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学基本要求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87544
  • 上传时间:2022-12-22
  • 格式:PPT
  • 页数:133
  • 大小:91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基本要求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学 基本要求 课件
    资源描述:

    1、教学基本要求1.定义组织行为学2.确定对组织行为学起作用的主要行为原则;3.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4.列出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的主要困难和机会;5.讨论为什么劳动力多元化会成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6.解释管理者和组织如何对待员工的道德困境问题;7.讨啡织行为学知识如何帮助管理者来激励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六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第一

    2、节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转换转换输入输出环境环境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第一章 导论1生产组织2互利组织3强制组织4小型组织5营利组织6公有组织政治组织商业组织功利组织中型组织非营利组织整合组织服务组织规范组织大型组织模型维持组织公益组织巨型组织公共组织私有组织组织的类型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种类: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微观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个体行为人际与群体行为态度人格

    3、能力动机压力群体动力人际沟通领导行为权力政治行为冲突谈判第一章 导论组织行为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

    4、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相继在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亚洲各地也有一定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在其代表作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第一,对人的劳动的

    5、每种要素规定科学的方法以此代替以往凭借经验的方法;第二,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然后进行训练和教育以发展其技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设法训练自己;第三,真心诚意地与工人合作,以确保全部工作都能按照已确立的科学原则进行;第四,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均等地分配工作和承担责任。(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这六项职能是:第一,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第二,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

    6、交换;第三,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第四,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第五,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 作、核算、统计等;第六,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 控制等。(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三种纯粹形

    7、态的权威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威:神授权威神授权威:是世袭得来而不是按能力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神授权威的效率较差。感召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建立。理性理性合法:合法:的权威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才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管理思想中对人的因素给予新的认识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职工是“社

    8、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所谓士气,就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人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这便是组织行为学的由来。(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

    9、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 第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管理学思想进人现代水平,其特色是把系统科学的观点应用于管理,以适应于生产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之应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把经验性的管理提高到科学化、数量化的水平。如运筹学、数学模型在管理中的应用、决策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等等。此阶段的理论众多,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工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另一渊源是心理学,尤其是工业心理学,它包括工程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

    10、学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它重视如何设计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工作程序与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的设备、工具、机器设计等),使工作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以减少工作者的厌烦和疲劳,防止发生意外的工伤事故。人事心理学: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选择及培训合适的人员、担负组织内的特定工作。心理学所研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等的测验工具,为人与事的恰当配合作出了贡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群体的研究,对了解人际关系、群体内的意见沟通、群体的凝聚力对研究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都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帮助甚大。(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

    11、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著名行为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场”是借用物理学中

    12、“磁场”的概念。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力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勒温的学生对于影响群体行为的诸因素(群体规

    13、范、沟通、领导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社会测量学创始人是莫里诺。提出社会测量理论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调查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可见,社会测量学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4、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

    14、、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马斯洛的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人的动机、动机的激发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激励理论则构成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图: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及形态第一形态:第一形态:1900-1930年代注重效率行政控制 第二形态:第二形态:1960-1970年代注重科学理性决策 第三形态:第三形态:1930-1960年代注重人际行为激励 第四形态:第四形态:1970-至

    15、今注重人本权变管理 理理性性活活动动者者社社会会活活动动者者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边缘性、综合性(1)多学科交叉性。(2)多层次性。第一层是个体。第二层是群体。第三层是组织。第四层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把这四个层次结合起来,协调地加以研究。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研究,关键在于提高领导能力、执行水平、领导艺术,即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全面提高组织的效率,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

    16、学科性质与特点 2两重性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3实用性其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 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一、一、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而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在组织系统运用的分支。二、组

    17、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 领域侧重于组织系统。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机器关系的研究。四、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 认为是狭义的行为科学。此外,组织行为学还与政治学(如权力与冲突的 研究)、人类学(如跨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

    18、意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目的一、目的1、解释: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为什么做某事寻找解答时,我们就是在寻求对事情的解 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寻求解释也许在三个目的中最不重要,因为它出现在事实发生 之后.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某一现象,就必须从解释开始,然后才能通过对事物的 理解来确定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第五节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2、预测。预测的目的是针对将来的事件,它探寻当某一行为发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控制。最有争议的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控制行为。例如,当管理者问到 如何能让戴夫工作更努力一些?时,他就在关心控制了.第四节第四节 组织行为

    19、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五节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挑战和机遇组织行为学的挑战和机遇 管理的角度管理的角度 1提高质量和生产率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表 1-1质量管理是什么1 对消费者的强烈关注.消费者不仅包括购买组织产品或服务的外人,而且包括与组

    20、织内其他人交互作用或为其他人服务的内部消费者 例如航运或账目职员)2 关注提高质量.质量管理永远不会满意.“非常好”是不够的.质量总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3 改善组织所做的每一件事的质量.质量这个词不仅适用于最终的产品.还适用于组织如何处理交付,对抱怨的反馈速度.回答电话有多礼貌等等类似的问题4.精确评测.质量管理使用统计数据来评测组织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绩效变量.然后将这些绩效变量与标准或基准进行比较以便确定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清楚根本原因5.授权于员工.质量管理在改进工程中涉直到第一线工作的人们.团队作为广泛使用的授权煤介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 2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技能3管理劳动力多元

    21、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4 对全球化的晌应对全球化的晌应5授权给员工授权给员工6 鼓励创新和变革鼓励创新和变革7 处理处理 暂时暂时 8 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生活矛盾生活矛盾9 员工忠诚度下降员工忠诚度下降10 改进道德行为改进道德行为第六节第六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

    22、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三节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 2性恶说性恶说 3.中间路线中间路线

    23、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 告子曰: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孟子曰: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肤水之性哉肤水之性哉?其势则

    24、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也。”。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作用。作用。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

    25、三个论点。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对此有清楚的论述。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对此有清楚的论述。孟子曰: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26、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基本论点: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成为善人。基本论点: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成为善人。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而是因为没有按本性去行事。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而是因为没有按本性去行事。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的第三个论点:是讨论性善与

    27、人的身体功能的关系,可以说孟子的第三个论点:是讨论性善与人的身体功能的关系,可以说是探索性善的是探索性善的“机制机制”问题。问题。”这里表现了唯物论的思想,人的性善这里表现了唯物论的思想,人的性善与否和人的认知特点有关。与否和人的认知特点有关。公都子问曰: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公都子公都子)曰: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孟子)曰: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28、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必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必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大者,则其小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当然,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认为性善的人是很多的,这里只举孟子作为代表加以分析。孟子不只提出性善的理论,而且把他的理论用之于管理人、治理国家。他认为各国诸侯要想治理好国家有三件大事:土地、人民、政事。要做到这三方面的治理则首先要行仁政,而仁政之根本在于“养心”,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孟子也说过:“国之

    29、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些思想都以性善为立论的起点,进而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而具有的欲望或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而具有的欲望或是说根本的需要使人性趋恶。是说根本的需要使人性趋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之所生而有也。”还说:还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求饮食,讲暖温,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

    30、本他认为求饮食,讲暖温,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本性而这些东西都是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性而这些东西都是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目欲色,耳欲声,口欲味,鼻欲臭,心欲其佚,此五目欲色,耳欲声,口欲味,鼻欲臭,心欲其佚,此五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还说:他还说:“人之情,食欲有人之情,食欲有 ,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也。然而穷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也。然而穷年累世而不知足,是人之情也。年累

    31、世而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还指出:荀子还指出:“欲而不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乱则穷。”性恶则导致追求,有点“需要则导致达成需要之行为”的意思。需求驱使人们去争,由于争而引起乱(矛盾、冲突),从而使人们更穷困,所以性恶是根源。而且他认为这种“恶性根”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他提出:“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

    32、天生的,不可能没有但人们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求”的意思,属于行为的范畴。同样的需要,解决的办法可以多种多样。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礼礼”,一是,一是“刑刑”礼是以教育为主,使人们自觉地服从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高贵的人可以多得些好处,低下的人少得些好处要自觉地承认贵贱之分,尊卑之位。刑则是指依法制裁,如果不服从这种社会阶层的约束而要多得多占,就要加以刑罚。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荀子在谈到社会分配时,也注意到人的差别除了地位贵贱之分而外,还有智力高低、努力程度之别,这也应在分配时加以考虑。他说:“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

    33、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禄多少厚薄之称。”荀子在这里清楚地指出了分配上要考虑的诸因素,如社会地位、资历年龄、智力高低、能力大小等。只有这样全面地考核人才能使合适的人做适宜的工作。总结 荀子的思想中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主张性恶,实即指人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有争夺,天下乱。如果充分调动人力,努力生产。丰衣足食之后,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天下也就太平了。他是从生产的角度,分配的角度,去分析人性的。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3.中间路线中间路线 如扬雄的如扬雄的“善恶混合善恶混合”论,王安石的论,王安石的“性无善恶性无

    34、善恶”论等。论等。他们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的善、恶是由于受了后天他们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的善、恶是由于受了后天的习惯的影响。如王安石指出的习惯的影响。如王安石指出“性性”是七情未发于外而存是七情未发于外而存于心,即人的行为的源本。人的行为不同,所以人性也无于心,即人的行为的源本。人的行为不同,所以人性也无所渭善恶。所渭善恶。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1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以性作为人的核心本性而建构的以性作为人的核心本性而建构的由于社会的标准限制了性的表现,于是人的心理活动包含了由于社会的标准限制了性的表现,于是人的心

    35、理活动包含了无无意识意识与与意识意识的两个层次。的两个层次。人的本性分成三个层次:人的本性分成三个层次:(1)最下层的是无意识层)最下层的是无意识层(VOS);(2)中间的为前意识层)中间的为前意识层(PCS);(3)上层的意识层)上层的意识层(CS)。“我们是从压抑的理论中获得有关无意识的概念。压抑为我们提供了无意识的原型。但是我们看到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可以成为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成为意识”。“我们把那种潜伏的、只是从描述意义而不是动态意义上讲为无意识的东西称为前意识,而把无意识的术语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态意义上的无意识”。“我们预先假设前意识要比无意识更接近

    36、意识”。”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1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本我(或伊特或伊特id):是管被压抑是管被压抑(与社会标难违背的与社会标难违背的)的本能与的本能与欲望欲望(性本能性本能),在这一层次,按,在这一层次,按“快乐原则快乐原则”去追求各种欲去追求各种欲望之满足,这也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的原始动力。望之满足,这也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的原始动力。自我自我(ego):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反映了本能冲动的驱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反映了本能冲动的驱使,同时又体现现实规范之要求,所以它是按照使,同时又体现现实规范之要求,所

    37、以它是按照“现实原则现实原则”来活动的。来活动的。超我超我(superego):则是最高层的部分,完全是道德规范、社则是最高层的部分,完全是道德规范、社会规范及准则之体现,是按会规范及准则之体现,是按“至善原则至善原则“来活动的,也可以来活动的,也可以说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超我对自我有指导作用,又限制了本说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超我对自我有指导作用,又限制了本我之表现。有点近似我们日常所说我之表现。有点近似我们日常所说“忘我地劳动忘我地劳动”,有点毫,有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味。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味。第二章 人性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

    38、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马斯洛(2)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忘怀一切。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的选择。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

    39、次接着一次的选择。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义是设想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义是设想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第五,我们迄今所说的都是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是作出成长选择而不第五,我们迄今所说的都是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是作出成长选择而不是畏惧选择,是倾听冲动的声音是畏惧选择,是倾听冲动的声音第六,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第六,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第七,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短时刻。第七,

    40、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短时刻。第八,弄清一个人的底细第八,弄清一个人的底细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马斯洛(3)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4)

    41、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需要等等。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1、人性是有自然基础的,并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性是有自然基础的,并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对人产生影响改变人的特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对人产生影响改变人的特点,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受其社会生活地位的影响。点,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受其社会生活地位的影响。“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眼睛

    42、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我的本质力量作为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它

    43、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1 1)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提,

    44、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创造历史,必须能必须能够生活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事情就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根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根本的东西。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分工,人们的精神需本的东西。随着

    45、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分工,人们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也将逐步发展出来。要、社会需要也将逐步发展出来。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2)在物质条件还不丰富的时候,劳动本身还不是人)在物质条件还不丰富的时候,劳动本身还不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异化的劳动。们的第一需要是异化的劳动。“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

    46、是肯定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推残。磨、精神遭推残。”他明确地提出人不是自愿地劳动,而是怕劳动、他明确地提出人不是自愿地劳动,而是怕劳动、逃避劳动。逃避劳动。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出

    47、有他深刻的分析。(3)共产主义阶段,生产力大提高,社会分工不再限制)共产主义阶段,生产力大提高,社会分工不再限制人们的劳动意愿,生产劳动成为给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人们的劳动意愿,生产劳动成为给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生产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生产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只有到那时劳动才能变成人的第一需要。快乐。只有到那时劳动才能变成人的第一需要。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马克思

    48、出有他深刻的分析。(3)根本观点)根本观点 从劳动这个角度来看人的需要,从而分从劳动这个角度来看人的需要,从而分析人性善恶析人性善恶 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那种可以用需要需要”、一般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的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的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竞应怎样想呢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竞应怎样想呢?”?”“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9、。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并不是天生善恶的,而是后天社会环也就是说,人性并不是天生善恶的,而是后天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种社会环境就是社会关系。境中形成的,这种社会环境就是社会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35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351937年期间在哈佛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他于1937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助理教授,并一直在该学院服务,直到去世,但其中有六年他担任安第奥克学院的院长。1960年,麦格雷戈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企业的人事方面。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

    50、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麦格雷戈有关人性假定的论述概括三点:(1)管理的理论与管理者的观念是第一位的,而管理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简单混同,不加区别;(2)强调在管理中要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在力量”;(3)管理人员采取哪种理论假定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所持理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建议命名建议命名x理论、理论、y理论理论x x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其假设为: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其假设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学基本要求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875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