdrTtcd)()(其传递函数 sTsRsCsGd)()()(式中Td称微分时间常数 它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tTtcd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如图所示,理想微分环节实际上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常采用带有惯性的微分环节,其传递函数 1)(sTsKTsGdd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dTKetc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曲线如下图所示,实际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是按指数规律下降,若K值很大而Td值很小时,实际微分环节就愈接近于理想微分环节。第

    19、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5.二阶振荡环节(二阶惯性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的动态方程为)()()(2)(222tKrtcdttdcTdttcdT其传递函数 12)()()(22TssTKsRsCsG2222)(nnnssKsG式中 为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为阻尼比,在后面时域分析中将详细讨论。Tn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中所示为RLC网络,输入为ui(t)、输出u0(t),其动态特性方程)()()()(00202tutudttduRCdttudLCi其传递函数 222022 11)()()(nninssRCsLCstUtUsG式中 LCn1LCR2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6.延迟环节(

    20、时滞环节)延迟环节是输入信号加入后,输出信号要延迟一段时间后才重现输入信号,其动态方程为)()(trtc其传递函数是一个超越函数 sesRsCsG)()()(式中称延迟时间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需要指出,在实际生产中,有很多场合是存在迟延的,比如皮带或管道输送过程、管道反应和管道混合过程,多个设备串联以及测量装置系统等。迟延过大往往会使控制效果恶化,甚至使系统失去稳定。返回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控制工程中,为了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常将各元件在系统中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图形来表示,即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4.1方框图 方框图也称方块图或结构

    21、图,具有形象和直观的特点。系统方框图是系统中各元件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解,它清楚地表明了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方框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比较点、传递环节的方框和引出点。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4.2系统方框图的构成 对于一个系统在清楚系统工作原理及信号传递情况下,可按方框图的基本连接形式,把各个环节的方框图,连接成系统方框图。例2-5 图中为一无源RC网络。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dttiCtudttiCtutititiRtututiRtututi)(1)()(1)()()()()()(

    22、)()()()(2223102132202101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零初始条件下,对等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1)()(1)()()()()()()()()()(22231021322021011sIsCsUsIsCsUsIsIsIRsUsUsIRsUsUsI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RC网络方框图 各环节方框图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6 图中为电枢电压控制的直流他励电动机,描述其运动方程为 LDaMDeaaaaaaadtdJtictctetetiRdttdiLtuMMM)()()()()()()(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零初始条件下,对式中两边取拉氏变换)()()

    23、()()()()()()()()(ssJssscsscssEsIsLRsULDaMDeaaaaaaMMIME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将同一变量的信号线连接起来,将输入Ua(s)放在左端,输出(s)放在图形右端,得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4.3环节间的连接 环节的连接有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式。1.串联:在单向的信号传递中,若前一个环节的输出就是后一个环节的输入,并依次串接如图2-32所示,这种联接方式称为串联。n个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211121sGsGsGsXsCsXsXsRsXsRsCsGnn第2章 线

    24、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即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串联的各个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环节的串联RC网络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并联:若各个环节接受同一输入信号而输出信号又汇合在一点时,称为并联。如图2-34所示。由图可知)()()()(21sCsCsCsCn)()()()()()()()()(2211sRsGsCsRsGsCsRsGsCnn总的传递函数为)()()()()()()()()()(2121sGsGsGsRsCsCsCsRsCsGnn环节的并联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反馈:若将系统或环节的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就构成了反馈连接,如图所示。如果反馈信号与给定信

    25、号极性相反,则称负反馈连接。反之,则为正反馈连接,若反馈环节H(s)=1称为单位反馈。反馈连接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反馈连接后,信号的传递形成了闭合回路。通常把由信号输入点到信号输出点的通道称为前向通道;把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点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对于负反馈连接,给定信号r(t)和反馈信号b(t)之差,称为偏差信号e(t)即)()()()()()(sBsRsEtbtrte通常将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定义为开环传递函数,即 开环传递函数=)()()()(sHsGsEsB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输出信号C(s)与偏差信号E(s)之比,称为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即 前向通道传递

    26、函数=)()()(sGsEsC 而系统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称为闭环传递函数,记为(s)或GB(s)。)()()()()()()()()(sCsHsRsBsRsEsEsGsC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得闭环传递函数为)()(1)()()()(sHsGsGsRsCs对于正反馈连接,则闭环传递函数为)()(1)()()()(sHsGsGsRsC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4.4方框图的变换和简化 有了系统的方框图以后,为了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需要对方框图作一定的变换,以便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变换应按等效原则进行。所谓等效,即对方框图的任一部分进行变换时,

    27、变换前、后输入输出总的数学关系式应保持不变。除了前面介绍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可以简化为一个等效环节外,还有信号引出点及比较点前后移动的规则。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7化简图(a)所示系统方框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sRsCs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GG(GG )1)(11)(1)()()(4321243212143211243212114321211GGGGHGGGHGGGHGGGHGGGGGGHGGGsRsCs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7(a)是一个交错反馈多路系统,采用引出点后移或前移,比较点前移等,逐步变换简化,可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8、 例例2-8 试化简如图2-37(a)所示系统的方框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1)(1()()(33224312143215sHGGsHGGsHGGsGGGGGs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7 方框图的变换与简化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返回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信号流图是表示线性方程组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图示方法,将信号流图用于控制理论中,可不必求解方程就得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既直观又形象。当系统方框图比较复杂时,可以将它转化为信号流图,并可据此采用梅逊(Mason)公式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考虑如下简单等式 jijixax 这里变量xi和xj可

    29、以是时间函数、复变函数,aij是变量xj变换(映射)到变量xi的数学运算,称作传输函数,如果xi和xj是复变量s的函数,称aij为传递函数Aij(s),即上式写为)()()(sXsAsXjiji2.5.1信号流图的定义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变量xi和xj用节点“”来表示,传输函数用一有向有权的线段(称为支路)来表示,支路上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信号只能单方向流动。信号流图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5.2系统的信号流图 在线性系统信号流图的绘制中应包括以下步骤:(1)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转换为以s为变量的代数方程。(2)按因果关系将代数方程写成如下形式:nnxaxaxax1212111

    30、1nnxaxaxax22221212nnnnnnxaxaxax221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用节点“”表示n个变量或信号,用支路表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把输入变量放在图形左端,输出变量放在图形右端。例例2-9 如上图所示的电阻网络,v1为输入、v3为输出。选5个变量v1、i1、v2、i2、v3,由电压、电流定律可写出四个独立方程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211)()()(RsVsVsI)()()(2132sIsIRsV2322)()()(RsVsVsI)()(243sIRsV 将变量V1(s)、I1(s)、V2(s)、I2(s)、V3(s)作节点表示,由因果关系用支路把节

    31、点与节点联接,得信号流图。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5.3信号流图的定义和术语 节点: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用“”表示。支路: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有权线段,方向 用箭头表示,权值用传输函数表示。输入支路:指向节点的支路。输出支路:离开节点的支路。源节点: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也称输入节点,如图中节点X1。汇节点: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如图节点X7。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信号流图定义与术语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中的X2、X3、X4、X5、X6。通道(路径):沿着支路箭头方向通过各个相连支路 的路径,并且每个节点仅通过一次。如X1到X2到X3到X4或X2到X3又反

    32、馈回X2。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前向通道:从输入节点(源节点)到汇节点的通道。如图X1到X2到X3到X4到X5到X6到X7为 一条前向通道,又如X1到X2到X3到X5 到X6到X7也为另一条前向通道。闭通道(反馈通道或回环):通道的起点就 是通道的 终点,如图X2到X3又反馈到X2;X4到X5 又反馈到X4。自回环:单一支路的闭通道,如图中的-H3构成 自回环。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通道传输或通道增益:沿着通道的各支路传输的 乘积。如从X1到X7前向通道 的增益G1G2G3G4G5G6。不接触回环:如果一些回环没有任何公共的节点,称它们为不接触回环。如G2H1 与G4H2。第2章

    33、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5.4信号流图的性质(1)信号流图只适用于线性系统;(2)信号流图所依据的方程式,一定为因果函数形式的代数方程;(3)信号只能按箭头表示的方向沿支路传递;(4)节点上可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总和信号传送到所有输出支路;(5)具有输入和输出支路的混合节点,通过增加一个具有单位传输的支路,可把其变为输出节点,即汇节点;(6)对于给定的系统,其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5.5信号流图的简化(1)加法规则:n个同方向并联支路的总传输,等于各个支路传输之和,如图(a)所示:(2)乘法规则:n个同方向串联支路的总传输,等于各个支路传输之积,如图(b

    34、)。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混合节点可以通过移动支路的方法消去,如图(c)。(4)回环可根据反馈连接的规则化为等效支路,如图(d)。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10 2-10 将图2-43所示系统方框图化为信号流图并化简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RsCs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解:信号流图如图(a)所示。化G1与G2串联等效为G1G2支路,G3与G4并联等效为G3+G4支路,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如图(b),G1G2与-H1反馈简化为 支路,又与G3+G4串联,等效为 如图(c)121211HGGGG12121431)(HGGGGG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

    35、学模型 进而求得闭环传递函数为)()()(sRsCs)()()()()(1)()()(243211214321sHsGsGsGGsHGGsGsGsG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5.6信号流图的增益公式 给定系统信号流图之后,常常希望确定信号流图中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两个节点之间的总增益或总传输。上节采用信号流图简化规则,逐渐简化,最后得到总增益或总传输。但是,这样很费时又麻烦,而梅逊(Mason)公式可以对复杂的信号流图直接求出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总增益,或传递函数,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梅逊增益公式可表示为 kkPT式中,T 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增益或传

    36、递函数;Pk 第k条前向通道的增益或传输函数;信号流图的特征值,Lj1所有不同回环增益之和;Lj2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Lj3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 k 与第k条前向通道不接触的那部分信号流图的,称为第k条前向通道特征式的余子式。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11 利用梅逊公式求图中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C(s)/R(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解:输入量R(s)与输出量C(s)之间有三条前向通道,对应Pk与k为P1=G1G2G3G4G5 1=1P2=G1G6G4G5 2=1P3=G1G2G7G5 3=1P4=-G1G6G2G7G5 4=1图中有五个单回环,其

    37、增益为:L1=-G3H2,L2=-G5H1,L3=-G2G3G4G5H3,L4=-G6G4G5H3,L5=-G2G7G5H3,其中L1与L2是互不接触的,其增益之积L1L2=G3G5H1H2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特征式为 21654321)(1LLLLLLLL系统的传递函数为)()(sRsC)(276515721546154321GGGGGGGGGGGGGGGGGG35463543215231HGGGHGGGGHGHG3276521533572HHGGGHHGGHGGG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例2-12 求图示信号流图的闭环传递函数 解解:系统单回环有:L1=G1,L2=G

    38、2,L3=G1G2,L4=G1G2,L5=G1G2系统的特征式 为:212151311GGGGLii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前向通道有四条:P1=-G1 1=1 P2=G2 2=1 P3=G1G2 3=1 P4=G1G2 4=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121212141312)(GGGGGGGGPsGiii返回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是相当重要的,在线性系统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而这些模型之间又有着某些内在的等效关系。MATLAB主要使用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来描述线性时不变系统(Linear Time Inva

    39、riant简记为LTI)。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6.1传递函数 单输入单输出线性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nnnnmmmmasasasabsbsbsbsRsCsG 11101110)()()(其中mn。G(s)的分子多项式的根称为系统的零点,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系统的极点。令分母多项式等于零,得系统的特征方程:D(s)=a0sn+a1sn1+an1s+an=0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因传递函数为多项式之比,所以我们先研究MATLAB是如何处理多项式的。MATLAB中多项式用行向量表示,行向量元素依次为降幂排列的多项式各项的系数,例如多项式P(s)=s3+2s+4,其输入为 P=1 0

    40、 2 4 注意尽管s2项系数为0,但输入P(s)时不可缺省0。MATLAB下多项式乘法处理函数调用格式为 C=conv(A,B)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如给定两个多项式A(s)=s+3和B(s)=10s2+20s+3,求C(s)=A(s)B(s),则应先构造多项式A(s)和B(s),然后再调用conv()函数来求C(s)A=1,3;B=10,20,3;C=conv(A,B)C=10 50 63 9即得出的C(s)多项式为10s3+50s2+63s+9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MATLAB提供的conv()函数的调用允许多级嵌套,例如 G(s)=4(s+2)(s+3)(s+4)可由下列

    41、的语句来输入 G=4*conv(1,2,conv(1,3,1,4)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有 了 多 项 式 的 输 入,系 统 的 传 递 函 数 在MATLAB下可由其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唯一地确定出来,其格式为 sys=tf(num,den)其中num为分子多项式,den为分母多项式 num=b0,b1,b2,bm;den=a0,a1,a2,an;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于其它复杂的表达式,如)432)(3()62)(1()(23222sssssssssG可由下列语句来输入 num=conv(1,1,conv(1,2,6,1,2,6);den=conv(1,0,0,conv(1,3

    42、,1,2,3,4);G=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212313495566024032045ssssssssss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6.2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及零极点图 传递函数G(s)输入之后,分别对分子和分母多项式作因式分解,则可求出系统的零极点,MATLAB提供了多项式求根函数roots(),其调用格式为 roots(p)其中p为多项式。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如,多项式p(s)=s3+3s2+4 p=1,3,0,4;%p(s)=s3+3s2+4 r=roots(p)%p(s)=0的根 r=-3.3533 0.1777+1.0773i 0.

    43、1777-1.0773i 反过来,若已知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可调用MATLAB中的poly()函数,来求得多项式降幂排列时各项的系数,如上例 poly(r)p=1.0000 3.0000 0.0000 4.0000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而polyval函数用来求取给定变量值时多项式的值,其调用格式为 polyval(p,a)其中p为多项式;a为给定变量值 例如,求n(s)=(3s2+2s+1)(s+4)在s=5时值:n=conv(3,2,1,1,4);value=polyval(n,-5)value=66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p,z=pzmap(num,den)其中,p传递函数G(

    44、s)=numden的极点 z传递函数G(s)=numden的零点例如,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在复平面上的零极点图,采用pzmap()函数来完成,零极点图上,零点用“。”表示,极点用“”表示。其调用格式为13316)(232sssssG)3)(2)(2()2)(1()(sisissssH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用MATLAB求出G(s)的零极点,H(s)的多项式形式,及G(s)H(s)的零极点图 numg=6,0,1;deng=1,3,3,1;z=roots(numg)z=0+0.4082i 00.4082i%G(s)的零点p=roots(deng)p=1.0000+0.0000i 1.0000

    45、+0.0000i%G(s)的极点 1.0000+0.0000i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n1=1,1;n2=1,2;d1=1,2*i;d2=1,-2*i;d3=1,3;numh=conv(n1,n2);denh=conv(d1,conv(d2,d3);printsys(numh,denh)124233232sssssnumh/denh=%H(s)表达式pzmap(num,den)%零极点图title(pole-zero Map)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零极点图如图所示: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6.3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模型 若已知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使用MATLAB函数可实现方框图转

    46、换。1.串联串联 如图所示G1(s)和G2(s)相串联,在MATLAB中可用串联函数series()来求G1(s)G2(s),其调用格式为 num,den=series(num1,den1,num2,den2)其中:22)(2dennumsG11)(1dennumsGdennumsGG)(2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并联并联 如图所示G1(s)和G2(s)相并联,可由MATLAB的并联函数parallel()来实现,其调用格式为 num,den=parallel(num1,den1,num2,den2)其中:22)(2dennumsG11)(1dennumsGdennumsGsG)()

    47、(21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反馈反馈 反 馈 连 接 如 图 所 示。使 用 M AT L A B 中 的feedback()函数来实现反馈连接,其调用格式为 num,den=feedback(numg,deng,numh,denh,sign)式中:dengnumgsG)(sign为反馈极性,若为正反馈其为1,若为负反馈其为1或缺省。dennumsHsGsG)()(1)(denhnumhsH)(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如 G(s)=,H(s)=,负反馈连接。21sss1numg=1,1;deng=1,2;numh=1;denh=1,0;num,den=feedback(numg

    48、,deng,numh,denh,1);printsys(num,den)num/den=1322sss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MATLAB中的函数series,parallel和feedback可用来简化多回路方框图。另外,对于单位反馈系统,MATLAB可调用cloop()函数求闭环传递函数,其调用格式为 num,den=cloop(num1,den1,sign)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6.4 控制系统的零极点模型 传递函数可以是时间常数形式,也可以是零极点形式,零极点形式是分别对原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得到的。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提供了零极点模型与时间常数模

    49、型之间的转换函数,其调用格式分别为 z,p,k=tf2zp(num,den)num,den=zp2tf(z,p,k)其中第一个函数可将传递函数模型转换成零极点表示形式,而第二个函数可将零极点表示方式转换成传递函数模型。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如 G(s)=226422012241223423sssssss用MATLAB语句表示:num=12241220;den=24622;z,p,k=tf2zp(num,den)z=1.9294 0.03530.9287i 0.03530.9287i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p=0.95671.2272i0.95671.2272i0.04330.64

    50、12i0.04330.6412i k=6即变换后的零极点模型为G(s)=)9287.00353.0)(9287.00353.0)(9294.1(6sss)2272.19567.0)(2272.19567.0(isis)640.0433.0)(640.0433.0(isis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验证MATLAB的转换函数,调用zp2tf()函数将得到原传递函数模型。num,den=zp2tf(z,p,k)num =0 6.0000 12.0000 6.0000 10.0000 den =1.0000 2.0000 3.0000 1.0000 1.0000 即 132106126)(2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221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