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 切入 角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 主要讨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包括偏误分析的角度。总的来说,语法教学的切入角度主要有三个: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下面分别介绍。1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之一:句法语法教学切入的角度之一:句法 句法是语言的外在形式,学生学习外语,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句法。所谓句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多个词语组合成一个合格的句子或者一个短语所遵守的顺序。学习外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理解一个陌生的顺序、生成一个合格的顺序。理解先于生成,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一种顺序,才能模仿并生成一个个类似的顺序。对外汉语教师的任务就
2、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生成符合汉语句法的句子。从生成的角度看,句子是由多个词语组成的。词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并不一样。对于大多数句子来说,动词都是必不可少的。动词是确定其他词语位置的最佳坐标。在一般情况下,句法教学应该以动词为中心。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重视动词的教学逐个教学。对于某个动词来说,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个词是动词,还要说明它是几价动词,并进一步告诉学生动元的前后位置。练习1.“感冒”、“关心”、“告诉”分别是几价动词,请写出它们入句后的句型结构。练习2.请写出动词“敢”、“同意”、“认为”入句后的句型结构。感冒:名词/代词(人)+感冒(+了)我感冒了。关心:名词/代词(人
3、)+(很/非常)关心+名词/代词(人/事情)我妈妈很关心我。告诉:名词/代词(人)+告诉+名词/代词(人)+名词(事情)我告诉你一件事/这件事你别告诉马力。敢:名词/代词(人)+敢+VP(做什么事)同意:名词/代词(人)+同意+CLAUSE(谁做什么事)认为:名词/代词(人)+认为+CLAUSE(谁/什么+怎么样)除了动词以外,主语(或者说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也是句法结构的一个坐标。连词是属于句子的,一般应该出现在主语之前。汉语的关联性副词(用在后一小句)也有连接作用,它们和连词的主要区别就是句法位置。练习3:请说出“但”、“却”和“反而”三个词语的句法位置。三个词语都可以表示“情况相反”的意
4、思,但是“却”和“反而”是副词,句法位置是动词性短语的前面;而“但”是连词,句法位置是小句的前面(或者说主语的前面),外国人经常搞错。例如:a*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却我不知道。b*我以为他是日本人,反而他是中国人。练习4:请从句法的角度分析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教学方法。练习5:请从句法角度分析时态助词“着”、“过”、“了”的教学方法。“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的标记;而“地”和“得”则是动词性短语的标记。“地”和“得”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和动词的相对位置:动词前面用“地”,动词后面用“得”。“着”和“过”的句法位置都是后附于动词,这一点一定要告诉学生。而“了”有“了1”和“了2”之分,两者在
5、句法上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属于动词的,应该紧跟在动词之后;而后者是属于句子的,应该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而且如果句子中有两个动词,“了1”应跟在后一动词后面。例如:*昨天我去了医院看病。练习6: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偏误。*老师,你为什么生气我?*我明天要见面我的男朋友。*我打算下个星期回去美国。“生气”、“见面”都是动宾式离合词,动词“生”和“见”都是二价动词,但是“生气”和“见面”却不能再带宾语,因为名词性成分“气”和“面”已经占据了动词后面的句法位置。“气”和“面”都是一价名词,名词性成分的价语应该在名词之前。所以应分别说成“生我的气”、“见男朋友的面/和男朋友见面”。“回去”是一个动补式结构,后面不
6、能带宾语(宾语应该在动词之后)。我们的教材和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这种句法上的区别,把它处理成一个词,结果学生的使用就出现了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和句式的教学非常重要。句型和句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给出这一句型或句式的句法结构。练习7:请分析句式“是的”的教法,指出句子“这本书是我的”和“这本书是我买的”中的“是”和“的”有什么区别。句法教学在句型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句法结构使用的强制性方面。以“把”字句为例,出于畏难心理,学生往往采取回避策略。但是汉语在表示某种力量使某种物体发生空间位移或性质变化是倾向于要求使用“把”字句。例如:a*他一脚踢球进了球门。b*为了救伤员,白求恩大夫输自己的
7、血给了他。c*他用了一年时间,翻译那本英文小说成了中文的。d*幼儿园的老师打扮孩子们像花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句法结构只是语法的表层。对于汉语这种缺乏严格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句法顺序、句法结构大都建立在一定的语义基础之上。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只有句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句法教学只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切入角度的之一,成功的语法教学还需要更多地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切入。2语法教学切入角度之二:语义语法教学切入角度之二:语义 句法教学告诉学生的只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组合顺序,但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组合以及组合的顺序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语义的制约和限制。关于词语和词语之间能不能组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组合等
8、语义方面的解释和说明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教学离不开语义的解释和说明。实词之间如动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组合限制在各种语言中大致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汉语特有的词,如量词。不同的名词和动词应该和不同的量词搭配,这方面的教学只能从语义方面入手。虚词和实词之间的组合规律则是汉语特有的。虚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更应该从语义而不是句法入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并教给学生虚词的核心语义。练习8: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偏误,并就否定词“不”和“没”的教学作分析。为例。a*我不有纸和笔。b*上星期日他们不参观展览会。c*从前我没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d*他没爱打排球,只
9、爱踢足球。“不”和“没”的语义区别是什么呢?一般的教材和语法参考书都这样解释:“不”用来否定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以及习惯的、经常的情况,而“没”用来否定已经发生情况。甚至把二者的使用和时间词语联系起来:句子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的时候用“没”。关键在于,“不”否定的是连续的量,“没”否定的是离散的量(石毓智2001),有些动作只能是连续的,如“知道”;有些动词只能是离散的(断续的),如“有”;有些动作则可以同时有上述两种状态。用“不”还是用“没”,跟说话人表达的具体情况有关:如果是客观事实,动作已经实现,就用“没”;如果和主观意志有关,动作尚未实现,就用“不”。例如:a 这件事我不告诉他。b 这件
10、事我没告诉他。a 这件事他一直没告诉老张/*不告诉老张。b 这件事他为什么一直不告诉老张/*没告诉老张?词语之间或者说句法成分之间的顺序也需要从语义的角度解释。我们在第一节中说过,汉语的句法结构是建立在像似性原则之上的。先有动作,然后才会有动作的结果、程度、趋向、数量以及动作的对象等,因此补语、宾语的句法位置是动词之后。可是,宾语和补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这就要看补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了。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一定紧邻动词,带程度补语的后面甚至根本不可能允许宾语出现。例如:a*你记那些生词住了吗?b*写信完了,我就去食堂吃饭。a*他吃饭得太少,喝酒得太多。b 他吃饭吃
11、得太少,喝酒喝得太多。可能补语是对有无动作能力的评价或陈述,因此也要求紧邻动词,而且先要有动作,然后才有对动作能力的评价或陈述,因此“得/不”要在动词之后,补语之前。例如:a*来中国以前,我不听懂中文。b*他只学了半年中文,那个报告她不了翻译。趋向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和动词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密切。趋向补语的句法位置应该在宾语之后,因为动作和动作对象应该一起朝向某个方向。例如:a*我上去楼找我的朋友。我看见他们进去图书馆了。b*他大声说:“拿来钱!”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顺序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动词+X来/去”中的“X”可以看成是动作的结果或伴随状态,因此和动词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宾语应该在“X
12、”的后面。例如:a*我们正玩得高兴,突然下雨起来了。b*你怎么喝酒起来了?当“来/去”不表示具体的方向时,“X来/去”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动作的结果。这时宾语可以出现在“来/去”的后面。例如:a 谁也想不出来一个好办法。b 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按照汉语的认知习惯,先有动作,然后才能计算动作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因此动量补语一般应该在动词之后。例如:a*老师听说我没吃过中国的饺子,他要一次请我吃。b*来中国以后,我两次去长城了。c*我很多趟去过颐和园,两趟去过故宫。和一般宾语相比,时量补语跟动词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应该出现在宾语之前。例如:a*你学习了中文多长时间?b*我跟那个医生用中文谈
13、话了一个上午。在典型的简单句中,动词后面只有一个句法成分,那就是宾语。动作持续的时间包括动作的对象,因此汉语时量补语甚至可以和宾语结合在一起。例如:我跟那个医生用中文谈了一个上午的话。在中国文化里,人有着特殊的地位,比较而言,表人名词或人称代词宾语和动词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人称代词应该在动量和时量之前。例如:a*我找了半天你。b*我找了两次她才找到。人的这种特殊地位还影响到跟人有关的处所。动量补语和处所宾语之间的位置跟该处所是不是人经常活动的地方有关。如果不是,动量补语倾向于出现在处所宾语之前,如果是,则两种语序都可以。例如:a?我去了长城一次。b 我去了一次长城。a 我回了一趟公司。b 我回
14、了公司一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家”。可以说“我回了一趟家”,但是不能说“我回了家一趟。”这跟音节有关。音节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语法,上面谈到的是动词后面宾语和补语的顺序。现在来看动词前面的情况。如果单从句法上看,动词前面除了主语以外都是状语。但这些状语的顺序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只能从语义上解释。一般来说,动词前词语顺序是这样的:表示主观语气的词语关联性的词语指向动作者的词语否定词表示动作频率的词语表示目的、依据等的词语/表示空间路径的词语/表示对象的词语描写动作的词语(“”表示先于)这个顺序是建立在状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之上的。词语和动词的关系越密切,离动词就近,反之则远。描写动作的词语(如
15、“狠狠地打”中的“狠狠”)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倾向于紧邻动词。表示主观语气的词语、指向动作者的词语在语义上都和主语有关,因此离动词就比较远,关联性词语的作用在于连接主语和动词,和动词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密切。例如:a*他一走进会场,大家都就站了起来。b*我照的像都也照坏了。c*我对中国朋友又说:“桂林的风景很漂亮。”在以上例句中,“也”和“就”有关联作用,因此应该在“都”的前面;在(c)中,“又”是关联性词语,和动词的关系没有表示对象的词语那么密切。否定词否定的是动作、动作性质及其对象、伴随方式、路径等,它的位置应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语气副词、关联性词语的后面。例如:a*为什么他们跟我们没讨论
16、这个问题?b*他今天没又认真学习。情态动词(助动词)表示的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和动词的关系比较远,但它还是属于动词的,应该出现在关联性副词的后面、动作的协同者/频度副词的前面。例如:a*我跟同学们一起想去商店买东西。b*你常常应该锻炼身体。介词短语和动词的关系比一般副词和动词的关系密切,因此应该离动词更近一些。例如:a*我把这课课文还没学好,我还要念几遍b*我把照相机明天再还你。再来看名词性短语的顺序。汉语属于核心成分后置的语言,核心名词的修饰语在语义上可以分成两类:限制性的和描写性的。顺序是限制性成分在描写性成分之前,因为从认知的角度看,限定其实是一种指别,只有先限定,然后才能进行描写。描写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