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一代 地震 区划图 介绍 李山有 简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中国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历史 1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1956年完成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500万 李善帮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300万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名 称主 编比 例 尺表达方式名 称比 例 尺表达方式主 编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
2、概率10%)高文学和时振梁 1:400万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400万 胡聿贤,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名 称主 编比 例 尺表达方式名 称比 例 尺表达方式主 编汇报内容编图技术思路编图主要工作编图科技基础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土层调整方案大震、特大震与
3、中震的比例关系编图结果及分析国标文本修订1.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编图主要工作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4、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2.编图主要工作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构造区等成果图件。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
5、,综合给出一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评价结果。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2011
6、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2.编图主要工作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2.编图主要工作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
7、究和编图方法研究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3.编图科技基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3.编图科技基础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处理方法3.编图科技基础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估计方法(
8、特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潜源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带3.编图科技基础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扩充了强震数据库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3.编图科技基础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场地影响五类划分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3.编图科技基础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3.编图科技基础USGS合作课题组与美国地
9、震区划编图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涉及潜源划分、活动性参数确定和衰减关系、抗倒塌概率水准等方面。美国地震区划图主编多次来华交流。课题组也多次赴美交流。GEM合作以技术顾问名义,参与了全球地震模型(GEM)工作,对本课题成果提炼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专家已经直接参加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3.编图科技基础研究课题产出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课题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的验收,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给出了高度评价。基于项目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科技部授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验收专家组组长陈厚群4.基础资料收
10、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1:250万)编制中国地震构造图(1:250万)编制中国综合等震线图(1:400万)编制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600万)编制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1:400万)编制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1:600万)编制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4.基础资料-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编制补充和完善全国统一的M4.7级以上历史强震目录,编制全国地震震中分布图(1:250万)补充建立全国1970年以后M2.0-4.6级中小地震目录及震中分布图4.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破坏性地震地震目录地震目录以中国历史强震目
11、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及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Ms4.7)为基础,结合中国地震年报、中国地震详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震例等其它目录,编制了1990.01-2007.12破坏性地震目录。新增地震1069个。4.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现代中小地震目录地震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省的分析预报中心,以此地震资料为基础,参考对比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建立了1990年2007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2.0ML5.0中小震地震目录,共记录地震112629次4.基础资料-中国综合等震线图编制方法:以第三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补充1980年以后破坏性地震等震线
12、资料,生成新一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4.基础资料-中国地震构造图编制依据新补充的资料,根据地震构造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术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构造图(1250万)。4.基础资料-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编制编图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的相关基础图件数据种类: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资料、水压致裂资料、应力解除数据、钻孔崩落数据数据总量:1720条4.基础资料-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编制数据来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四期(1999、2001、2004和2007年)联测数据数据量: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13、1051个站点数据4.基础资料-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1:600万)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1:600万)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5.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思路地震区带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两级划分发展到三级划分增加地震构造区划分作为中间控制环节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区划分基本沿用第四代区划图地震区的划分方案,在全国划分出8个地震区,分别为:台湾地震区、华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青藏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和东海地震区。其中东海地震区是新增加的,局部边界有所变动在东海海域,依东海盆地、
14、钓鱼岛隆起新划分出一个东海地震区东海地震区,东以冲绳海槽为界,南接台湾地震区,北邻朝鲜半岛,西靠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带划分本次地震带划分是在以往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在5个地震区中划分出24个地震带鄂尔多斯、阿拉善两个地块暂定名为地震统计区东北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及东海地震区未进一步划分出地震带地震区带划分图南海诸岛203051015354540140130120110110120801001008070909035454030252015上海台北杭州福州合肥南京南昌北京石家庄天津郑州呼和浩特济南太原长沙广州海口澳门香港武汉哈尔滨沈阳
15、长春乌鲁木齐西安兰州西宁银川昆明南宁贵阳拉萨成都VIII-2VIIIIII-6IVIII-1II-1I-1VIIIII-2III-3III-5III-4III-7VI-4V2-2V2-3VI-5V4-3V4-2V3-2V2-1V4-1V3-1V1VI-3VI-2VI-1II-2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控制作用控制地震统计区(带)内不同地区之间背景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的差别;在西部地区,通过发震构造模型合理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震级上限,增强潜源划分的科学性;在东部地区,通过地震构造区合理利用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合理确定震级上限,尽可减少漏判;中国及邻区地震
16、构造区分布图 775.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四代图综合方案衔接充分考虑活动块体边界的作用西部强调构造模型类比东部强调多种资料综合潜在震源区信度评级考虑不确定性的保守考虑中国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分布图5.潜在震源区划分-结 果分析 西部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与四代图综合方案对比东部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与四代图综合方案对比震级上限8.58.07.57.06.56.0合计四代图135911220610813511本次工作19681802128510574增减增减+6+9+68+8-24-3+64变化比例变化比例+31%+17%+62%+4%-22%-23%+14%震级上限8.58.07.57.06.56.05.5合
17、计本次2154779127196114591四代图212367111315390477增减增减0+3+11+8+14+43+24+103变化比例变化比例0%25%31%11%12%28%27%23%5.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分析东北地震区中强潜在震源区面积变化对比长江中游地震带潜在震源区面积变化对比本次工作(平方公里)四代图综合方案(平方公里)增加比例6.0级潜源面积和13780011020025%6.5级潜源面积和557504062037%本次工作(平方公里)四代图综合方案(平方公里)增加比例6.0级潜源面积和1122007744045%6.5级潜源面积和274801945041%6.地震活动
18、性参数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本次区划工作对潜源模型的改进提出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地震统计区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背景源,地震构造区)构造潜在震源区(构造源)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背景源与构造源关系空间关系震级上限关系空间分布函数关系潜在震源区上限Mpu潜在震源区下限Mo背景源区上限背景源区上限Mbu高震级档全部集中在构造源上低震级档相对集中在构造源上低震级档大部分分布背景源上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主要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统计区b、v4,Mmax背景源、构造源fi,mj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地震资
19、料潜在震源区划分应用工作组2的成果29个地震统计区77个背景源1199个构造源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资料地震资料概况(55万多个地震事件)M4.7级地震(包括中深源地震)共计10572个中深源地震1552次;浅源地震9020次1.0M4.6级现代小震共计534167个M4.04.6级地震12627次M3.03.9级地震54102次M2.02.9级地震193531次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资料ML与Ms转换1990-2007年间同时测定有Ms、ML的地震6577个。基于新的公式,5.05.9级地震增加34次,4.74.9级地震增加127次。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地震资
20、料地震资料完整性评述历史地震资料大量遗失或未记载可靠地震统计样本东部500年,西部100年。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确定总体思想考虑地震资料不完备性考虑地震活动时间起伏、空间变动特征综合利用不同来源资料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确定摈弃简单统计方法,充分利用仪器记录以样本数据的统计计算为基础参数反映地震活动特征,大致匹配实际发生率参数确定遵从工程问题的保守性原则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确定b值确定考虑近年来对b值的新认识(历史地震b值偏低)国际地震区划b值确定方法(美国)4确定考虑地震统计区实际地震活动地震统计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分析4不
21、小于近40年地震资料年发生率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确定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活动性参数确定理论计算结果(全国年平均M4级地震473个)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活动性参数确定实际统计结果(全国年平均M4级地震426个)473.6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的方法主要技术特点空间分布函数多因子综合评判地震危险性综合、地质、地震、中长期预测等8个因子空间分布函数两级评定技术宽震级档因子综合评判窄震级档权重分配(M=7.5)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地震资料大震发生率不低于地质资料统计结果采用活动断裂资料来
22、估计大震级地震的发生率。采用的方法包括滑动速率法、历史地震或古地震法及地震矩率法三种方法。共收集到130条断裂的243个断裂段的分段、长度和滑动速率资料,161个断裂段的古地震数据,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型的边界断裂(段)上。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分区分区方案东部强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沿海带等西部强震区新疆区青藏川滇区中强震区东北地震区、鄂尔多斯带、长江中游带、右江带、塔里木等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参考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美国NGA强震数据库NGA 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地震活动地区浅震强震数据库建立了统一的强震动数据库统一处理记录、统一各类参数每个记录有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