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610235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格式:PPT
  • 页数:35
  • 大小:38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五 劳动力 流动 课件
    资源描述:

    1、1第五章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2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及类型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概念: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的所选择的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的所选择的迁移迁移或或转移转移行为。行为。包含几层含义:包含几层含义:劳动力流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力流动的主体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是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流动的原因是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流动的方向是国际、地区、产业、行业或部门

    2、、职业和岗位间;流动的方向是国际、地区、产业、行业或部门、职业和岗位间;流动是劳动者作出的迁移和转移决策。流动是劳动者作出的迁移和转移决策。3v迁移和转移的区别迁移和转移的区别 含义不同: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者以改变定居地为目的,超过一定的含义不同: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者以改变定居地为目的,超过一定的地界的流动;劳动力转移是既包括改变定居地的流动,也包括不改变居地界的流动;劳动力转移是既包括改变定居地的流动,也包括不改变居住地为目的的流动,住地为目的的流动,转移的范围更大转移的范围更大 劳动力迁移一般要改变常驻地(户口所在地),劳动力转移则不一定劳动力迁移一般要改变常驻地(户口所在地),劳动力转移

    3、则不一定改变常驻地;改变常驻地;劳动力迁移的流动程序是单向性的,即劳动力迁移的流动程序是单向性的,即“迁出常驻地迁出常驻地迁入常驻迁入常驻地地”,只有迁出很少有回归;而劳动力转移的流动路线既可以是单向性,只有迁出很少有回归;而劳动力转移的流动路线既可以是单向性流动,也可以是往返流动,即流动,也可以是往返流动,即“流出常驻地流出常驻地流入临时居住地流入临时居住地回回流常驻地流常驻地”;劳动力迁移前后,常驻时间和常驻地是一致的,而劳动力转移之后既劳动力迁移前后,常驻时间和常驻地是一致的,而劳动力转移之后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分离的。既人可以不在常驻地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分离的。既人

    4、可以不在常驻地工作和生活。4 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按劳动力流动的时间分类:按劳动力流动的时间分类:永久型迁移:改变了定居地点的流动永久型迁移:改变了定居地点的流动 常年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不再从事流出地的工常年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不再从事流出地的工作作 季节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农忙时在当地务农,农闲时到外地务工经商,季节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农忙时在当地务农,农闲时到外地务工经商,有人称之为有人称之为“侯鸟式流动侯鸟式流动”或或“两栖式农民两栖式农民”临时型流动:有些农民早出晚归在邻近当地的城镇或农村做工经商,临时型流动:有些农民早出晚归在邻

    5、近当地的城镇或农村做工经商,有人称之为有人称之为“钟摆式流动钟摆式流动”。“桥头部队桥头部队”5 按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按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流动:集中地向某一城市或地区流动聚集型流动:集中地向某一城市或地区流动 扩散型流动:一定范围的劳动力呈放散状向四面八方流动扩散型流动:一定范围的劳动力呈放散状向四面八方流动 替代型流动:中等城市的劳动者向大城市流动,小城市劳动者向中等替代型流动:中等城市的劳动者向大城市流动,小城市劳动者向中等城市流动以替代其劳动力流动的职位空缺;城市郊区流动到城市,边远城市流动以替代其劳动力流动的职位空缺;城市郊区流动到城市,边远的劳动力流动到

    6、城市郊区。的劳动力流动到城市郊区。水平型流动:劳动力在地貌条件相似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间的水平型流动:劳动力在地貌条件相似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间的流动流动 垂直型流动:劳动力在地貌条件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垂直型流动:劳动力在地貌条件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间的流动,如内地流向沿海,山区流向平原等间的流动,如内地流向沿海,山区流向平原等 跨越国境型流动:国际劳务输出跨越国境型流动:国际劳务输出6国际劳动力流动趋势国际劳动力流动趋势v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力输出的主体,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入国,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数量也非常大。就业压力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境外就业

    7、作为一项国策大力推行,劳动者个人预期更高的出境就业劳动报酬也是境外就业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国际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大都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以菲律宾、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等国为主,输出人数都在100万人以上。仅菲律宾2005年的输出人数就达700万人,占其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8%。7 按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分为:按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分为:自愿型流动:是劳动力为了追求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或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自愿型流动:是劳动力为了追求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或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等原因主动自觉的流动。等原因主动自觉的流动。非自愿型流动:流动来自外来的压力,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

    8、或是国家计划非自愿型流动:流动来自外来的压力,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或是国家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流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流动。三峡移民上百万,南水北调三峡移民上百万,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三峡工程1994年年12月月14日正式开工。根据设计要求,三峡工程水库将淹没湖北省、重庆日正式开工。根据设计要求,三峡工程水库将淹没湖北省、重庆市的市的20个区、县(市),直接淹没区有人口个区、县(市),直接淹没区有人口84.75万人,房屋万人,房屋3473.15万平方米。有万平方米。有2座城市、座城市、11座县城、座县城、116个集镇及大量工矿企业、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全部或部分重建。带来大面积个集

    9、镇及大量工矿企业、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全部或部分重建。带来大面积的移民和大规模的移民工程。根据设计,在三峡工程的实施、完成过程中,与之关联的移民工的移民和大规模的移民工程。根据设计,在三峡工程的实施、完成过程中,与之关联的移民工程将在程将在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时同步完成。截至年三峡工程竣工时同步完成。截至2008年底,重庆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年底,重庆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万人,其中外迁移民其中外迁移民16.16万人。万人。按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分为:按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分为:单向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只向城镇流动而不再返回农村的流动单向型流动:农村劳动力只向城镇流动而不再返回农村的流动 往

    10、返型流动:流动到城市一段时期后又返回农村往返型流动:流动到城市一段时期后又返回农村 对流型流动:在城镇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相流动对流型流动:在城镇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相流动8按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分为:按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分为: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职业间的流动职业间的流动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产业间的流动产业间的流动市场间的流动市场间的流动地区间的流动地区间的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角色转换流动:大学生毕业、军人退伍、家庭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等角色转换流动:大学生毕业、军人退伍、家庭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等9 按劳动力流动的目标

    11、分为:按劳动力流动的目标分为:创新型流动:为了追求和实现新的生活方式把流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型流动:为了追求和实现新的生活方式把流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的手段 保守型流动:为了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作出的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保守型流动:为了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作出的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的选择。的选择。我国学者葛剑雄把劳动力流动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生存型是人们我国学者葛剑雄把劳动力流动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生存型是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改变居住地的流动,而发展型是为了物质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改变居住地的流动,而发展型是为了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进行的流动。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进行

    12、的流动。10 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 基本假设基本假设 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选择的流动行为。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选择的流动行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劳动力流动是由资本的运动支配决定的,所以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劳动力流动是由资本的运动支配决定的,所以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为了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类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的,为了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类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11 劳动力流动的必要

    13、条件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是指劳动者能够自主决定或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不受政策等非经是指劳动者能够自主决定或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不受政策等非经济因素的限制。农民工进城打工要办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登记卡等十济因素的限制。农民工进城打工要办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登记卡等十几种证,这些都是政策上的限制,在原来计划经济时,工人想从一个企几种证,这些都是政策上的限制,在原来计划经济时,工人想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或任何一个其他单位去流动更是有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限业到另一个企业或任何一个其他单位去流动更是有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都使得劳动力的自由选择和流动非常困难。制

    14、,这些都使得劳动力的自由选择和流动非常困难。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流动的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计划经济条件是无法实现的,市场经济下,政府和企业只给劳动力计划经济条件是无法实现的,市场经济下,政府和企业只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至于机会能否抓住就看劳动者个人的竞争实力了。提供就业机会,至于机会能否抓住就看劳动者个人的竞争实力了。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12 三、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三、劳

    15、动力流动的机制 有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两个方面:有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两个方面:市场机制市场机制 工资机制:工资是有效的实际利益导向机制,可以直接调节劳动力在地区、工资机制:工资是有效的实际利益导向机制,可以直接调节劳动力在地区、产业、部门、企业间的分配和流动。产业、部门、企业间的分配和流动。供求机制:是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通过竞争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作供求机制:是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通过竞争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现实中供求之间更多是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变化中,这种变用的形式,现实中供求之间更多是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必然引起工资率的波动,从而左右劳动力流动的流

    16、向和流量。化必然引起工资率的波动,从而左右劳动力流动的流向和流量。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劳动力之间会竞争,用人单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劳动力之间会竞争,用人单位之间为抢夺人才会竞争,从而导致劳动力的流动。位之间为抢夺人才会竞争,从而导致劳动力的流动。风险机制:竞争是有风险的,劳动力如果在争夺有限岗位的竞争中失败就风险机制:竞争是有风险的,劳动力如果在争夺有限岗位的竞争中失败就会流向低层次的工作岗位,企业竞争失败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会流向低层次的工作岗位,企业竞争失败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政府调节机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地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政府调节机制

    17、: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地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国家还必须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开发和利用问题,国家还必须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调节。调节。13 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14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

    18、动的因素及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劳动力流动决策 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劳动力在进行流动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劳动力在进行流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同时也会考虑非经济因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同时也会考虑非经济因素。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现实中,劳动力自愿选择流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而且产生现实中,劳动力自愿选择流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而且产生经济动机的最根本原因是收入水平的差距,但是,这只是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机的最根本原因是收入水平的差距,但是,这只是劳动力流

    19、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决定劳动力流动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决定劳动力流动的是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合理性是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劳动力流合理性是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劳动力流动的愿望才会付诸行动。动的愿望才会付诸行动。15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 直接成本:为实现流动而直接支出的各项费用所组成的货币成本,包直接成本:为实现流动而直接支出的各项费用所组成的货币成本,包括信息费、交通费、安家费等。括信息费、交通费、安家费等。机会成本:因为流动而放弃的原有工作收入加上就业选

    20、择费用。机会成本:因为流动而放弃的原有工作收入加上就业选择费用。心理成本:劳动力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离别亲人朋友及心理成本:劳动力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离别亲人朋友及同事所付出的心理代价。同事所付出的心理代价。美英和亚洲国家的流动有很大的差异美英和亚洲国家的流动有很大的差异 风险成本:在流动中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所可能造成的某些损失,失风险成本:在流动中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所可能造成的某些损失,失业保险、伤病风险等。业保险、伤病风险等。16 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上。流动者会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地产

    21、价格的变化上。流动者会影响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地房地产的价格。大量流出地的房地产要么闲置影响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地房地产的价格。大量流出地的房地产要么闲置要么降价,流入地的房地产会涨价,闲置和贬值的房地产都意味着资源要么降价,流入地的房地产会涨价,闲置和贬值的房地产都意味着资源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所以,劳动力流动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所以,劳动力流动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成本。了一定的社会成本。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社会公共资产包括学校、道路、公共建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社会公共资产包括学校、道路、公共建筑、设施等,同样大量流出劳动力地区的社会公共资产会

    22、闲置,造成社筑、设施等,同样大量流出劳动力地区的社会公共资产会闲置,造成社会资产的低效率利用。会资产的低效率利用。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流入地使得其公共服务成本上升,流出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流入地使得其公共服务成本上升,流出地而言,成本主要在于当地向年轻的学生进行投资之后,他们的流出产地而言,成本主要在于当地向年轻的学生进行投资之后,他们的流出产生的人力资本的流失。生的人力资本的流失。17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 直接收益:劳动力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总直接收益:劳动力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总和。

    23、和。间接收益: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力间接收益: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力部分开支的节省,发达的公共交通等。部分开支的节省,发达的公共交通等。心理收益: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心理收益: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等。价值的实现、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有利于劳动力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劳动力地位的提高 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18 劳动力流动合理决策劳动力流动合理决策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

    24、于成本,流动才会发生。计算公式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流动才会发生。计算公式 Bt1:在:在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直接预期收益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直接预期收益 Bt2:在:在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期收益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期收益 r:贴现率:贴现率 C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 C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211211CCrBtBtNRPntt19 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九个方面九个方面年龄年龄家庭家庭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流动的距离流动的距离失业率失业率工会力量工会力量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政策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流

    25、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国际环境国际环境20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概述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概述 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劳动力。的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可分为季节性剩余、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渔业)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可分为季节性剩余、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三种类型。剩

    26、余三种类型。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是指农忙时期必须下田劳动而平时可以脱离农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是指农忙时期必须下田劳动而平时可以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业生产的劳动力;常年性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业最忙的时期也可以完全脱离农业生常年性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业最忙的时期也可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那些剩余劳动力,这是由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间数量比例不当造成产的那些剩余劳动力,这是由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间数量比例不当造成的。的。结构性剩余劳动力是指科学文化素质差,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结构性剩余劳动力是指科学文化素质差,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转移出去的那些农业劳动力。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转移出

    27、去的那些农业劳动力。2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 学术界对此的计算和研究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部测算的是学术界对此的计算和研究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部测算的是有有1.4亿人左右,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有亿人左右,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有1.52.2亿剩余劳动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计,力需要转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计,2005年为年为1.83亿。所亿。所以,我国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高估数据为以,我国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高估数据为1.742.2亿人之间,低估也亿人之间,低估也有有11.4亿。亿。22 二、农业剩余劳

    28、动力形成的原因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制度原因制度原因 我国多年实行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建国之初,我国多年实行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建国之初,我国就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我国就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但创造的就业机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业成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高积累的主要渠道。会不

    29、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业成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高积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农村的劳动力只能受限在农业就业。与此同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农村的劳动力只能受限在农业就业。主要表现在:设置主要表现在:设置“经济门槛经济门槛”,提高使用农民工成本;设置农民工进入的岗位壁垒,严,提高使用农民工成本;设置农民工进入的岗位壁垒,严格录用农民工手续。格录用农民工手续。23 人口原因人口原因 20世纪世纪50到到70年代,我国人口高速持续增长,农村人口增长尤其年代,我国人口高速持续增长,农村人口增长尤其迅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数过大,相比之下,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

    30、量严迅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数过大,相比之下,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重不足。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万人,而耕地面万人,而耕地面积却以每年积却以每年700万亩至万亩至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迅速膨胀的人口聚集在日万亩的速度递减,迅速膨胀的人口聚集在日益减少土地资源上,形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局面。益减少土地资源上,形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局面。农业技术进步原因农业技术进步原因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必然造成技术和资本对劳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必然造成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降低农业对劳动力使用的相对数量和

    31、绝对数量是一种普遍动力的替代,降低农业对劳动力使用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的现象。产业结构的原因产业结构的原因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条件相对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条件相对不足,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养殖业、林业、足,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乡镇企业起步较晚,比重不高。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乡镇企业起步较晚,比重不高。24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学者根据对学者根据对122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

    32、:为了增加收入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为了增加收入而流动是首要原因,占外出农民的而流动是首要原因,占外出农民的53.56%,其次是为了就业,第三是为,其次是为了就业,第三是为了学习技术,他们将劳动力流动看成一个大学校,通过外出打工学习新了学习技术,他们将劳动力流动看成一个大学校,通过外出打工学习新技术,第四位的原因是对农村生产环境产生厌倦,想改变一下生产环境。技术,第四位的原因是对农村生产环境产生厌倦,想改变一下生产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农民外出打工是被推的农民外出打工是被推出来的,其中约出来的,其中约60的人表示找不到

    33、工作也不愿回去。具体分析有以下的人表示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去。具体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几方面的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形成农民外流的推力人地矛盾突出形成农民外流的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仍占入仍占60以上,但我国农村人均耕地才有以上,但我国农村人均耕地才有1.2亩,全国已有亩,全国已有660多个县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规定的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规定的“土地对人口最低生存保障线土地对人口最低生存保障线0.79亩亩/人人”。而且今后由于受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的扩建、水力设施建设等因。而且今后由于受城镇

    34、化的发展、道路的扩建、水力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耕地面积会不断地减少,促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向非素的影响,农村的耕地面积会不断地减少,促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产业或城市转移。25 种植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的排斥种植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的排斥 到到200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比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比1978年增长了年增长了3倍多,随着农业机倍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使用速度越来械化水平的提高,加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使用速度越来越快,使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在相对减少。有关数据显示,越快,使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在相对减少。有关数据显示,

    35、1978年每年每亩棉花用工量为亩棉花用工量为48个,个,1998年就降到年就降到27个。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户拥个。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的生产性资产也在这二十年间翻了有的生产性资产也在这二十年间翻了7.8倍。所以,种植业资本有机构倍。所以,种植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势必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成的不断提高,势必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26 城乡比较利益的差别城乡比较利益的差别 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前提下,农村劳动力是否外出表现为权衡外出就业的利益和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前提下,农村劳动力是否外出表现为权衡外出就业的利益和风险的理性行为。外出就业的经济利益高于本地就业利益,外出边际收入大于本地风险的

    36、理性行为。外出就业的经济利益高于本地就业利益,外出边际收入大于本地劳动边际收入时,就会选择外出。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劳动边际收入时,就会选择外出。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为:入差距的扩大,表现为:从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看,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从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看,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为: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为:1985年是年是53.8%,1990年是年是45.4%,1995年是年是36.8%,1999年是年是37.8%。2010年,农民年,农民5

    37、919元,城市元,城市19109元。元。从可支配的收入来看,同样逐年在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从可支配的收入来看,同样逐年在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1985年是年是1.8倍,倍,1990年是年是2.2倍,倍,1995年是年是2.75倍,倍,1999年是年是2.78倍,有的学者计算为倍,有的学者计算为56倍。倍。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长期高于城市居民,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长期高于城市居民,2000年,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491,城市为,城市为0.392

    38、。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四川省农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四川省农村1820户,户,4951名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外出劳动力人数是影响家庭收入的重要的变量,每增名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外出劳动力人数是影响家庭收入的重要的变量,每增加一个外出劳动力可以使家庭纯收入增加加一个外出劳动力可以使家庭纯收入增加55。27 同行业地区间的经济成长差和收入差。同行业地区间的经济成长差和收入差。总量上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东部地区的,总量上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东部地区的,1980年,年,中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中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

    39、6.5%和和69.1%,到了,到了1998年时只相当于年时只相当于65.1%和和42.5%。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越来越大,。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越来越大,2000年时,我国农村居年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高于这个收入的元,高于这个收入的10省市是大城市管辖的农省市是大城市管辖的农村或东南部地区,如上海村或东南部地区,如上海5596元,北京元,北京4604元,浙江元,浙江4254元,还有广元,还有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地。东、天津、江苏、福建等地。结构上看,东部和中西部农民收入的主要差距在于非农收入。这种差结构上看,东部和中西部农民收入的主要差距在于非农收入。这种差

    40、别一方面造成农业劳动力的阶梯性替代流动,即城市郊区的农民流入城别一方面造成农业劳动力的阶梯性替代流动,即城市郊区的农民流入城市,发达省份的农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产业,中西部的农民流入城郊或市,发达省份的农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产业,中西部的农民流入城郊或到东南地区的农村替代他们种田,另一方面也诱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到东南地区的农村替代他们种田,另一方面也诱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形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经济活动,形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8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大部分来源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大部分来源于中西

    41、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从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南、贵州、广西等中省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从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向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东部省市流动。西部向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东部省市流动。2004年,有年,有1.0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55来自中部,来自中部,34来自西部。中部农村劳来自西部。中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比率高于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农村人口动力的流出比率高于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较少,这些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在农业生产上的多,人均耕地

    42、较少,这些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在农业生产上的改进,改进,“三农三农”问题比较严峻。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居住者问题比较严峻。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居住者大多是少数民族,一般他们是不倾向外出务工经商的。大多是少数民族,一般他们是不倾向外出务工经商的。从劳动力流动的方向看,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劳动力流动的方向看,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外出务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暂住人口中工经商的暂住人口中82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省就占了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省就占了30多。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年龄分布状况,趋向年轻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年龄分布状况,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的农村

    43、流出岁以下的农村流出劳动力占农村流出劳动力的劳动力占农村流出劳动力的63.7%。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年龄为33.4岁,岁,2004年为年为29岁。岁。29 性别分布状况看,男性为主,性别分布状况看,男性为主,2000年时,男女比例为年时,男女比例为65:35。这与。这与农村流出劳动力进入的行业有关,他们主要是在制造业、建筑业、运农村流出劳动力进入的行业有关,他们主要是在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领域。这些领域从业的男性相对较高,女性流出的比输业、服务业等领域。这些领域从业的男性相对较高,女性流出的比例低还因为她们仍然被当作例低还因为她们仍

    44、然被当作“家庭主妇家庭主妇”照顾老人孩子、喂养家照顾老人孩子、喂养家禽牲畜以及种田,还有就是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女性禽牲畜以及种田,还有就是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女性流出去困难。但是,近几年女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流出去困难。但是,近几年女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有组织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有组织外出逐年增加。逐年增加。“三缘三缘”血缘、地缘、人缘血缘、地缘、人缘30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45、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应有的发展速度。长期以来,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应有的发展速度。有的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经济代价从有的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经济代价从1978年到年到1997年为年为178750亿元,亿元,1997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的总经济代价相当于当年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的总经济代价相当于当年GDP的的321。所以,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所以,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

    46、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水平。通过输出劳动力,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水平。通过输出劳动力,可以提高土地和劳动力的比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发展规模经营创可以提高土地和劳动力的比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有学者给出的建议,在二元经济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有学者给出的建议,在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打通农村和城市之间征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打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通道,农村中相对富裕的资源(劳动力和工业原料)向城市流动,的流动通道,农村中相对富

    47、裕的资源(劳动力和工业原料)向城市流动,城市相对富裕的资源(教育、科技、资金)向农村流动,这样城乡差别会城市相对富裕的资源(教育、科技、资金)向农村流动,这样城乡差别会随着工业化逐步消失。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劳动力和劳动力输出地的收随着工业化逐步消失。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劳动力和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不仅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还有一部分收入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第二、入,不仅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还有一部分收入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突破第三产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突破“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储蓄能储蓄能力低力低形成资本能力差形成资本能力差生产率低生产率低收入水

    48、平低收入水平低”的的“纳克斯贫困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31 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发展经济学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视为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经济学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视为农村劳动力的“简单劳简单劳动力动力”转为转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一些观念陈旧、缺乏技能的农民的有效途径。一些观念陈旧、缺乏技能的农民在城市就业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把城市里在城市就业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把城市里的挂你、技术、资金、信息带回到农村或创办企业,成为当地的技术能的挂你、技术、资金、信息带回

    49、到农村或创办企业,成为当地的技术能手或企业家,实现了由简单劳动力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转变。手或企业家,实现了由简单劳动力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转变。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 进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是一种廉价劳动力资源,城市农民工的工作进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是一种廉价劳动力资源,城市农民工的工作是临时性的,不仅不享有单位职工的福利,工资级别也与企业正式职工是临时性的,不仅不享有单位职工的福利,工资级别也与企业正式职工是两个体系,这样降低了城市或企业发展的工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竞是两个体系,这样降低了城市或企业发展的工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对城市的发展十分有益。争力,对城市的发展十分有

    50、益。32 负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输出地的负面影响对输出地的负面影响 农村人口流失:跨地区外出的农村人主要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劳动农村人口流失:跨地区外出的农村人主要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劳动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当地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而这些人长期外出导致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当地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而这些人长期外出导致输出地损失了培养费用,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损失。输出地损失了培养费用,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损失。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很多地方留下务农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很多地方留下务农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幼,长期下去对稳定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幼,长期下去对稳定农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1023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