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重庆市8中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答案.pdf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4582761
  • 上传时间:2022-12-21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2.7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重庆市8中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答案.pdf》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重庆市 2023 高考 适应性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 5 页)重庆市第八中学 2023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B C D B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B B B D 【解析】1【详解】青铜器主要是统治阶层使用的礼器,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材料中龙纹从“指向原始力量”转向“讲求秩序和实用”,说明西周统治者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秩序,体现了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C 项正确;龙纹的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出社会生产力

    2、水平的提高,排除A 项;龙纹的变化与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 项;西周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文帝通过“易侯邑”“令列侯之国”诏使地方诸侯的亲信子弟都远离了本诸侯国,这就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从而为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积累了经验,故 C 正确;这些举措没有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因此也没有缓和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A 项;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与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关,B 选项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排除 B 项;汉文帝时期一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详解】A 项“夹路桑

    3、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大意为“小道两边桑树成林,麻叶成荫,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人”,本诗创作者为陆游,为南宋爱国诗人,他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从文学意义上讲,“始知身是太平人”是对南宋偏安的讽刺,并未体现人身控制的减弱,故 A 项错误;B 项诗句描绘了城市早晨商贩活动,酒香沁人的情景,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故 B 项正确;C 项诗句并未体现雇佣劳动,且普遍化的说法较为绝对,故 C 项错误;D 项诗句大意为“漫步来到秋禾初熟的田边,恰见翠绒锦上织起金色彩云”,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 5 页)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庄稼丰收的景象,无法直接证明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故 D 项错误。4【详解】

    4、根据“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可得出石碑中有多种民族的文字书写,反映了元代民族交融的趋势,而石碑“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表示石碑内容是对宗教行为的记载,由此说明其可用于研究元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故正确;石碑只涉及佛教的书写内容,与地方的行政管理和商业发展的状况无关,错误。故本题选 C。5【详解】据材料“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可知,招抚流亡可以稳定税源,故选 D 项;政府招抚流亡后,只是暂时免税粮及杂泛差役,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 A 不选;招抚流民从事农业生产,体现对农业的重视,

    5、但未体现“抑商”,强化重农抑商并非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 B项;明代的基层治理主要靠乡约制度,招抚流民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基层,但这也非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 C 项。6【详解】材料强调,洋务运动开展时传统金融机构票号推动云南企业铜矿承办招股业务,清末时期帮助川汉铁路公司集掖与储存股款,推动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故 B 项正确;票号、钱庄等属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材料并未强调票号从传统金融机构向近代金融机构转型,故不选 A;材料并未说明云南铜矿与川汉铁路公司是洋务企业,故不选 C;材料并未强调借贷关系,故不选 D。7【详解】材料强调,钱玄同在 1906 年与 1919 年对待传

    6、统文化的态度迥然,从全盘肯定到全盘否定,其态度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近代中国人在思想文化层面学习西方,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求救亡图存,故 A 项正确;中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是在 1912“中华民国”的成立,故不选 B;材料强调的是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非传统文化本身的兴衰,也非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故不选 C、D 两项。8【详解】材料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国际上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国内经济十分困难,1950 年政务院对海关税与税率的调整,其目的在于保护本国的生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新生政权,应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故

    7、C 项正确;此时并未进行一五计划,何谈推进,A 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在说改造海关,并未强调限制进口,故不选 B;此时的国民经济亟需恢复,快速发展夸大了程度,故不选 D。9【详解】英国谋求与新中国建交以维护其在华利益,从谈判结果来看未能实现建交预期,故不选 A 项;新中国坚持建交必经谈判,是“另起炉灶”方针的体现,彰显了独立自主与平等互利的外交理念,C 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在冷战格局背景下,英国对华政策在很 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 5 页)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D 项夸大了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影响,故不选;在这场漫长曲折的建交谈判中,正是由于中英双方都采取了务实应对的态度,最终建立起了在当时

    8、既符合双方利益又能被双方都接受的代办级外交关系,故 B 项正确。10【详解】从表格可知,19502008 年我国节假日总天数在逐渐增加,一方面体现了人民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日益满足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故 D 项正确;节假日增多并不能说明人民素质的提高,故不选 A;宏观调控强调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B;全球化强调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C。11【详解】据材料“大流士一世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可以体现波斯帝国的多元文化格局,故选 A 项;材料强调波斯帝国境内文化的多元与交流,没有体现文明发展,排除

    9、 B 项;波斯帝国正处于古典文明繁荣时期,不能体现终结,排除 C 项;材料反映多种方言的交流,没有特别强调文字统一,排除 D 项。12【详解】修昔底德把自然原因与人为政策结合起来思考雅典瘟疫,挑战了神或上帝惩罚人类的谬说,具有理性精神,故 B 项正确;材料述及修昔底德对雅典瘟疫暴发的认识,“源于埃塞俄比亚”“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这与“个性自由”“直接民主”无关,故排除 A、C 两项;材料并非强调修昔底德学识渊博,故排除 D 项。13【详解】据材料“大批华人移居南洋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东亚文化圈逐渐形成,故选 B 项;日本与中国并非宗藩

    10、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东亚、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特别强调官方交往的因素,排除 D 项。14【详解】百年战争之前,英国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百年战争暴发后,为了战胜法国和教皇世界,英国民族语言的形成被迫切地提上日程,英国政府和部分宗教人士积极推动英语的广泛使用。英语逐渐成为民族语言,成为联结民族情感、凝结民族力量、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标识,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故排除 A 项;英语逐渐成为民族语言并不能说明英国语言统一,且其语言的变化与政体无关,故排除 C 项;英国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的

    11、形成发生于 16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项。15【详解】据材料“但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表明”,可知随着新史料的补充,人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认知发生变化,进一步丰富完善,故选 D 项;A 项过于绝对,是一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史学家可以凭借地上和地下的材料不断还原和接近历史真相,故排除 A项;材料中的观点是基于史料更新而进一步丰富,并非史学观念或者史学方法的更新,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 5 页)排除 B、C 两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16(26 分)(1)(8 分)原因:封建皇权传统;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展;商业贸易活跃。(每点2 分)(2)(14 分)背景

    12、: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枢纽和军事指挥中心;国民党投降和反共倾向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每点 2 分,6 分)意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共团结抗战的局面;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的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每点 2 分,任答四点 8 分)(3)(4 分)作用:为保存、展示、研究历史提供重要的场所;成为开展国民教育的基地,有利于传承革命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17(12 分)示例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随着革命形

    13、势和现实需要的变化而变化。(2 分)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不同的关于“新中国”的主张表述。随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新的自由的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使中国革命从低潮逐渐走向高潮。随着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又改为“中华民主共和国”,还提出“独立、自由、幸福”的目标。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

    14、。而国民党为维护一党专制统治,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己的政治追求,提出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指引了革命前进方向,动员了革命力量。(8 分)综上,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话语建构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的能力。(2 分)18(17 分)(1)(6 分)原因:理学的形成及发展;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每点 2 分)(2)(6 分)原因: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制度保障或政策法规的引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3)(5 分)意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利 历史参考答案第5页(共 5 页)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每点 2 分,三点 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重庆市8中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答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8276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