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要求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基本要求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基本要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学基本要求1.定义组织行为学2.确定对组织行为学起作用的主要行为原则;3.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4.列出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的主要困难和机会;5.讨论为什么劳动力多元化会成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6.解释管理者和组织如何对待员工的道德困境问题;7.讨啡织行为学知识如何帮助管理者来激励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六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第一
2、节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转换转换输入输出环境环境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第一章 导论1生产组织2互利组织3强制组织4小型组织5营利组织6公有组织政治组织商业组织功利组织中型组织非营利组织整合组织服务组织规范组织大型组织模型维持组织公益组织巨型组织公共组织私有组织组织的类型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种类: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微观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个体行为人际与群体行为态度人格
3、能力动机压力群体动力人际沟通领导行为权力政治行为冲突谈判第一章 导论组织行为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
4、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相继在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亚洲各地也有一定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在其代表作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第一,对人的劳动的
5、每种要素规定科学的方法以此代替以往凭借经验的方法;第二,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然后进行训练和教育以发展其技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设法训练自己;第三,真心诚意地与工人合作,以确保全部工作都能按照已确立的科学原则进行;第四,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均等地分配工作和承担责任。(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这六项职能是:第一,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第二,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
6、交换;第三,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第四,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第五,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 作、核算、统计等;第六,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 控制等。(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三种纯粹形
7、态的权威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威:神授权威神授权威:是世袭得来而不是按能力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神授权威的效率较差。感召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建立。理性理性合法:合法:的权威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才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管理思想中对人的因素给予新的认识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职工是“社
8、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所谓士气,就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人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这便是组织行为学的由来。(一)(一)管理科学的发展
9、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 第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管理学思想进人现代水平,其特色是把系统科学的观点应用于管理,以适应于生产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之应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把经验性的管理提高到科学化、数量化的水平。如运筹学、数学模型在管理中的应用、决策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等等。此阶段的理论众多,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工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另一渊源是心理学,尤其是工业心理学,它包括工程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
10、学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它重视如何设计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工作程序与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的设备、工具、机器设计等),使工作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以减少工作者的厌烦和疲劳,防止发生意外的工伤事故。人事心理学: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选择及培训合适的人员、担负组织内的特定工作。心理学所研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等的测验工具,为人与事的恰当配合作出了贡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群体的研究,对了解人际关系、群体内的意见沟通、群体的凝聚力对研究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都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帮助甚大。(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
11、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著名行为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场”是借用物理学中
12、“磁场”的概念。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力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勒温的学生对于影响群体行为的诸因素(群体规
13、范、沟通、领导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社会测量学创始人是莫里诺。提出社会测量理论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调查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可见,社会测量学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二)心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4、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
14、、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马斯洛的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人的动机、动机的激发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激励理论则构成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图: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及形态第一形态:第一形态:1900-1930年代注重效率行政控制 第二形态:第二形态:1960-1970年代注重科学理性决策 第三形态:第三形态:1930-1960年代注重人际行为激励 第四形态:第四形态:1970-至
15、今注重人本权变管理 理理性性活活动动者者社社会会活活动动者者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边缘性、综合性(1)多学科交叉性。(2)多层次性。第一层是个体。第二层是群体。第三层是组织。第四层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把这四个层次结合起来,协调地加以研究。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研究,关键在于提高领导能力、执行水平、领导艺术,即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全面提高组织的效率,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
16、学科性质与特点 2两重性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3实用性其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行为原则 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一、一、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而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在组织系统运用的分支。二、组
17、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 领域侧重于组织系统。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机器关系的研究。四、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 认为是狭义的行为科学。此外,组织行为学还与政治学(如权力与冲突的 研究)、人类学(如跨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
18、意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目的一、目的1、解释: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为什么做某事寻找解答时,我们就是在寻求对事情的解 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寻求解释也许在三个目的中最不重要,因为它出现在事实发生 之后.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某一现象,就必须从解释开始,然后才能通过对事物的 理解来确定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第五节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2、预测。预测的目的是针对将来的事件,它探寻当某一行为发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控制。最有争议的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控制行为。例如,当管理者问到 如何能让戴夫工作更努力一些?时,他就在关心控制了.第四节第四节 组织行为
19、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五节第五节 组织行为学的挑战和机遇组织行为学的挑战和机遇 管理的角度管理的角度 1提高质量和生产率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表 1-1质量管理是什么1 对消费者的强烈关注.消费者不仅包括购买组织产品或服务的外人,而且包括与组
20、织内其他人交互作用或为其他人服务的内部消费者 例如航运或账目职员)2 关注提高质量.质量管理永远不会满意.“非常好”是不够的.质量总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3 改善组织所做的每一件事的质量.质量这个词不仅适用于最终的产品.还适用于组织如何处理交付,对抱怨的反馈速度.回答电话有多礼貌等等类似的问题4.精确评测.质量管理使用统计数据来评测组织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绩效变量.然后将这些绩效变量与标准或基准进行比较以便确定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清楚根本原因5.授权于员工.质量管理在改进工程中涉直到第一线工作的人们.团队作为广泛使用的授权煤介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 2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技能3管理劳动力多元
21、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4 对全球化的晌应对全球化的晌应5授权给员工授权给员工6 鼓励创新和变革鼓励创新和变革7 处理处理 暂时暂时 8 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生活矛盾生活矛盾9 员工忠诚度下降员工忠诚度下降10 改进道德行为改进道德行为第六节第六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
22、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三节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 2性恶说性恶说 3.中间路线中间路线
23、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 告子曰: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孟子曰: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肤水之性哉肤水之性哉?其势则
24、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也。”。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作用。作用。第二章 人性理论第一节 人人 性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
25、三个论点。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对此有清楚的论述。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对此有清楚的论述。孟子曰: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