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心理学 研究 方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第三章第三章 因果因果(实验实验)研究设计及其统研究设计及其统计思路计思路第一节 实验研究概述第二节 真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第三节 准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第四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评价3第一节第一节 实验研究概述实验研究概述一、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二、实验法的类型 三、实验设计概述4一、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一、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实验的含义:实验的含义:是在人为的严密的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5一、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一、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实验的特点:实验的特点:
2、1、人为创设情境,有目的地控制变量。2、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3、能够致物以变。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实验程序。5、具有可重复性。6二、实验法的类型二、实验法的类型 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根据实验场地的不同来划分 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来划分 试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试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根据对问题的已知程度和目的的不同来划分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根据实验中控制、操纵的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来划分7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 广义实
3、验设计:广义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这一系列内容。着重于解决研究的全过程。狭义实验设计:狭义实验设计:特指实验实施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着重于解决从如何建立统计假说到做出结论这一段。8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的功能:实验设计的功能:1、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2、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9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1 1、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形成
4、、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形成(1)实验研究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它应当是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检验的问题;应当是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的问题应是可行的。(2)实验研究假设具有以下特征:研究假设是从问题转化而来的,假设应当明确的、毫不含混地陈述出来,不应用摸棱两可的陈述方式;研究假设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关系的预测,这种预测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前人研究或经验基础上的;研究假设应是可检验的。10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2 2、实验变量的选择和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选择实验变量要同时符合两方面要求:一是研究的理论假说;二是实验设计及统计的要
5、求。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11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1 1)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自变量: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控的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特定心理或行为(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自变量的特点:自变量的特点:变化性、可控制性、诱发性12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1 1)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自变量的选择:自变量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的可行性来确定。自变量的来源:自变量的来源:外部刺激,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的物理刺激和社会刺激;被试固有特性,如性别、年龄、智力等;被试暂时特性,指由实验操纵的外部刺激引起的,并影响被
6、试行为的中介心理变量,如动机、疲劳等。13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1 1)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自变量水平的确定:自变量水平的确定:即一个自变量变化在量上的差异。一个自变量最少要有两个水平,如实验处理出现与不出现,或具有与不具有某种特征。自变量的水平的选择:自变量的水平的选择:要注意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概括性,这样才能揭示出真实、全面的关系。14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1 1)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自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自变量个数的确定:自变量个数的确定:这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但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因为自变量越多越难以控制
7、。15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2 2)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因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发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量。因变量的特点:因变量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观察、测量的;是可以数量化的;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灵敏度。因变量的选择:因变量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理论假设,考虑实验中选取的因变量是否能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所以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6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2 2)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第一,因变量应对自变量水平变化最为敏感;第二,因变量应能得出可靠稳定一致的结果;第三,因
8、变量观测值应大体呈正态分布;第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选择在观测和数据转换上最容易、最能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变量为因变量;第五,当不能找到一种最合适的因变量观测指标,或为了更完整表达一种因变量时,应考虑选择多种观测指标来表示同一因变量;17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2 2)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第六,观测因变量的方式要适当。主要有生理测试,如脑电图、瞳孔反射、肌电反射、血压、大脑的化学成分和活动测试等;行为测试,即非言语测试,如正确与错误率、反应时、对刺激的选择性反应、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等;言语测试,如被试对自己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的描述等;第七,要参考前人有关研究中所
9、用的因变量及选择的原因;第八,要考虑实验中的被试情况、自变量、实验程序、任务和所用仪器,这些因素将限定对因变量的选择。18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3 3)自变量没有引发因变量变化的原因)自变量没有引发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可能自变量选择有误:可能自变量选择有误:二者本身就没关系;研究者没有有效地操控自变量,不足以显示研究者没有有效地操控自变量,不足以显示自变量的效果:自变量的效果:如自变量的几个变化水平之间差别太小;无关变量的干扰太大,混淆了自变量的效果:无关变量的干扰太大,混淆了自变量的效果:没有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无关变量。因变量本身有缺陷:因变量本身有缺陷:如测量的敏感度、灵敏度不够,
10、就容易导致“天花板效应”(得分普遍偏高)、“地板效应”(得分普遍偏低),理想状态是因变量分数变化呈正态分布(得分有高中低之分)。19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3 3、识别和控制无关变量、识别和控制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指一个研究中除自变量以外所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一个因变量,可能有很多变量对之是产生影响,只要这些变量不在该研究探讨的范围内,就成为无关变量,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控制。在心理与教育实验中,这种无关变量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积累深厚的实验经验来逐渐提高对无关变量的识别与控制能力。20三、实验设计概述三、实验设计概述4 4、实验
11、被试的设计、实验被试的设计 被试设计:被试设计:指实验中按照实验处理数来对被试进行的分配或分组的问题。在实验研究中,需要让完全同质的被试群体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看是否会在因变量上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设计中必须考虑如何按照实验处理数将被试分为相应的同质群体,这实质上就是将被试的特性作为一种无关变量加以控制。214 4、实验被试的设计、实验被试的设计22第二节第二节 真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真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一、前实验设计一、前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 G:被试非随机分组:被试非随机分组 RG:被试随机分组:被试随机分组 :接受:接受实验处理(施加自变量)实验处理(施加自变量
12、):观测(测查因变量):观测(测查因变量):不接受实验处理:不接受实验处理23一、前实验设计一、前实验设计(一)单组后测设计(一)单组后测设计 形式:形式:G 后测后测 过程:过程: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这组被试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应。局限性:局限性: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下结论认为实验处理引起了实验结果。24一、前实验设计一、前实验设计(二)单组前后测设计(二)单组前后测设计 形式:形式:G 前测前测1 后测后测2 过程:过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局限性:局限性:后测表现出来的变化可能是由
13、于练习效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历史、成熟等干扰因素带来的,研究结论仍缺乏可靠性。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应使用配对(相关)样本t检验25一、前实验设计一、前实验设计(三)静态组(非随机取样的自然组)比较后测设计(三)静态组(非随机取样的自然组)比较后测设计 形式:实验组形式:实验组G1 后测后测1 控制组控制组G2 后测后测2 过程:过程:与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相对照,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比较两组后测的结果,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优点:优点:使历史、测量工具和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都得到了控制。局限性:局限性: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这样就导致了
14、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结果的差异不能肯定地归因于实验处理。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26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即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本质特征:内部效度高。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了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27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一)实验组控制组(等组)后测设计(一)实验组控制组(等组)后测设计 形式:实验组形式:实验组 RG1 后测后测1 控制组控制组 RG2 后测后测2 优点:优点: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实验处理之前没有前测
15、,可避免练习效应的影响;控制组的设置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局限性:局限性:因为没有前测,因而不能进行实验处理前后差异的比较。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1和2做差异检验。28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二)实验组控制组(二)实验组控制组(等组)(等组)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 形式:实验组形式:实验组 RG1 前测前测1 后测后测2 控制组控制组 RG2 前测前测3 后测后测4 优点:优点:可以对实验组前后测的差异(21)和控制组前后测的差异(43)进行比较。同时还具有后测设计的其他优点。局限性:局限性:前测可能导致练习效应,对结果产生影响。统计思路:统
16、计思路:可以先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13),如果二者基本相等,就可以比较后测(24),这时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反之,就要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各自前后测的变化的幅度,即(21)与(43)的比较,这时应使用配对(相关)样本t检验。如果有多个实验处理组,可以用方差分析。29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三)所罗门四组设计(三)所罗门四组设计 形式:实验组形式:实验组1 RG1 前测前测1 后测后测2 控制组控制组1 RG2 前测前测3 后测后测4 实验组实验组2 RG3 后测后测5 控制组控制组2 RG4 后测后测6 将后测设计和前后测设计加以合并,因而又称“重叠实验设计”。30二、真实验设计二
17、、真实验设计(三)所罗门四组设计(三)所罗门四组设计 优点:优点:除了具有上述两种设计的优点外,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两次检验,可以确认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检验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较全面,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很高。局限性:局限性:唯一不足的是在于四组同质的被试较难选取,实验程序也比较复杂。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对于比较24,56,13要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21,43要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若想比较有无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就需要做方差分析,其自变量是:前测A(有、无)、实验处理B(有、无),因变量是四次后测的结果,方差分析应采用22两
18、因素方差分析。31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四)匹配组(区组)设计(四)匹配组(区组)设计 实验组实验组 RG1 后测后测1形式:按区组变量做前测形式:按区组变量做前测 匹配匹配 控制组控制组 RG2 后测后测2 过程:过程:对所有被试按匹配(区组)变量做前测,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而控制组不施加,只需比较两个后测的结果即可考察实验处理的效果。优点:优点:控制了一个无关变量,即匹配(区组)变量,使得实验组与控制组更加同质,所以匹配(区组)变量的选择应该是与因变量有关的无关变量。局限性:局限性:在实验研究中,关键是要找到这种匹配变量,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找
19、的是与因变量无关的匹配变量那么采用这种设计就是不适当的。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对后测12之间应做配对(相关)样本t检验。32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 关于被试设计的说明关于被试设计的说明:(一)(二)(三是随机分组设计;(四)是匹配组(区组)设计。关于无关变量控制的说明:关于无关变量控制的说明:对于真实验设计而言,通过随机化分组、设置控制组的方式控制无关变量是必须的;而通过增加前测、增加匹配(区组)变量则不是必须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决定。33二、真实验设计二、真实验设计 关于统计思路的说明:关于统计思路的说明:以上真实验设计实验效果的检验,多是针对实验处理有无(单因素两水平)而言的;如
20、果实验处理为单因素三水平或多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结合,在统计思路上都应采用方差分析的检验方法,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方差分析,则应根据属于何种实验设计而确定。34第三节第三节 准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准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 以真实验设计为主的实验室实验局限性逐渐显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外部效度较高的现场实验,但其难以采用真实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准实验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并完善起来。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更严格一些,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准实验设计运用原始群体(比如一个班级、一个
21、部门、一个小组)作为被试,而不是随机安排被试进行处理,一般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这样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却都是静态的或不相等的。尽管如此,但准实验设计力图通过程序的改变尤其是测量的调整来提高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35一、不相等(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一、不相等(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 形式:实验组形式:实验组 G1 前测前测1 后测后测2 控制组控制组 G2 前测前测3 后测后测4 优点:优点:由于设置了控制组和前后测的结合,就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控制:由于实验组与控制组不是随机选取,所以可能存在取样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用前测来
22、保证在因变量上静态组之间是相等的。研究者通过前测分数(13)比较和一些对实验处理有潜在影响的变量(智商、性别、年龄等)来比较两个静态组,如果两个组是相等的,或偏差不至于影响实验结果,则可以开始实验。局限性:局限性:如果通过比较发现两个组的前测是不相等的,则必须寻找另外的设计。统计思路:统计思路:对前测的13和后测的24,都分别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6一、不相等(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一、不相等(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 说明:说明:前测在真实验前后测设计中与准实验前后测设计中作用是不同的。真实验的前测:真实验的前测:只是为评估实验处理的变化提供一个基线,或者是为了在随机抽样之外
23、进一步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因此,在真实验的情况下,由于随机取样和设置控制组,前测可以省略。准实验的前测:准实验的前测: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前测才能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37二、单组(单被试、小样本)二、单组(单被试、小样本)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ABABABAB设计)设计)形式:形式:A 测测1 B 测测2 A 测测3 B 测测4 注:注:A是测量基线阶段,获得基线水平;是测量基线阶段,获得基线水平;B是实验处理阶段。是实验处理阶段。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不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另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优点:优点: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差异,检验实验处理
24、的效果,也可以对实验安排的顺序效应进行分析;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内部效度较高。局限性:局限性:其外部效度可能受到实验安排的霍桑效应、重复测量的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以及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的影响。38二、单组(单被试、小样本)二、单组(单被试、小样本)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ABABABAB设计)设计)适用情况:适用情况:一般适用于一次实验处理对被试心理、行为只有暂时影响的研究。某些研究为了检查行为矫正或心理治疗的效果时常用这种设计,这种研究也通常应用于小样本研究中。注意:注意:在进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实验研究时同样要注意基线的确定,即在A阶段的测量。在每次实施实验处理
25、前都要保证被试行为反应的稳定性,方能确定被试的行为变化源于实验处理。39三、平衡对抗设计三、平衡对抗设计(多处理设计、轮换设计)(多处理设计、轮换设计)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实验设计,实质上它是一种控制处理间顺序效应的方法。它不仅在准实验中适用,在真实验中也同样适用。它主要是用于每个被试都需接受多个实验处理的情况(被试内设计),故从适用条件上看可称其为多处理设计。这种设计平衡序列效应的方法是轮换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故又可称其为轮换设计。轮换实验处理顺序时通常采用拉丁方平衡顺序方法。40第四节第四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多因素实验设计及其统计思路一、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种类二、多因素实验设计常用术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