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课前热身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1章-课前热身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 热身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21讲讲 课前热身 考点精解 题型探究 技巧提炼 2008高考复习方案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醉书斋记醉书斋记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 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
2、,都不省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 第21讲课前热身2008高考复习方案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
3、,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科头:不戴帽子。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准备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第21讲课前热身2008高考复习方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省取 省省:知道 B.起视
4、之,皆烂漫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僻 僻僻:怪僻 D.只赚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赚:获取【解析】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个实词,分别加以解释,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省”意为“知道”。B项“烂漫”是“率性、放浪的样子”的意思,译为“坦率自然的样子”正确。C项“僻”译为“怪僻”正确。D项“赚”(zhun)应解释为“哄骗”,由妻子笑作者骗她并说“不能赞成君谋”可知。【解析】D第21讲课前热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以死 B
5、.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者 C.余倘然久之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之矣 D.仍挟一册与与俱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与余同【解析】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考查了考试大纲中所列的“以、者、之、与”四个常见虚词。A项中两个“以”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前者译为“来”,后者译为“于是”。B项中两个“者”都用在动词后面,组成“者”字结构,作“的人(或事)”讲。C项中前一个“之”是音节助词,后一个用语法分析法可解,“之”作“哀”的宾语,相当于代词“他”。D项中两个“与”都解释为介词“同”。【答案】C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课前热身2008高考复习方案3.以下六句话,分
6、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提供了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句,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句写屋内陈设;句写他的读书情态,但体现不出“醉”;句写他想戒除书瘾,均不符合要求。句明显不合题意,由此即可以排除A、C、D三项。句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第21讲课前热身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
7、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
8、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本题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立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错误,夸大程度。从文章第3段可以推断出作者并非不谙世事,不近人情。“不遽见”即“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并非拒绝客人来访,而对家人呵斥怒责是因为仆人没有及时禀告的缘故。2008高考复习方案 【答案】B第21讲课前热身2008高考复习方案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2)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译文: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3)因思
9、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译文: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命题意图】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重点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设题特点】从文中选出三个涉及文言现象较多的句子,要求考生翻译。第21讲课前热身【解题思路】解答翻译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并准确地理解文意。(1)题中的关键词语与特殊句式有“竹床一”、“木榻一”、“以”三处。“以”“之”用“对”字法分别将其译为介词“用”和代词“它”。“竹床一”“木榻一”是特殊句式(定语后置),需要结合“调”字法和“补”字法,“一”分别译为“一
10、把”“一张”,文言文中很少使用量词,要根据情况补充,然后将其调至“竹床”、“木榻”前,即为“一把竹椅”“一张木床”。(2)题中的关键词语有“(目间)见”、“骇愕”、“罔”与“所指”四处。“所指”是所字结构,应译为“(我的)意图在哪里”,且要补足省略的代词“我”。(3)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因”、“诚”、“旋”与“畔”四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因思余于书(之痴)”“诚不异伶于酒(之痴)”,“畔”通“叛”,这里解释为“违背”。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课前热身2008高考复习方案【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恬静安适。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
11、碗之类的东西。一张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zh)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杂乱地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作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
12、猜测我的意图。于是第21讲课前热身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
13、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坦率自然地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课前热身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
14、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课前热身文言翻译要求将文言文段中的句子翻译为通顺的现代汉语句子。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要杜绝翻译“大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
15、确解释;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特殊用词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赋分点,翻译的关键是找准得分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对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考点精解1.单独设题考查翻译 一般翻译从文言阅读材料中挑出的三个短句或两个较长的涉及文言现象较多的句子,赋分一般为810分。如本讲课前热身第5题。解答翻
16、译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并准确地理解文意。绝大多数考卷采取这种命题形式。2.结合断句考查翻译 要求翻译文言片段中的两个句子,并给其中的一个长句断句。一般赋分总计为10分。这种题型主要出现在近年福建卷中。如2005年福建卷第9小题(本讲类题集训第二题)和2006年福建卷第9小题。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考点精解2008高考复习方案【样题示例】2006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
17、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
18、尚书郎乘马,则纠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注】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间行走。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1.下列句子
19、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每 ()A.不徒徒高谈虚论 徒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 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纠劾之纠纠:纠正 D.本为羁旅羁旅 羁旅羁旅:寄居【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纠”与“劾”意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解析】C第21讲题型探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扶侍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
20、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解析】考查筛选文中信息。项均为“养尊处优”。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是晋朝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答案】A2008高考复习方案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解析】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21、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批评。【答案】C第21讲题型探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译文:()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译文:()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译文:【命题意图】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重点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2008高考复习方案 【设题特点】从文中选出三个涉及文言现象较多的句子,要求考生翻译。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解题思路】解答翻译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其
22、中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并准确地理解文意。(1)题:“庙堂”用“换”字法换作“朝廷”;“处庙堂之下”特指在朝廷做官,用“换”字法翻译;“战阵”用“换”字法换作“战场”;“保”和“资”需用“对”字法将其分别对译为“依仗”“收入”,“急”和“苦”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需用“对”字法将其分别对译为“危急”和“劳苦”。(2)题:“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采用意译法和“补”字法;“捶楚”,用杖打;“盖也”是表示判断的固定句式。(3)题:“天”比喻“最大的事”,用意译;“粒”名词活用为动词,意译为“吃粮食”;特殊句式有“民非食不生矣”,表示假设,用“换”字法翻译;“相存”,“相”可理解为副
23、词“互相”,“全”可以译为“保全”。【答案】(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参考译文】君子为人处世,最可贵的是能有益于社会或有益于他人,而不只是高谈阔论,整天不是弹琴就是看书,白白耗费国君(国家)给他的俸禄和官位。我见过有些舞文弄墨的人,谈故论今,头头是道,就像手指对于手掌那样熟悉一样(或译为“了如指掌”),到了任用他们的时候,
24、大多数人都不能胜任。他们处在太平盛世,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依仗(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和处理事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而其他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士人,大多迂阔荒诞,华而不实,不参与世事;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军府的签帅、省事等中下级官吏,都熟悉日常事务,办事准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鞭挞捶打,严加惩罚。
25、所以他们常委以重任,这是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当时许多人都怨恨梁武帝爱惜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第21讲题型探究 2008高考复习方案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穿宽衣服,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以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侍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一个个细皮嫩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暴病而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人欲知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