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金属电沉积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金属电沉积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金属 沉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第二章 金属电沉积金属电沉积一、金属配离子阴极还原的可能性一、金属配离子阴极还原的可能性二、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二、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三、传质步骤和电子转移步骤三、传质步骤和电子转移步骤四、金属的电结晶四、金属的电结晶五、电沉积的形态和结构五、电沉积的形态和结构六、金属在阴极的共沉积六、金属在阴极的共沉积七、金属阳极与阳极过程七、金属阳极与阳极过程H+Ni2+OH-+_电源电源阳极阳极阴极阴极阳极阳极NiH2O2O2第一节第一节 金属配离子阴极还原的可能性金属配离子阴极还原的可能性 在水溶液中,金属离子析出的顺序是怎样的?在水溶液中,金属离子析出的顺序是怎样的?金属在电极上发生还原或电
2、沉积的条件:金属在电极上发生还原或电沉积的条件:氢离子的标准电极电位为氢离子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 V0 V。氢离子析出的过电位大。氢离子析出的过电位大。金属离子的还原电位比溶剂的还原电位要正。金属离子的还原电位比溶剂的还原电位要正。金属金属电流密度电流密度/(Am/(Am-2-2)0.50.510010010001000低过电位低过电位铂铂0.0050.0050.0350.0350.0550.055中过电位中过电位金金0.020.020.560.560.770.77铁铁0.080.080.560.560.820.82银银0.150.150.760.760.900.90镍镍0.210.210.65
3、0.650.890.89铜铜0.230.230.580.580.820.82高过电位高过电位铅铅0.640.641.091.091.201.20锌锌0.700.700.750.751.061.06汞汞0.780.781.101.101.181.18在各种金属上氢的过电位在各种金属上氢的过电位电镀适用的范围电镀适用的范围 一般来说,若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一般来说,若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越靠左边,它们在电极上还原及电沉置越靠左边,它们在电极上还原及电沉积的可能性越积的可能性越 小小。第二节第二节 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 向电镀液中加入配合剂,如氰化物、酒石酸、柠向电镀液中加
4、入配合剂,如氰化物、酒石酸、柠檬酸、檬酸、EDTAEDTA后,金属离子将与配位体作用,生成后,金属离子将与配位体作用,生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配位数的配合离子。一系列具有不同配位数的配合离子。络离子存在的形式:络离子存在的形式:Cu(CN)Cu(CN)4 4 3 3、Cu(CN)Cu(CN)2 2-和和Cu(CN)Cu(CN)3 3 2 2,通常电,通常电解液中的解液中的Cu(CN)Cu(CN)4 4 3 3和和Cu(CN)Cu(CN)2 2-含量很低,而含量很低,而Cu(CN)Cu(CN)3 3 2 2的含量较高,即电解液中铜氰络离子的含量较高,即电解液中铜氰络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5、Cu(CN)Cu(CN)3 3 2 2,但最稳定的形式,但最稳定的形式是是Cu(CN)Cu(CN)4 4 3 3。第二节第二节 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金属配离子的阴极还原 放电的离子由简单金属离子变成络离子,其本性放电的离子由简单金属离子变成络离子,其本性发生了变化,平衡电位必然也会相应地变化,这发生了变化,平衡电位必然也会相应地变化,这部分能量变化表现为标准电极电位的变化。部分能量变化表现为标准电极电位的变化。/0.799AgAgV2/()0.30 AgAg CNV 标准电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了标准电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了1.099 V。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在阴极上放电的既不是大多数情况下,直接
6、在阴极上放电的既不是“简单金属离子简单金属离子”,也不是配位数最高的络离子,也不是配位数最高的络离子,而是具有较低配位数的络离子。而是具有较低配位数的络离子。氰化镀铜时的阴极过程主要是:氰化镀铜时的阴极过程主要是:Cu(CN)Cu(CN)3 3 2-2-eeCu Cu 3CN3CN 同时还有析氢反应:同时还有析氢反应:2H2H2 2O O 2 2eeH H2 22OH2OH 金属配离子的放电机理?金属配离子的放电机理?1 1、电沉积步骤、电沉积步骤一、金属电沉积步骤和稳态过程一、金属电沉积步骤和稳态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传质步骤和电子转移步骤传质步骤和电子转移步骤1)1)传质步骤传质步骤2)2)表
7、面转化步骤表面转化步骤3)3)电化学步骤电化学步骤4)4)新相生成步骤:反应产物生成新相,如电结新相生成步骤:反应产物生成新相,如电结晶体、气体等。晶体、气体等。以上四个步骤的反应速度不一致,但因串联进行,以上四个步骤的反应速度不一致,但因串联进行,因此整体反应速度就由四个步骤中最慢的决定,因此整体反应速度就由四个步骤中最慢的决定,称该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反应速度趋于相等时的状称该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反应速度趋于相等时的状态为态为稳态过程稳态过程,而决定整个反应过程的速度最后,而决定整个反应过程的速度最后的一步称为的一步称为“控制步骤控制步骤”。一般来说,稳态过程有以下两个特征:一般来说,稳态过程有以
8、下两个特征:1)反应快的步骤被迫趋于同反应慢的控制步骤速反应快的步骤被迫趋于同反应慢的控制步骤速度相等;度相等;2)将反应快的步骤看成是平衡态来处理。将反应快的步骤看成是平衡态来处理。1 1)电迁移:溶液中的荷电粒子(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电迁移:溶液中的荷电粒子(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向电极迁移的一种传质方式。在电镀中,由于大量导电盐向电极迁移的一种传质方式。在电镀中,由于大量导电盐的加入或其它不参加电极反应的荷电粒子的存在,一般沉的加入或其它不参加电极反应的荷电粒子的存在,一般沉积金属离子的电迁移可忽略不计。积金属离子的电迁移可忽略不计。二、传质控制步骤二、传质控制步骤二、传质控制步骤二
9、、传质控制步骤2 2)对流:溶液中的反应粒子(或组分)随液体流动同时)对流:溶液中的反应粒子(或组分)随液体流动同时进行传递的过程称为对流。此时液体与物质粒子之间不存进行传递的过程称为对流。此时液体与物质粒子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电解液流动的主要原因为:在相对运动,电解液流动的主要原因为:密度差异;密度差异;温度不同;温度不同;搅拌。搅拌。3 3)扩散:溶液中某一组分自高浓度向低浓度传递的过程称)扩散:溶液中某一组分自高浓度向低浓度传递的过程称为扩散,动力是浓度梯度引起。为扩散,动力是浓度梯度引起。dxdCiDV D-D-扩散系数,扩散系数,dx-dx-距离距离菲克第一定律:扩散过程中,菲克第一
10、定律:扩散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量与该截面积的扩散物质量与该截面积处的物质处的物质浓度梯度浓度梯度成正比,即:成正比,即:siiCCDV0-扩散层的有效厚度扩散层的有效厚度tSQSIik当达到稳定后:当达到稳定后:i ik k-电流密度电流密度法拉第定律:法拉第定律:如果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示得失电子的计量系数为如果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示得失电子的计量系数为n n,即为,即为n moln mol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电路转移到正极,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电路转移到正极,则产生的电量则产生的电量Q Q为为nFnF。F-F-法拉第常数,其值为
11、法拉第常数,其值为96485 Cmol96485 Cmol-1-1。扩nFVtSnFMtSQSIikM-M-反应物摩尔数反应物摩尔数siikCCnFDi0根据法拉第定律:根据法拉第定律:nFMQ 故故 当当C Ci i0 0,i ik k,表明较高的反应离子浓度,可,表明较高的反应离子浓度,可使用较高的使用较高的i ik k;siikCCnFDi0 C Ci is s00时,则电流密度达到极限值,称为极流时,则电流密度达到极限值,称为极流电流密度(电流密度(i iL L),),i iL L=nFDC=nFDCi i0 0/,这表示以扩散,这表示以扩散传质为控制步骤的电沉积时,传质为控制步骤的电
12、沉积时,i ik k不能太大,否则不能太大,否则很易达到很易达到i iL L而使镀层质量下降。而使镀层质量下降。说明:说明:增加电流密度极限值的方法:增加电流密度极限值的方法:/0iLnFDCi l增大扩散系数(提高温度);增大扩散系数(提高温度);l增加放电离子的浓度。增加放电离子的浓度。l减少扩散层的厚度(加强搅拌);减少扩散层的厚度(加强搅拌);当施于当施于强烈搅拌强烈搅拌时,此时扩散层厚度时,此时扩散层厚度 为:为:210216131uxvD210 u)(0216121032siikCCxvunFDi式中:式中:DD反应离子扩散系数;反应离子扩散系数;vv溶液动力学粘溶液动力学粘度系数
13、;度系数;xx距冲击点的距离;距冲击点的距离;m m0 0溶液沿电极平溶液沿电极平行方向的流速(搅拌强度)。此时:行方向的流速(搅拌强度)。此时:搅拌越强,扩散层厚度搅拌越强,扩散层厚度 越小。越小。说明:说明:(1)(1)由于搅拌,由于搅拌,i ik k受扩散系数影响程度受扩散系数影响程度下降。下降。(2)(2)由于搅拌,由于搅拌,i ik k可得到提高,是增加可得到提高,是增加扩散电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扩散电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10uik32Dik2111036220()skiiinFD u vxCC何为极化?何为极化?极化:电极上没有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极化:电极上没有电流通
14、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而有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了平衡值,这而有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了平衡值,这种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种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阳极极化:电流在阳极上通过时,电极电势向阳极极化:电流在阳极上通过时,电极电势向移动,称为阳极极化。移动,称为阳极极化。阴极极化:电流在阴极上通过时,电极电势向负阴极极化:电流在阴极上通过时,电极电势向负方向移动,称为阴极极化。方向移动,称为阴极极化。正向正向E阴阴,平平E阳阳,平平EE可逆可逆U外外 阴阴 阳阳 i何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何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离子与电子结合的反应进行得很快,而浓差极化:离子与电子结合的反应
15、进行得很快,而离子的扩散速率又较慢,结果离子的供应不足,使离子的扩散速率又较慢,结果离子的供应不足,使电极表面的离子贫化。电极表面的离子贫化。Zn2+2eZn 电化学极化:如果供给电子的速率无限小,而离子电化学极化:如果供给电子的速率无限小,而离子与电子的结合速率又相当快,则可在维持平衡电势与电子的结合速率又相当快,则可在维持平衡电势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还原。实际上,外电流不是无限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还原。实际上,外电流不是无限小,小,Zn2+的还原速度也不是无限大。在外电源把电的还原速度也不是无限大。在外电源把电子供给电极以后,离子来不及将其全部消耗掉,这子供给电极以后,离子来不及将其全部消耗掉,这
16、样,电极表面就积累了过剩电子,使电势偏离了平样,电极表面就积累了过剩电子,使电势偏离了平衡值,向负方向移动。衡值,向负方向移动。何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何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Zn2+2eZn)1(lnln000LkisiiicnFRTCnFRT扩)1ln(ln00LkiiinFRTCnFRT)1ln(LkiinFRT平浓差极化方程式浓差极化方程式0001)(isiisiiLkCCCCCii)1(0LkisiiiCC因为因为扩散过电位:扩散过电位:)1ln(LkiinFRT扩平扩kLLiiinFRTln扩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其他条件不变时,ik越大,越大,c c也越也越 ;iL越大,越大,
17、c c越越 。因为。因为 i iL L=nFDC=nFDCi i0 0/,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小浓差极化:小浓差极化:大大小小 增大扩散系数(提高温度);增大扩散系数(提高温度);减少扩散层的厚度(加强搅拌);减少扩散层的厚度(加强搅拌);增加放电离子的浓度等措施可减少浓差极化。增加放电离子的浓度等措施可减少浓差极化。(1 1)当)当i ik kiiL L时,说明阴极电位的负值稍有增加,即可引时,说明阴极电位的负值稍有增加,即可引起反应速度起反应速度 迅速增大迅速增大;(2 2)当)当i ik ki iL L时,说明时,说明i ik k的微小变化,会使阴极电位迅速的微小变化,会使
18、阴极电位迅速变负,此时已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即使再增加变负,此时已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即使再增加i ik k,阴极的电,阴极的电沉积量已达到了以沉积量已达到了以i iL L为代表的恒定值。若阴极电位变负达到为代表的恒定值。若阴极电位变负达到使其它离子析出所需电位,将出现虚线表示的阴极反应,使其它离子析出所需电位,将出现虚线表示的阴极反应,同时还将大大影响沉积金属的质量。同时还将大大影响沉积金属的质量。iLi若电极反应为浓差极化控制,说明阴极附近缺乏阳若电极反应为浓差极化控制,说明阴极附近缺乏阳离子,导致阴极上大量析氢,所得到的常是疏松、离子,导致阴极上大量析氢,所得到的常是疏松、海绵状或粗糙的镀层
19、。纯粹的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沉海绵状或粗糙的镀层。纯粹的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沉积是得不到质量好的镀层。积是得不到质量好的镀层。电化学反应控制步骤电化学反应控制步骤阴极电位的改变对阴极反应速度的影响阴极电位的改变对阴极反应速度的影响ButlerVolmerButlerVolmer公式:公式:MneMakiin)(kkiikRTnFRTnFiiakexpexp0式中:式中:i io o交换电流密度,是当电极反应处平衡时交换电流密度,是当电极反应处平衡时()的电流密度;)的电流密度;、为阴阳极反应为阴阳极反应的传递系数且满足的传递系数且满足+=1+=1。0iakki(2)当电化学极化很大时(当电化学极化很大
20、时(k k 0.12 V),即),即i0十分十分小,小,且,且ik i0,(1)当电化学极化较小时,当电化学极化较小时,k k 10 mV,此时电化学,此时电化学不可能成为控制步骤。不可能成为控制步骤。akii)exp(0kikRTnFiik0lniinFRTkk平kkkinFRTinFRTinFRTlg3.2lg3.2lg3.20或或金属电沉积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的极化曲线金属电沉积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的极化曲线ik在在i ik k较小时,便出现阴极的较大极化度较小时,便出现阴极的较大极化度(/i i),所得镀层分散能力较好。),所得镀层分散能力较好。电化学极化时,即可得到较大的阴极极化,所
21、以电化学极化时,即可得到较大的阴极极化,所以为取得细晶的电镀层,只能依靠电极的电化学极化,为取得细晶的电镀层,只能依靠电极的电化学极化,而不能依靠提高电极的纯浓差极化来获得。而不能依靠提高电极的纯浓差极化来获得。kkinFRTlg3.2电结晶:电结晶:金属离子放电以后进入晶格形成晶体金属离子放电以后进入晶格形成晶体的过程。的过程。一、电结晶的基本概念一、电结晶的基本概念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晶体表面并不是十分完整,存在台阶和拐角。通晶体表面并不是十分完整,存在台阶和拐角。通常把拐角这类位置称为晶体的常把拐角这类位置称为晶体的生长点生长点。在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不远处,电流密度很
22、在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不远处,电流密度很小,晶粒长大比较小,晶粒长大比较一、电结晶的基本概念一、电结晶的基本概念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当电极电位变得更负时,吸附原子来不及规则当电极电位变得更负时,吸附原子来不及规则地排列在晶格上,获得的晶粒地排列在晶格上,获得的晶粒细小细小。粗大粗大。晶面生长的基本模型晶面生长的基本模型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1.1.台阶生长机理台阶生长机理直接转移机理直接转移机理表面扩散机理表面扩散机理形成晶体时分为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晶核的形形成晶体时分为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和成长过程。成和成长过程。1 1、直接放电机理、直接放电机
23、理 19311931年由年由VolmerVolmer首先提出:认首先提出:认为放电过程只能在晶体生长点上发生。为放电过程只能在晶体生长点上发生。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吸附吸附原子原子CA B2 2、表面扩散机理:、表面扩散机理:19291929年由年由BrandesBrandes首先提出。首先提出。金属表面上总存在一定浓度的吸附原子;金属离金属表面上总存在一定浓度的吸附原子;金属离子放电形成吸附原子,并扩散结合进入晶格这两子放电形成吸附原子,并扩散结合进入晶格这两个过程不是同时发生,且一般不在同一地点。个过程不是同时发生,且一般不在同一地点。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
24、晶吸附吸附原子原子CA B表面扩散机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下面表面扩散机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下面得到证实:得到证实:动力学参数研究动力学参数研究-交换电流法。交换电流法。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晶面生长的基本模型晶面生长的基本模型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2.2.晶核生长机理晶核生长机理晶体形成的过程从形成三维晶核开始,然后晶核继晶体形成的过程从形成三维晶核开始,然后晶核继续长大成为晶体。续长大成为晶体。3 3、位错生长机理、位错生长机理该机理该机理19491949年由年由FrankFrank等提出,当过电位比较小等提出,当过电位比较小(y10 mVy10 mV
25、),电流密度比较小时,晶核难以形),电流密度比较小时,晶核难以形成,吸附原子吸能通过扩散到位错的阶梯边缘,成,吸附原子吸能通过扩散到位错的阶梯边缘,沿位错线生长,随着位错线不断向前推移,晶体沿位错线生长,随着位错线不断向前推移,晶体将沿着螺旋式成长。将沿着螺旋式成长。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二、晶核的形成与长大二、晶核的形成与长大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的电结晶金属的电结晶二维成核理论:金属结晶包括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二维成核理论:金属结晶包括晶核的形成和长大。该理论是该理论是19311931年由年由Kossell volmerKossell volmer提出,直至提出,直至19491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