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 第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痉湿痉湿暍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病脉证并治第二 目的与要求n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n熟悉痉病的成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熟悉痉病的成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禁。禁。n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暍三病的证治。暍三病的证治。为什么先学这三个病n“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伤寒相似,故此见之”伤寒论伤寒论张仲景自注。张仲景自注。n痉湿暍是杂病,但与伤寒有相似之处。痉湿暍是杂病,但与伤寒有相似之处。病名释义n痉病痉病:因外邪客袭筋:因外邪
2、客袭筋脉或它病误治伤津所脉或它病误治伤津所致,以项背强急,口致,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张为主症的一种疾病。n临床上可见于小儿高临床上可见于小儿高热惊厥、急慢惊风、热惊厥、急慢惊风、流脑、乙脑等疾病。流脑、乙脑等疾病。病名释义n湿病:湿病:主要指湿邪侵及主要指湿邪侵及关节、肌肉,以发热、关节、肌肉,以发热、身重、身体及骨节疼烦身重、身体及骨节疼烦为主证的一种疾患。为主证的一种疾患。n临床见于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等病。征风湿性多肌痛等病。病名释义
3、n暍病暍病:指伤于暑邪,以发:指伤于暑邪,以发热自汗、烦渴、少气脉虚热自汗、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为主证的一种疾病。n临床见于伤暑类疾病。如临床见于伤暑类疾病。如热射病等。热射病等。合篇意义1、病位在表:病位在表:痉病在筋骨,湿病在肌肉,痉病在筋骨,湿病在肌肉,暍病在皮肤,都不出三阳躯壳;暍病在皮肤,都不出三阳躯壳;2、证情症状相似:证情症状相似:证情往往由伤寒转变为证情往往由伤寒转变为杂病,故仍带有伤寒性质,初起都有杂病,故仍带有伤寒性质,初起都有“发发热恶寒热恶寒”,一、痉病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一)刚痉与柔痉(
4、一)刚痉与柔痉刚痉刚痉痉痉恶寒恶寒无汗无汗不恶寒不恶寒汗出汗出鉴别要点痉痉柔痉柔痉痉痉+太阳表实太阳表实痉痉+太阳表虚太阳表虚(一)刚痉与柔痉原文原文1、2条条邪阻筋脉邪阻筋脉祛邪护津祛邪护津原文原文4-6条条津伤不能养筋津伤不能养筋滋养津液滋养津液(一)刚痉与柔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二)误治成痉n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太阳病含义有三:太阳病含义有三:1.由感外邪所致;由感外邪所致;2.存在外感表证;存在外感表证;3.治疗宜从汗解。(微似有汗治疗宜从汗解。(微似有汗)。陈修园:陈修园:“而太阳
5、之接壤,即是阳明,太阳之里面,而太阳之接壤,即是阳明,太阳之里面,即是少阴。阳明少阴,两关津液,太阳病发汗太多,津液即是少阴。阳明少阴,两关津液,太阳病发汗太多,津液外脱,则少阴伤,阳明燥,筋失所养,因致痉。外脱,则少阴伤,阳明燥,筋失所养,因致痉。”(二)误治成痉n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徐彬所说:徐彬所说:“病属风,不宜下,下之则重伤其阴而痉病属风,不宜下,下之则重伤其阴而痉;又发汗则阴阳两伤而拘急;又发汗则阴阳两伤而拘急”。(二)误治成痉n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疮家:疮溃后久不收口,流脓失血,阴血消耗严重。疮家:疮溃后久不收口,流脓失血,阴血消耗严重。血汗
6、同源,发汗更伤阴血,致筋脉失养而成痉。血汗同源,发汗更伤阴血,致筋脉失养而成痉。(夺血者勿汗夺血者勿汗)(二)误治成痉(二)误治成痉n1、太阳、太阳表病,过分发汗表病,过分发汗,其变症轻则伤,其变症轻则伤津,重则亡阳,陈修园所说的津,重则亡阳,陈修园所说的“津液外脱津液外脱,筋失所养,筋失所养”,变生痉急的病症;,变生痉急的病症;n2、太阳中风的、太阳中风的风病,误用下法风病,误用下法,损伤津,损伤津液,成为项背强急的痉病;液,成为项背强急的痉病;n3、疮疡长期不愈,用了汗法疮疡长期不愈,用了汗法,更伤津液,更伤津液,变成痉病。,变成痉病。(二)误治成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
7、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三)主要脉症(三)主要脉症(三)主要脉症其脉如蛇:金匮要略心典注曰:“脉伏而曲,如蛇行也。”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 不利的一种脉象。原文“若发其汗者其脉如蛇”二十五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看法,存疑。(三)主要脉症n脉象脉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筋脉强直拘急筋脉强直拘急-脉象也类似脉象也类似(三)主要脉症辨证要点: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症状。n痉病痉病的形成主的形成主要有两方要有两方面原因:面原因:n失治、误
8、治伤津,筋脉失养(失治、误治伤津,筋脉失养(继发性痉继发性痉病病););n外感风寒湿邪,筋脉阻滞或热盛伤津,外感风寒湿邪,筋脉阻滞或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筋脉失养(原发性痉病原发性痉病)。)。1.表虚津伤柔表虚津伤柔痉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四)证治几(sh殊)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复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几”,也有读作“jinjin”的。的。食顷:此指服完栝蒌桂枝汤之后
9、大约吃一顿 饭功夫。调和营卫调和营卫生津滋液,舒缓筋脉生津滋液,舒缓筋脉桂枝汤桂枝汤栝蒌根栝蒌根外感风邪,内伤津液解肌祛邪,生津养筋病机病机治法治法“沉本痉之脉,迟沉本痉之脉,迟非内寒,乃津液少非内寒,乃津液少而营卫之行不利也而营卫之行不利也”脉反沉迟脉反沉迟n别名:别名:n全栝蒌:全栝蒌:n栝蒌皮:栝蒌皮:n栝蒌根:栝蒌根:n栝蒌籽:栝蒌籽:栝蒌健胃润肺、润肠通便健胃润肺、润肠通便清热化痰,养阴生津清热化痰,养阴生津清肺化痰,宽胸利气清肺化痰,宽胸利气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注意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10、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正确地掌握服药方法并根据服药后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取得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柔痉,只有使患者微微汗出,才能祛除风邪,调和营卫,故服药要求“温服”。若服药后,汗不出,可以“啜热粥”助其发汗。2.表实郁闭欲表实郁闭欲作刚痉作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煑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四)证治口父咀(fj府举):咀嚼,指古代在无铁器时代,人们
11、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加工方法。引申为将药切碎。内(n那):通纳,放入的意思。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无汗无汗-太阳表实太阳表实小便反少小便反少-寒束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津液寒束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津液内伤内伤气上冲胸气上冲胸-无汗,邪气不能外泄;少尿邪气无汗,邪气不能外泄;少尿邪气不能下出,逆而上冲不能下出,逆而上冲口噤不得语口噤不得语-寒邪化热,燥热伤及阳明经络寒邪化热,燥热伤及阳明经络欲作欲作-痉病之初,邪气盛于表,非筋燥痉病之初,邪气盛于表,非筋燥痉强之候痉强之候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发汗祛邪,生津舒筋发汗祛邪,生津舒筋
12、病机病机治法治法欲作刚痉者乃刚痉将要发作之征象。刚痉的病机是风寒表实,故证见无汗而恶寒。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生津舒筋生津舒筋麻黄汤麻黄汤去杏仁去杏仁葛根葛根葛根n品汇精要品汇精要:“葛根,刮去皮或捣汁用。葛根,刮去皮或捣汁用。”n【性味性味】甘辛,平。甘辛,平。n【归经归经】入脾、胃经。入脾、胃经。n张元素:张元素:通行足阳明经。通行足阳明经。n【功用主治功用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
13、聋。3.热盛致痉热盛致痉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煑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煑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四)证治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的意思。齘(xi械)齿: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本条论述热盛致痉的证治。卧不着席:背反张之甚;脚挛急:筋脉拘急之甚;齘齿:口噤之甚;胸满:病邪入里化热,气机不畅。邪入阳明,热盛动风邪入阳明,热盛动风通腑泄热,急下存阴通腑泄热,急下存阴病机病机治法治法大黄大黄:攻阳
14、明之热,非下阳明之实,使:攻阳明之热,非下阳明之实,使热除则痉止,并达急下救阴的目的热除则痉止,并达急下救阴的目的注意注意“可与可与”:含有斟酌、慎重之意,且必须得下:含有斟酌、慎重之意,且必须得下止服。陈修园认为,若服大承气汤下后病减,止服。陈修园认为,若服大承气汤下后病减,可以白虎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善后。可以白虎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善后。痉病变化迅速,病势危急,治应当机立断,用大承气汤含急下存阴之意。三种痉病证治归纳鉴别病证病机症状治法方剂柔痉风寒表虚,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调和营卫栝蒌桂津液不足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兼以生津枝汤欲作刚风寒表实,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温散表邪葛根汤
15、痉筋脉失养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通达经隧语阳明痉邪入阳明,胸满,口噤齘齿,脚挛急,卧通腑泻热大承气汤病热盛动风不着席急下存阴【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3)痉病有灸疮,难治。(10)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8)(五)预后灸疮:因火灸(包括艾灸等)而形成的疮疡。上述三条论述痉病的预后。太阳病,脉当浮,今反沉而细者,说明这种痉病正气亏虚,无力御邪;痉病伴灸疮,因灸疮多为俞穴所在,长期的俞穴不闭并溃疡流脓血,势必伤及人体的气血阴阳。这两种情况均为正虚邪实,故曰难治。痉病出现腹胀大,脉象等得以改善的,说明是痉病入腑,为将愈。这与“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
16、入腑即愈”相呼应。若虽有腹胀大,但脉象依旧是伏弦的,则说明痉病未解。据脉辨病及其推断疾病预后是张仲景治疗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条文3是据脉推断预后,条文8是据脉推论发展趋势。凡正胜邪退,由里出表的,预后较好;反之,邪盛正衰,由表入里的,预后较差。二、湿病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一)证候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14上)湿家:患湿病较久的病人。熏黄:指黄如烟熏而不明润。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关节疼痛而烦内湿偏盛招致外湿,痹着肌肤,阻碍营卫一身尽疼湿邪久留体内,阻遏阳气
17、,阳气被郁发热湿热交蒸则全身发黄,湿盛于热,故为身黄灰暗如烟熏。身色如熏黄湿浊郁遏经脉,气血受阻,营卫不畅。亦说明湿邪内痹较深。脉沉而细1微发微发汗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二)治则大汗法微汗法1风湿合邪,侵犯肌表,流注关节,痹阻阳气。风湿合邪,侵犯肌表,流注关节,痹阻阳气。-当用汗法当用汗法2汗之而病不愈的原因:汗之而病不愈的原因:(1)适值天气阴雨连绵不止,外界湿气较盛,影响体内湿邪排泄。(2)发汗不得其法,未能了解风与湿
18、邪之性质。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皮毛开则汗出,风邪可随汗泄而尽去;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非阳气内蒸难以速去,故非一汗可能尽泄。今骤发其汗而大汗出,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使阳气耗伤。3.正确方法: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正确方法: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如桂枝汤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如桂枝汤之汗法)之汗法)治疗风湿在表的要领是微微发汗。若发汗太过,不仅不能治愈风湿,反而徒伤阳气。可见,运用汗法应当根据疾病特点,证候的性质、部位以及病人的体质决定其峻缓。汗法如此,其余治法亦然。2
19、利小便利小便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2.证候特点:证候特点:“太阳病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关节疼痛而烦关节疼痛,缠绵持续不解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气化不利,湿趋大肠脉沉而细沉脉主里,细为阳闭(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3治法:但利小便治法:但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叶天士利小便是治内湿的基本方法,里湿重症适用。但若外湿内湿相合之证,则应
20、根据外湿内湿的孰轻孰重来决定发汗、利小便的先后缓急。利小便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并用发汗法。体现治病求本,本条湿痹虽有大便溏,但切不可见大便溏就用止泻药,因为大便溏由湿所致。小便通利,湿邪排除则大便自然恢复正常,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本条从脉证上提出表湿与里湿的辨别,但只谈到里湿治法而没有谈到表湿的治法,可结合18条原文治风湿宜微汗法。后世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法可作参考。本证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本条湿痹虽有大便溏,但切不可见大便溏就用止泻药,因为大便溏由湿所致。小便通利,湿邪排除则大便自然恢复正常。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利小便是治内湿的基本方法,但若外湿内湿相合之证,则应根据外湿、内湿的孰
21、轻孰重来决定发汗、利小便的先后缓急。分主次分主次顾阳气顾阳气(三)证治1头中寒湿头中寒湿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19)症状:身疼发热素有寒湿,感受寒湿,侵入肌表,闭郁表气不流通。面黄湿郁于上,此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喘肺合皮毛,邪在于表,肺气不宣而上逆。头痛鼻塞而烦多得之于晓行雾中,令雾之湿气蒙蔽头面清窍。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阴性症状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与外湿的鉴别要点病邪轻浅,故以辛香温散药物纳鼻即可2寒湿在表寒湿在表湿家身烦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