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网络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4601325
  • 上传时间:2022-12-24
  • 格式:PPTX
  • 页数:43
  • 大小:756.8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网络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网络社会学 网络 社会学 课件 第十 公共 领域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网络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 第三节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第四节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建构过程 第五节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 第六节影响公共决策的两个路径 2概 要3第一节网络公共领域第一节网络公共领域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4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是介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往往依靠舆论的 力量维护公正、合理、正义的原则,对抗政治的强权和商业逻辑的支配性霸权。同时,公民社会的存在,也即相当数量的有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公民的存在,也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哈贝马斯提出将“公共领

    2、域”置于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之间,借由公共领域中的理性论辩形成公共意见或 舆论,保证一般个体得以了解和参与关于社会与国家状态的论辩。公共领域的学 说,即以民众在公共领域所形成的舆论来使国家权力的运作合理化。5目前有关网络公共领域概念的讨论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是公共领域一定是 理性的,若在话语交流中有一些不理性的言论,就不构成公共领域了。我们提倡 话语交流要理性,但我们不能保证参与者的每句话都是理性的。当然,交流中充满非理性,也确实不能构成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总是部分理性和部分非理性并存 的。实际上,完全理性的公共领域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里特别提示:把网络公 共领域看成是完全理性的,这一看法本身已经

    3、是非理性的了。第二个是公共领域 一定要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形成不了公共领域。实际上,任何讨论都会有不同 的观点碰撞,其结果经常是部分达成共识、部分存异。完全达成共识是不可能 的。柯伊恩()否定公共领域中的讨论必然是“理性”的与“指向共识”的。因为多元化才是公共领域最重要的特性,所以不应该有唯一或终极的判定标 准来决定哪种讨论才算是公共领域。6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色大体上可以归 结如下:()“公共性”是网络公共领域概念的核心;()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可以公开讨论事情且参与成员一律平等;()相对理性批判,论辩中的理性论据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当中的仲裁者;()网络公共领域中讨论的议题具有开放性,即任何受到成员“

    4、共同关心”、成员感兴趣的事务都可被列为公开讨论的对象;()网络公共领域接受的参与成员日趋广泛,具有包容性。网络公共领域由下面几个要素组成:公开交流(讨论、争论和辩 论等)、批判(评价、评论)、有限理性(提倡理性)、部分共识(公共性)、影响 公共决策和社会事件进程。7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网络公共领域的直接构成要素。严格地讲,仅仅 有网络舆论尚无法构成网络公共领域,只有形成以网络公众舆论为主流的话语体 系,才足以称为网络公共领域。有些人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判断,停留在网络舆论 或者仅仅指向网络舆论,把有没有网络舆论作为是否存在网络公共领域的标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共

    5、领域的主干部分应当由网络公众舆论来表征,尽管 网络公众舆论只是网络舆论的一个结构组成部分。当然,在网络社会的实际场景 中,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经常被同时运作,或者交替进行,有时需要区分、识别,才能判断是网络舆论还是网络公众舆论,进而断定网络公共领域是否 存在。8(一)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在网络上适当的空间社区里,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需要强调的是,同对舆论的理解相似,我们不能误 认为网络舆论总是带有一致性特征。网络舆论并不总是带有一致性的,但在其 中可以建构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即发展到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共识的阶段。网络舆论运作到一定阶段时,经过讨论而达成一致性,网

    6、络公众舆论随即形 成。而且,当讨论处于网络舆论阶段时,网络舆论不一定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 见,但却代表了一部分民众的看法。在这里要注意,进行网络舆论分析时要重 视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但不应因此而忽视相关的少数人的意见,因为少数人的 想法同样也在网络舆论的范围之内。所以,网络舆论是不一致的,应注重兼顾 各种不同的意见。910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对新闻事件的影响摘要:近些年来,当前阶段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悄然向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转变。开放性、匿名性以及即时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点,也是当前阶段人们选用新媒体表达自身观点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是现代人们发表自身观点、抒发

    7、自身感想的第一渠道。大量数据显示,微博是当前阶段新生代网络舆论的主要影响力量。微博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其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并且对网络舆论的发生和走向产生严重影响。关键词:微博;网络舆论;新闻事件;影响一、当前阶段网络舆论特征分析一、当前阶段网络舆论特征分析近些年来网络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升级换代速度不断提升,网络运用功能随之增加,且涵盖范围越发广泛,促使网络由过去单一的信息功能、新闻功能向通信功能、咨询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以及其它社会功能的全面应用拓展,网络媒体也逐步发展成熟。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继任“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形式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也被称之为新媒体。简

    8、单整理总结网络媒体特征,具体如下:第一,广泛参与性,无论任何年龄、任何身份,只要具有相应的网络ID即可借助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观点表达等,传统媒体需要对其资格进行层层把关和审核,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人或者群体才可作为媒体对信息进行传播;第二,全民开放性,可以理解为网络媒体没有门槛的限定,而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平台存在,对于所有使用者一视同仁,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可以上网即可成为网络中的一员;第三,言论自由性,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网络媒体最为鲜明的特点是所有使用者可对自身观点自由发表,对任何事件进行评论。(二)网络公众舆论网络公众舆论与网络舆论不同。“网络公众舆论”这个概念的提出就被赋予 了公共精神

    9、和批判性的含义,从中反映了民众的共同想法,表明了人们共同的意 愿。网络公众舆论不仅具有公共精神含义,并且具有公德特征。“网络公众舆论”一词,其性质与“公众舆论”一样,指的是互联网上有判断能力的上网者在网络 社区里所从事的批判性的意见表达。上网者的批判舆论己不仅仅是网络舆论了,其来源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相当数量的上网者个体对公共事务或社会事件 的关注和公开讨论。一方面,网络上的公众舆论也带有不确 定的情绪化色彩,这种倾向较容易被所讨论的具体事件左右。另一方面,我们也 清晰地看到,网络上的公众舆论,有较强的政治功能,其中有相当的内容确实是 政治统治合法性得到认可的基础。1112第二节网络公共领

    10、域的特质第二节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第二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一、脱境信息互动(身体不在场和匿名互动)二、多元介质和自组织(人被社会性)三、跨时空互动信息,信息散播速度快四、自主和开放五、有限理性沟通六、共识或部分共识13一、脱境信息互动(身体不在场和匿名互动)脱境信息互动是指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身体并不在场。在这里,一个人可以 看到各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见不到他人,只能看到他 人的意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对话时,总要考虑对方是谁。甚至有的时候,我 们要根据对方是谁,来安排我们的对话内容、方式。在网络中对话,注意力必须 从“对方是谁”转向“对方说了什么”,在对话交流中从对身份的

    11、关注转向对内 容的关注,从而关注一个又一个观点的内容。这正好是一切良好讨论的基础条 件,也是一切良好交流的前提(对事不对人)。脱境信息互动意味着基本上“以议题为中心”。人们聚集于网络某个社区讨 论议题,交流意见,在其中凭借网络的匿名特性,可以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共论坛 的对话交流。网络的匿名特质使得上网者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私人或组织利益的冲 突,不受现实社会中摆脱不了的政治、经济甚至意识形态上的群体或身份的影 响。而且,由于人们进入网络空间发布信息、交换意见、表达观念时,相互之间 不可见,无须顾及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别人所处群体的文化差异,换句话说,更可 能畅所欲言地讨论问题。1415匿名代表着自由与轻

    12、松。在互联网时代,匿名能网友更自在地表达出他们在线下不愿意、不方便、不可能说出的话,释放他们的生活压力与各方面情绪。在美国,匿名社交应用Secret首个版本于2014年初上线,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匿名社交应用。其中文版于2014年5月来到中国,这款APP的名称为“秘密”。1 2015年4月30日,Secret CEO David Byttow宣布关闭Secret服务,至此,运营16个月后的Secret彻底退出匿名社交市场!2 在中国,匿名社交应用”秘密“在2014年3月底推出,历经波折,名称更新为“无秘”。3 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现了多款匿名社交的APP,都在争夺匿名社交领域的蛋糕。二、多元介

    13、质和自组织(人被社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民的“意见表述与互动交流”手段相当便捷,包括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上网者可以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在网络提供的公共空间里交流。同时,网络可以复制各种文本,使用大量文 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照片、图像、音频、视频等作为信息沟通方式与人互 动。其中,不同文本也可以互替互换使用,这就营造出了一个相当巨大的、有别 于传统媒体的话语交流场域,形成了一个立体公共领域,即多元介质的公共 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可以形成一个社会交流网络,话题的发起者就是一个普 通的话语交流节点,串联在论辩网中。同时,讨论还有可能在任何一个节点分 叉,从而引起新的议

    14、题、形成新的话语串联网络。这种自组织特点,充分表现在 具有广泛意见表达的网络公共领域上。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就是,目前网络上的社会性软件越来越智能化了,被上传的帖子可能会自动被传送到与 这个议题有关的网页上。16三、跨时空互动信息,信息散播速度快跨时空互动信息表明,网络公共领域的信息交流可以不对称(不同步)、可 以记录和改写等。以往公共领域的交流大多是面对面交流,是即时性的,而网络 公共领域的话语交流可以不同步。你今天早上发出意见,对此意见的反馈有时可 能会在晚上或者第二天才出现。这种不同步的交流可以接续上一次讨论的议题,话题不中断,还可以让对话者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使意见更成熟、恰

    15、当。而且,这种跨时空特质对网络公共领域呈现公共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网络 参与者人数众多、议题多元,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提供了基础条件。网络公 共领域中的参与者可扩展到全球公民,规模巨大;网络公共领域属于“网状”沟 通结构,网络上出现的是议题的“多数公众”,即多元的论述社群,更大限度地 展示了其公共性。17四、自主和开放自主为自身而言;自由开放相对限制自身的状况方面。自由开放就是行动时 环境无障碍,话语环境宽松,几乎没有压力、没有束缚。这是保障公共领域公共 性的前提之一,提供了表达观点的宽松环境及机会平等的空间。由于互联网提供的技术可能性、开放讨论平台以及内部强大的搜索、超链接 手段,任何个人

    16、或组织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占有一席之地。上网者在网上根据不同 的旨趣、专业或关注对象,利用讨论的形式结成新的“群体”,而新成员要想加入也不受任何限制或身份检查,且出入自由。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可以自由、平等、理智地参与政府的公共事务讨论,人们可以通过多元的渠道获得和交换不 同的观点及信息,使政府或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可以双向沟通互动,且公众之 间也同样可以互为主体多向沟通交流。18五、有限理性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的理想体现,即康德所言的“理性的公共使用”必须通过公众间的理性辩论,所彰显的事物才可称为具有“公共性”。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沟通理性尚未达到充分的程度,只呈现了一定强度的沟通理性,但

    17、也没有少到失去公共性及公共领域性质的程度。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公共领 域已经显示了一定强度的沟通理性。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我们提倡理性沟通,但是任何一种场域的沟通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而是相对理性,网络公共领 域这个沟通场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界定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沟通为有限理性 沟通。1920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是为抓住问题的本质而简化决策变量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理性行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

    18、,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情境的影响,人们使用“第一系统”进行加工,理性在这里根本就未发挥作用。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现实之处,分析了它的两个致命弱点(1)假定目前状况与未来变化具有必然的一致性;(2)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和“策略”的可能结果都是已知的。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西蒙的分析结论使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西蒙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他们具有“经济

    19、”特征,具备所处环境的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至少也相当丰富和透彻;他们还具有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靠此能计算出在他们的备选行动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尺寸上的最高点。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以稻草堆中寻针为例,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两者的差别在于:经济人企求找到最锋利的针,即寻求最优,从可为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当中,择其最优者。经济人的堂弟管理人找到足可以缝衣服的针就满足了,即寻求满意,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这两个命题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

    20、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六、共识或部分共识在自主、真诚的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共识性观点。对话内容涉及公共事务,参 与对话的人都具备一定的理性能力与真诚性,那么在理想对话情境中,他们就有 可能达成共识或者部分共识。这个特质并不是说,一定要全体参与者对每个议题 都能达成共识。事实上,议题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有些议题比较容易达成共 识,至少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态度倾向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议题,自始至终较难 达成普遍共识,只能达成部分共识。互联网的多节点、高度互动性、匿名性、无时间空间性及可大量下载功能等 等,远远优于传统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渠道。未来的公共领域不再会有特定的场 域,而

    21、是无场域的公共领域,甚至可能找不出参与公共领域的人究竟是谁,但它 的影响力却是实质性的。这是网络公共领域的表现形态。2122第三节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第三节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第三节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一、中国网民的公民公共参与二、一般结构三、主要平台 23一、中国网民的公民公共参与(一)参与形式 自年月中国建立国内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点以来,至年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大规模的上网者为 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众多的网络公共参与者。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出现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的公共参与。从上网者方面来看,多数网民有参与意识,表 中的数据从一个特定方面

    22、证 明了这一点。而且,近年来,这种网络公共参与意识在日益增强。(二)上网参与的议题内容24二、一般结构(一)框架(二)构成分类 按网络社区分类 2 按形成特征分类 25三、主要平台(一)网络新闻组讨论(二)网络公共论坛(三)博客(四)微博(五)政府网站2627第四节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建构第四节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建构过程过程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建构过程一、议题引出二、议题进入阶段三、议题辩论讨论阶段四、共识形成与分歧保留阶段五、议题消失阶段28一、议题引出2930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

    23、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2 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公共领域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而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它的特点是非交换性。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中,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一种用于交流讯息和观点的网络”,这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公共判断。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他对资产阶级(Bourgeois)公共领域的上升和衰落进行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阐述。德语术语Offentlichkeit(公共领域)包含了多种意义,它意味着一种空

    24、间概念,社会场所或区域,在这里意义被关联、分布和协商,以及这种集结的过程和整体,“公共”。(Negt and Kluge 1993)“公共领域意指特定的机构、中介、实践;然而,它也是一种一般的社会经验范围,其中所有实际上或表面上对所有的社会成员相关的事情形成一个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来理解,公共领域一方面是为一些专业人士(如政客、编辑、组织官员)提供的一个场所(matter),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涉及到每一个人,仅仅在人的思想中和他们的意识范围内才能理解的东西。”(Negt and Kluge,1993)哈贝马斯(1989)所表达的公共领域的概念从18世纪的英国就已经真正存在。那时伦敦社会中

    25、的咖啡店变成了艺术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逐渐的伸入到经济的或者政治的如对事件的批评。在法国的沙龙,如哈贝马斯所说,“观点从经济依赖的束缚中解脱”。任何一件新的作品,或者一本书或者一件音乐作品都必须在这里得到它的肯定(legitimacy)。它不仅仅是一个自我展现的论坛,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开讨论一个观点和公共讨论议程的平台。31“公共领域”一词并非哈氏所创。在他之前,德语世界的众多学者如熊彼特(Schumpeter,1918)和布鲁纳(Brunner,1943)都研究过同一主题。在英语世界,德裔犹太女学者阿伦特(Aerndt,1958)6和更早的杜威(Dewey,1923)也分别从公共哲学的角度

    26、探讨过相关问题。以哈氏、杜威和阿伦特为例,这一概念的指涉不尽相同;在哈氏和杜威那里,大众传媒的功能和问题群显然居于中心地位,而对于阿伦特则不然(Dahlgren,1995:7)。就哈氏而言,其核心概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ourgeois public sphere”)。哈氏在1962年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下简称公共领域)后,除了1964为一套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为他那本名著1990年德文新版写的序言以及1998年给一位中国学者的回函外,哈氏已经很少再涉及这一主题了,因为如他所说,“我这些年来已另有关怀”(哈贝马斯,1999a:i)。此概念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

    27、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32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断言,Dasein(存在)必须在公共领域的行为和它的私人性的、可信任的行为之间达到平衡,但是他基本相信在公共领域中协议是必须真正存在的。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对海德

    28、格尔的断言表示质疑,她认为实际上真正的和可信的自我是在公共领域中的自我。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讨论了一个人在公共领域的身份和私人领域的身份可能会变得不协调,从而导致他所称的双重意识(dual consciousness)的结果。他的例子涉及到殖民主义,殖民地的国民被迫在公众场合接受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在私下他们仍然以他们自己的文化来保持自己的身份。在当代思潮中,受到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影响,公共领域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于在公共领域中支配力量(hegemonic forces)规定哪些可以谈论哪些不被允许,同时规定作为一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哪些可以阐明哪些不能阐明的问题。比如,heter

    29、onormativity的概念是被用来描述处于基本的男女性别之外的那些人,这些性别不同于双性恋的人无法适当地要求他们的身份,从而引起他们的公共自我和私人自我的分裂。劳伦贝兰特(Lauren Berlant)已经研究了很多并主张,所有的性别身份或者性身份脱离私人领域,事实上就不存在关于性别/性或者性特征的公共谈论,她认为,在那里,这种谈论是无用和无力的。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重要的当代思想家包括尤尔根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和塞奇威克(Eve Sedgwick)。33第五节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

    30、限第五节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制 第五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限制34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一)起到社会控制功能(二)提供讨论空间平台(三)为决策过程提供了助力(四)激发民众智能资源(五)有助于社会认同与共识(六)提升民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七)发挥社会安全阀作用35二、网络公共领域的限制首先,在真实性的同时伴有感性化和情绪化。怎么想就怎样说,带有情绪 化。情绪化的语言会带有夸张性或过分强调自身所坚持的观点,语言组织少有逻 辑,失之妥当。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网上舆论更具有随意性,有的网 民在讨论时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有可能言语中带有侵犯

    31、倾向,有可能纯粹是某种情绪的宣泄。而且,还有些事件的讨论带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又由于情绪化 的舆论更有感染力,所以这些事件可以更快地在网络上散布开来,导致情绪越来 越激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网络舆论的“群情激愤”状况。其次,沟通中的非理性。其主要表现在不会讨论问题,讨论时一说话就是争 论,然后就发展成辩论,再发展下去就是争吵,接着就是吵架、对骂。而良好的 沟通是反省自己的言论,辨析对方的言谈,平和交流,互相体谅,进而形成可能 的共识,或接受对方的观点,或坚持自己的观点。3637第六节影响公共决策的两个路径第六节影响公共决策的两个路径 第六节 影响公共决策的两个路径一、直接影响路径二、间接影响路

    32、径38一、直接影响路径通过分析网络公共领域对现实社会决策的直接影响路径模型可知,从议题进 入公共领域到政府决策的执行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和评估调整的过程。其中,在网络公共领域达成的共识和集体行动,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过程中目 标的确定、方案的拟订和政策执行后的反馈。这不失为最有效率的机制,然而它 对政府方面的条件要求较高:既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快速灵活的决策反 应机制。网络公共领域对现实社会决策的直接影响路径是比较理想和高效的,就 目前来讲,这种路径模型经常由微博、专门论坛或博客来实现。39二、间接影响路径议题通过媒体进入网络公共领域后,网络社区通过争论、辩论与讨论达成部 分共识或

    33、共识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在两个模型中并无差别。直接影响路径模型与间 接影响路径模型的区别就在于:其一,前者达成的共识与集体行动直接面向决策 过程,而后者则是经由现实公共领域的传达,间接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其二,前者的议题最初可能直接来自网络公共领域;而后者的议题最初可能来自 传统媒体。4041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 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 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就社会结构 而言,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二者进行调停的领域;就其目的而 言,它

    34、借此形成公共舆论,把社会的声音传达给国家,从观念上将政治权威转变 为理性权威。网络公共领域由下面几个要素组成:公开交流(讨论、争论和辩论等)、批判(评价、评论)、有限理性(提倡理性)、部分共识(公共性)、影响公共决 策和社会事件进程。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分为两个路径:一个是直接影响,就是网络 公共领域的讨论或呼声直接作用于决策机构或者决策者;另一个是间接影响,就 是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或呼声通过传统媒体这一中介作用于决策机构或者决 策者。42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领域?2.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3.网络公共领域如何影响现实公共领域?4.网络公共领域如何影响现实公共决策?5.探讨网络公共领域与现实媒体的融合作用。4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网络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60132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