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经济学 第八 劳动力 就业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第八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人口与劳动力就业 节节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人口和经济之间主要表现在人口与生产力密切相关。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不断向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供劳动力。劳动力1通常是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应当指出,劳动力的具体定义与各国的法律规定等有关。如中国法定年龄劳动年龄是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日本法定年龄劳动年龄是男性1565周岁,女性1560周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16周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起始分界线。但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定为劳动力人口。其计算公式为:(8-1)651406415PP
2、PP 其中,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为总人口数,为少年儿童人口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是人口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比率成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设 为劳动年龄人口比率,那么,(8-2)一般来说,对与生产有关的人口,需要根据年龄结构划分劳动年龄人口、劳动人口、就业人口掌握其数量和变化。6415PP140P65PLR%1006415PPLR 国际上通常把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岁为中年劳动力,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8-3)(8-4)(8-5)式中,为1
3、529岁的年轻劳动力,为3044岁的中年劳动力,为4564岁的老年劳动力。一般来说,年轻劳动力反映快,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但经验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中年劳动力反映较快,能适应复杂的较快节奏的生产活动;老年劳动力经验丰富,但随着体力的逐渐衰退,反映较为缓慢,对于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适应能力较差。)(64454430645!2915PPPP)(64452915645!4430PPPP)(44302915645!6445PPPP2915P4430P6445P 在(7-1)式中所提到的总人口数 中的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再分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就业人口 和没有参加工作的家庭妇女
4、、学生 以及有就业的愿望和能力,但没有工作的失业人口 ,那么,(8-6)以上概述了法定年龄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它们属于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则与劳动力不同,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绝大部分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和一小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以外的可以参加劳动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而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伤、意外事故和疾病等原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这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不包括在劳动力资源之中。P6415PlPfPSPuPuSflPPPPP6415 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的
5、大小,除了考虑它的数量外,还应该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即文化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等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资源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与其平均素质的乘积。应当指出的是,劳动力资源是人口中的主要部分,而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劳动力资源相应的变化。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和非劳动力资源人口比例不变的条件下,一般来说,人口扩大再生产导致人口总量不断上升,劳动力资源数量也不断增长;人口缩小再生产则导致人口总量不断减少,劳动力资源数量也不断下降,人口数量同劳动力资源成正比例。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一、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一、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 人口规模与劳
6、动力供给规模一般是正相关的。人口规模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资源的总量,从而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规模,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供给规模也越大。人口增长率的波动将引起劳动力资源的波动。从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2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此外,还包括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等因素。图图8-1 8-1 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 向后弯曲的供给WS 1WA M 0W L 0 在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中,如图8-1所示,纵轴 表示工资率水平,横轴 表示供给的劳动数量,表示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工资率以上部分有“向后弯曲”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高薪阶层,这
7、是因为高收入阶层的人们往往更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从而增加闲暇的时间。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的一些人的劳动力供给也具有这种特性,当工资水平较低时,人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得更多得当收入,而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劳动者就有强烈的动机增加其劳动供给,当工资较高时,人们往往会追求生活的质量,因而较高的工资通常不是刺激工人工作,而是减少了所提供的劳动量。正因为如此,人口规模对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WLS 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人口规模大,不但劳动力供给规模大,而且由于个人收入水平较低,低薪阶层的规模也很大,例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的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工资率较
8、低,从而低薪阶层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宏观上反映的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供给越旺盛,劳动力呈现无限供给的状态。而由于经济落后和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许多劳动者处于失业的状态。在这类经济不发达国家中,一旦人口规模得到控制,个人收入水平提高,根据低薪阶层的特性,他们的劳动供给量减少,这时对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是有益的。二、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二、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总规模外,更主要是表现在人口结构3上。所谓人口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构成状况。在短期内,人口结构的变动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
9、;从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将不断变化。人口结构按其所具有的属性来看,可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和人口质量结构。人口自然结构是根据人口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经济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经济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人口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等;人口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主要包括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人口质量结构是根据人口素
10、质的特征来划分的,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结构和文化结构。在这里主要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来表示。通常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其划分指标4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等5。老年人口系数也称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比重。它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是否老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联合国规定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岁或65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大多数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现
11、国际上为了比较的便利,一般以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其计算公式为:(8-7)式中,为老年人口系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总人口数。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OR65PP%10065PPOR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它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可以用于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其计算公式为:(8-8)在这里,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为总人口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100140PPCRCR140PP 老化指数也称老少比,它是指某一时点人
12、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例,它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及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8-9)其中,为老化指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老化指数也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10014065PPOCDOCD65P140P 年龄中位数也称中位年龄,它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综合指标。指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人口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那个年龄值就是年龄中位数。计算公式为:(8-10)在这里,为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年龄中位数所在年龄组的下限年龄值,为总人口数,为第 年龄组人口数,为年龄组序号,为年龄中位数所在年龄组人口数,
13、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由此可以大致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或“年老”程度。nPPPXMmdmdiImdd112dMmdXPiPiimdPn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的计算 昭和60年日本人口 年龄组 中位值 (1)人口 (2)(1)*(2)(3)人口的合计 (4)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100岁以上 合 计 2.5 7.5 12.5 17.5 22.5 27.5 32.5 37.5 42.5 47.5 52.5 -100.5 -7459263 8531834
14、 10042121 8979947 8299554 7823402 9054224*10738044 9134954 8236614 7932994 -1758 12100757718648157.563988755.0125444512.5157149072.5184512465.0215143555.0294262280.0*402676650.0388235545.0391239165.0416482185.0-176679.04320794631.574592631599109726033218350131654321371951037121*6009134570828389 -中位年
15、龄数19.35)10738044600913455.60503788(535 人口的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年轻型人口结构,则劳动力供给短缺,美国、加拿大和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加重了国家财政的支出,使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加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在70年代以前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每一劳动力的负担很重,不利于经济发展。80年代以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依然呈现年轻化趋势,劳动供给短
16、缺和资本不足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由青年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使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旺盛,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失业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左右,中国将会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到那时,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不断加重,劳动规模又呈现相对缩小趋势,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口的产业结构6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构成的比例关系。通常分为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和现代型的人口产业结构7。人口的产业结构对劳
17、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传统型产业结构,由于经济活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部门,导致第二、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产业分布失衡现象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直很严重,致使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缓慢,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80年代以后,亚洲和拉丁美洲一部分国家第一产业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经济活动人口逐渐增加,人口的产业结构由传统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向发展型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变,基本上使劳动力供给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进展,
18、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加快,由于多层次的、地域的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化迅速发展。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崛起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一部分向这个产业部门移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得到缓解。农村由于乡镇企业部门的兴起,使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从农业部门分离,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人口产业结构,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部门移动。这样中国人口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人口的产业结构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发展型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节第三节 就业理论的发展就业理论的发展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一
19、、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将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来探讨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开始的,当时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其展开了研究,就业理论成为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最初的就业理论是以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一命题,即人们后来提到的萨伊市场定律(Says Law of Market)。萨伊把商品流通归结为物与物交换,认为商品的出
20、售和购买是同一过程,卖就是买,买就是卖,因而供给本身创造了需求,并且供给必然等于需求,而供应和需求是经常趋向平衡的,因此不会大规模的经常性失业,只会产生局部失业,这也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对于萨伊市场定律,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表示赞同,认为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市场需求的均衡,从而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因为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生产过剩,从而也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不仅继承了萨伊市场定律,而且还将边际主义思想融入就业理论。这种观点在他1933年出版的失业理论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庇古认为,决定就业量的前提:一是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它决定了就业的需
21、求量;二是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庇古等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由此形成了一个新古典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从图8-2来表示:图8-2 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 0 PW/SL uPW)/(0)/(PWEdLduL0LSuL 在图中,和 分别表示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表示工资,和 是 的函数,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工资 能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相等,即劳动力需求曲线 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相交于 点,由此
22、决定了就业量为 ,此时不会有失业存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如果工资水平上升到 的水平时,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分别为 和 ,工资的提高导致 ,由此可见,工资高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业水平就会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并引起失业,这时可以通过市场中劳动供给与工资的相互影响,使它们再次达到 点均衡的位置,从而实现就业的均衡。dLsLPW/dLsLPW/0)/(PWdLsLE0LuPW)/(duLSuLSuLduLE 根据庇古的就业理论,劳动要素市场供求在长期必然保持充分就业均衡。这是因为,在工资总是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而工资的效用又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前提下,只要存在完全竞争制度下的劳动力
23、市场,工资可以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而变化,就业量也随之自行调整。只要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就能实现就业。在庇古看来,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不会存在大量失业,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竞争制度下有失业的话,那么这种失业往往是自愿的、暂时的,只能被看作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由于工资有刚性或缺乏必要的弹性引起的,既工资不能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而“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原因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因此解决失业的办法是消除工资的刚性,使它们自由地下降,通过货币工资来降低实际工资。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在
24、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供给自身创造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就业和产量扩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然而,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高达3500万人以上,从而打破了古典经济学派关于经济不存在大量失业的假说。在这种情势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西方就业不同的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所谓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的解释是:“设当工资品之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上涨少许时,现行货币工资下之劳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皆形增大,则称之为有不自愿失业之存在”。换句话说
25、,所谓非自愿失业是工人在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但由于这一意愿就业量与资本对劳动需求量相对于工资率变化具有不同弹性,而造成劳动实际需求量小于就业量,从而形成非自愿失业。为了证明经济中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提出的假说是,在资本技术给定条件下,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必然递减,因而实际工资率也必然会随之相应减少,然而在现实货币经济条件下,当货币工资不变而实际工资降低时,一些工人仍按照现行的工资水平就业。这说明在就业量不变的情况下,存在着工资效用大于劳动边际负效用,当工资效用等于劳动边际负效用时,则会出现意愿就业量大于劳动实际需求量,即非自愿失业的情况。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是他的有效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