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推荐收藏.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课件-推荐收藏.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课件 推荐 收藏
- 资源描述:
-
1、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象和意义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概念界说“现象说”潘菽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规律说”奥苏伯尔&盖奇 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学生学习和保持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价者诸问题。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确定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运用。“师生交感互动行为说”张春兴 以教师与学生间交感互动的行 为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凡事教育领域一切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
2、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学校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规律和促进机制,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第二、只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明确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以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为依据,制定教育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教育心理学则向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区别:1.1 对象不同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及
3、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1.2 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教育措施与它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则是找出学生在这种教育措施条件下,他们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 普通心理学阐述各个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的心理活动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揭示存在于各种实践领域中的共同心理规律,但并不直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服务。教育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只研究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它所阐明的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树立未来教师的
4、专业精神(二)有利于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智慧(三)有利于改变未来教师的思维方式(四)有利于服务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出现 琼.魏维斯的著作 1531年 第一本 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1877)雏 形 威廉.詹姆士 对教师的谈话(1887)桑代克 独立 教育心理学(1903)教育心理学大纲(1913)“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Edward Lee Thorndike一、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以人性可变作为教育的基础 孟子:性本善 荀子:化性起伪 儒家人性观的意义:(1)人性不等于天性,人性是天性与习性的融合;(2)教育
5、对人的成长是必要的,因为教育具有 改变人 性的功能。(二)以知情意行为教育目的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习过程:立志、博学、审问、思、明辨、时习、笃行1963年 潘菽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讨论稿)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萌芽时期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营养的灵魂 容易感觉的灵魂 理性的灵魂 体育、智育、德育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夸美纽斯(捷克,17世纪)裴斯泰洛奇(瑞士,19世纪初)赫尔巴特(德国,19世纪)夸美纽斯 自然本性 指儿童的身心 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奇 论教学方法
6、 教育心理学化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 学理论基础的人 他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 重视儿童的兴趣,并将其分为对事的 兴趣和对人的兴趣 教育过程四阶段论:明了确切讲授新知识 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五阶段教学法:预备:唤起学生原有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教材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二)初创时期 (1903年至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 1903年教育心理学
7、的发表被认为 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根据动物学习实验的结果提出许多学 习定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等 在测量的标准化和制定常模等方面做 过大量工作 对个别差异有研究(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基本特点:广泛吸取心理学分支学科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庞杂,不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偏重于研究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四)成熟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1.布鲁姆 教育目标人类的特征与学习 掌握学习 教育目标分类 2.布鲁纳 教育过程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Jerome Seymour Bruner 3.加涅 学习条件 学
8、习分类Robert Mills Gagne4.奥苏泊尔 教育心理学 有意义语言学习理论David P.Ausubel5.安德森 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John Robert Anderson(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研究领域已经开始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生活和其他教育情境。成果: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布鲁纳 1994年)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第三.学习
9、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等必将进一步深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四.个别差异和个别化的教学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第五.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与方法原则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1.观察法(1)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确定观察目
10、的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观察法的基本步骤(3)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目的明确 计划详细 及时记录 进行统计分析(4)观察法的优点与不足优点:所得结果比较真实;能够把握当时的全面情况、特殊的气氛和情境。缺点:难以观察所需要研究的行为,收集资料颇费 时间;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观察可能受到主观因 素影响,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2.调查法(1)定义 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2)形式 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3.个案研究 是一种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价与操纵,得出结论的方
11、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实验性研究方法1.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通过适当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研究心理活动,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2.实验室实验法 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所得结果较为准确。所获结果往往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广。(三)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法流行的主要原因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存在较大的距离,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规律、所得到的数据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2、行动研究法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
12、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活动。3、行动研究的特点(1)情境性,目的是解决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2)合作性,要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通过共同的讨论、说课、评课、写教案、写教学日记等活动,增加对问题的理解,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3)参与性,全体成员参与活动(4)自我评价,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4、具体步骤1)从日常教学、教育当中确定要研究的问题;2)共同商讨,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汲取其它人的经验;4)重新定义和修改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确定如何去做6)选择评价行动效果的方法和标准7)实施干预,
13、照制定的计划开展教学8)解释研究的效果,对活动进行评价。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取向1.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的综合2.研究设计的生态化与分析的数学化和多元化3.教学研究中的整体性观察方法发展4.实验室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生理化与科学化5.各国、各地区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第二章第二章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与类型学习的本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本质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
14、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第一,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第二,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第三,学习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内容有本质区别 历史经验 2.学习的机制或方式不同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3.学习的动能与动力有本质区别 自觉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二)学生学习特点 1.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2.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3.学生学习的集体性 4.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5.学生学习的言语性二、学习的分类(一)根据学习内容分类(潘菽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二)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进行分类 认
15、知领域的目标 (布鲁姆 :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970)1.言语信息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3.认知策略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2.智慧技能 即学习“做什么”辨别、具体概念、
16、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奥苏伯尔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所学习的材料主要是以定性结论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习者的,教师只要求学习者把所教的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随时提取。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内化而是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掌握的新知识能够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能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逐字逐句地去背诵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联结派学习理论主要学
17、说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巴甫洛夫、华生的替代联结说(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二)学习的过程:尝试错误的过程(三)经典实验:猫逃出迷笼实验(四)学习规律(1)准备律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活动就感到烦恼。(2)练习律 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加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作用律:不断运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结。失用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消弱
18、。(3)效果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喜悦的结果加强联结,厌烦的结果则减弱联结。(五)评价和应用1、缺点 (1)由于哲学思想的局限性,桑代克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2)桑代克接受了弗洛伦斯关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的观点,把人类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完全等同起来。2、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1)桑代克发现的尝试错误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经验。(2)桑代克的练习律,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并不是毫无功效的 (3)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奖励和惩罚。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实验1.巴甫洛夫的实验(1)学习的实质:形成经典条件
19、反射 S-R(2)学习的过程:形成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3)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时间的接近Pavlov 1849-1936条件作用之前条件作用期间条件作用之后 CS 无(铃声)唾液分泌 CS (铃声)UCR UCS UCR(肉)(唾液分泌)CS CR(铃声)(唾液分泌)UCS (肉)唾液分泌John H.Watson 2.华生的实验恐惧形成的实验艾波特 小白兔(中性刺激)敲击响声(无条件刺激)恐惧(二)学习规律1.习得律 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2.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3.泛化律 条件反射一旦确
20、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三)评价和应用 总体来看,巴甫洛夫与华生提出的经典型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经典条件作用中所建立的刺激反应联结,可用以解释教育上很多基本学习现象。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的情绪反应,除负面的情绪外,也可能学到喜悦与爱好等正面情绪。经典条件作用中的消退法则,也可用来矫正学生偏差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在动物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至今也一致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行为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观点解释是很恰当的。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斯金纳箱(S)-R-S(S)-R-S(操作反应(操作反应-刺激)刺激)(二)学习
21、过程 应答性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行为 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式学习 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1、学习的实质:形成S-R条件反射2、学习的过程: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三)强化原理强 化 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正强化 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 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一级强化 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 食物、水、安全二级强化 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 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 化性质。分为: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
22、频 繁地受到强化。连续程式强化 (最有效)间隔式强化(部分强化)定时距式强化 定比率式强化注意问题:第一,教新任务时,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第二,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第三,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四)评价和应用 1.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强化是促进和调节教学的有力手段。3.合理地、适当地运用程序教学。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经典实验第一组:成人受惩罚第二组:成人受奖励第三组:没有明确结局 观看一个成人对
23、一个充气娃娃 拳打脚踢的电影故事表现粗暴行为最少表现粗暴行为中间表现粗暴行为最多(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四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 因素:(1)示范行动本身的特点。(2)观察者本身的特点。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进行表征。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24、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次,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在学习动机方面,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四)评价和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其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第三节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1、关于学习结果:学习是形成反映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25、。2、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3、学习规律与条件: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主动性、内部动机、过去经验、智力等。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学说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学说格式塔的认知完形说托尔曼的认知符号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 建构主义的认知建构说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惠太海默(1880 1943)苛勒(1 88 7 1 9 6 7)考夫卡(1886 1941)(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