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业 形势 政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第一讲 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二节 相关的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第三节 就业程序与就业管理2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三、我校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情况四、本专业就业情况(略)3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大学毕业生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与英才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4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随着高等教育的
2、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趋向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5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3、就业去向多元化趋势 国家公务员 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自主创业6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有利方面 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 我国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体系不断健全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社会需求持续增长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学校整体重视就业
3、,投入加大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趋于理性7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2、不利方面: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增加 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学科专业上:工科类需求量大,农林、文史、地矿和理科 的部分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足 学历层次上:对重点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大 地区之间上:京、沪,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需求相对较大。用人政策和制度的限制或阻碍(某些单位论资排辈、学历要求等)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毕业生自身因素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8表一:2003至2006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年份全国安徽省学校2003212万人6.8万人3362人2004280万人9万
4、人4528人2005338万人11.9万人5618人2006350万人15万人6094人表二:XX学院近几年专业毕业生人数 2003年2004年2005年9三、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1、本专业的就业适用范围,就业现状,就业前景,竞争优势,发展趋势等。2、今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就业去向、社会需求和典型毕业生就业案例。10第二节 相关的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二、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11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毕业生就业中关于户口、档案、组织关系的具体政策规定 3、我校对于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优惠政策12二、就业
5、相关的法律法规 1、合同法、劳动法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13二、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关规定 公务员报考条件 公务员招考程序143 3、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有关规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有关规定:(1)就业协议书的使用和管理就业协议书的使用和管理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并编有编号,学校在发放时,每人均有一个编号,按号发放。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了解后,毕业生有意向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也有意向接收,双方就需要签定一式四份的就业协议书,学
6、校以此为据办理报到证。因此,就业协议书的管理非常严格,每人只有一份,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一旦签定协议,任何一方不允许毁约,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协议书也要妥善保管,无特殊情况,遗失不补。152协议书签定程序协议书签定程序 毕业生签约一定要慎重,当你和用人单位谈妥后,便可以和用人单位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注意协议书用人单位意见栏有上级主管部门项,凡接收单位无用人权的均须填写此项。如到地市烟草、金融系统须省烟草、省行签署意见;到民营企业,须挂靠省或市人才中心)。然后拿到院(系)党总支找就业工作负责人签字,最后拿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盖章、备案。163 3就业方案编制就业方案编制
7、 按省教育厅要求,自2003年始不再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而是于派遣时一次报就业计划、派遣,每年的时间在7月初,为了派遣工作顺利进行,所以毕业生上交协议书的最迟期限为6月底,平时签好协议书随时送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7 4、劳动合同与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关系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由学校鉴证的协议,它是编制就业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派遣方案。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签订在后,对于在就业协议中双方约定的工资待遇、住房等事项,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予以认可。就业协议
8、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一经签订,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18第三节 就业程序与就业管理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二、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1、了解就业政策2、确定就业目标、制定就业方案3、收集就业信息4、求职应聘5、签约6、派遣和报到20二、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 预报毕业生生源情况(9月)l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毕业生信息按专业进行整理、打印、并发至各系核对就业工作启动(10月)l召开毕业生辅导员会议 l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 准备择业材料(10月)l就业指导中心发放就业
9、推荐表,协议书等 l毕业生准备求职自荐信,成绩单等21供需洽谈 双选活动(11月)l接待用人单位、组织招聘活动 l各院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l编印就业指导小册子收集和发布需求信息(11月)l向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生源及邀请函 l准备毕业生双选大会材料l通过就业信息网站等形式发布供需信息22 学校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12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12月3月)l收集发布需求信息,接待用人单位,组织小型招聘活动l参加各地市双选活动,毕业生落实就业方案 l各院系检查双选签约进度l上报春季毕业生就业方案 l元月初春招生派遣23编制就业方案(4月)l各系根据录用函、协议书向就业指导中心报毕业生就业方
10、案l编制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就业方案(5月)毕业生申请挂靠办理手续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本科毕业生就业方案编制就业计划(6月)l省教育厅审批计划l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24组织就业派遣(7月)l统一领取报到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户口迁移证,并分发每位毕业生l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l受理毕业生调整改派(8月)就业工作总结(9月)l编制毕业生去向名册 l撰写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l组织就业工作研讨 l处理遗留问题25三、学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中心三、学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中心1、地点:南一食堂三楼,电话:3861296、3861355 邮箱:2、部分工作内容:(1)发布就业信息 校就业信息网();宣传海报栏 院系通知
11、。(2)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就业指导讲座。(3)建立与用人单位、各地人才中心的联系,拓宽就业渠道。(4)负责毕业生派遣事宜26第二讲 职业理想与职业选择 第一节 职业理想与职业期望 第二节 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选择职业的自我决策27第一节 职业理想与职业期望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期望二、大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特点三、职业理想的功能28一、职业理想 1、职业理想: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2、职业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萌发阶段(3-10岁,天真烂漫的幻想)初步形成阶段(11-17岁,对职业进行价值评价与探索)具体化阶段(18岁以后,直接或间接的择业行为)调整阶段(
12、就业前后,调整职业,主客观结合)稳定阶段29二、大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特点 1、由不稳定到稳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在一定时期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随着自身认识水平和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其职业理想会逐渐趋于稳定。2、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理想形成之初,个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对于职业倾向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们确定职业理想的出发点逐渐由个人转向社会,开始更多地考虑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3、主观动机与客观现实的统一大学生在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最初对客观条件主要是作主 观的估计,其职业理想仍然属于单纯的个人主观动机。到了 一定阶段往往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限
13、制,促使他们逐渐考 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制止 达到个人主观动机与客观现实的统一。30三、职业理想的功能 1、对人们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人们在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都要确立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并使目标具体化。一个人的心目中认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必然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去努力,为获得自己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准备。2、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要条件个人理想指社会中具体的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特殊而美好的想法。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做出成绩并实现自己的抱负,几乎都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个人的成就,多数都是在职业理想推动下取得的职业性业绩。31四、职业期望四、职业期
14、望 1、职业期望、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由于个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家庭影响的不尽相同,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期望。2、职业期望分类:自然性职业期望和社会性职业期望物质性职业期望和精神性职业期望合理性职业期望与不合理性职业期望32四、职业期望四、职业期望 3、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指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择业期望值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克服错误的思想倾向,如图慕虚荣的思想、贪图享受思想 方法上防止偏离自己的择业目标及期望值过高 33第二节
15、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一、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人职匹配)二、佛隆的择业动机模式 确定择业动机;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三、工作调整理论 人的两种需要(生物需要和心理需要)是通过职业行为得以满足,并由此而强化;工作模式也有类似的“需要”,即选拔称职的员工以达到绩效标准;工作模式须同个体特点匹配,从而实现双赢。34第三节 选择职业的自我决策一、影响择业决策的因素二、择业决策的原则三、择业决策的程序35一、影响择业决策的因素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教育因素 地域因素 其他因素36二、择业决策的原则 社会需求原则 政策约束原则 学以致用原则 扬长避短原则 事业发展优先原则 成功就业原则 37三、择业
16、决策的程序 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 拟定方案 选择方案 实施决策 38第三讲 就业途径与自荐材料的准备第一节 求职前应该掌握的几个问题第二节 求职的主要途径第三节 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第四节 自荐材料的准备39第一节 求职前应该掌握的几个问题一、企业招聘流程:1、招聘信息发布2、校园宣介会,宣传本单位基本情况,对招聘岗位的要求进行说明等3、组织报名,收取求职材料4、筛选求职材料,确定笔试名单5、笔试,考察毕业生是否具有招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6、面试,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形象、气质、口头表达、应变能力等7、外调考察,通过向老师、同学询问情况,了解应聘者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道德品行以及遵纪守
17、法等情况8、见习,在实践中确认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9、录用由此可见,毕业生在求职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迎接失败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要敢于屡败屡战。40二、目前我校大学生毕业的基本去向企业雇员:企业雇员: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含上市公司)公务员:公务员:中直机关及其中央垂直管理的地方机关,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机关及 其部门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具有公共管理职能、有专业技术要求考研:考研:延缓就业时间,增强职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机会41第二节 求职的主要途径一、主要途径:1、本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参加招聘会(主要是学校和人才市场)3、网络、报刊、杂志、
18、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 4、个人的社会关系渠道 5、个人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等 6、直接联系用人单位,自我推荐7、参加公务员选拔 42二、就业途径特点分析:1、大学生求职途径招聘会排第一,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网上求职的占31.84%,选择校园招聘会的占30.94%,选择专场招聘会的占22.57%。2、网络是大学生求职利用最多、最有效的工具。3、公务员是个香饽饽,但僧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43第三节 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择业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与择业有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在择业过程中,无论是职业目标的确定、求职计划的设计还是决策方案的选择,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是基础。44
19、一、就业信息的内容 1、供求信息 (1)用人单位的信息。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选大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要避免这些现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2)职业情况。了解产业分类与结构,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趋势;了解职业的分类与结构,以及该职业发展的趋势,使自己总揽全局,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3)当年毕业生总的供求形势。如全国当年毕业生的总人数,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情况,哪些专业紧俏
20、,哪些专业供大于求等等。(4)本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适用范围、对口单位的情况。(5)同自己专业直接对口或相关的行业、部门和单位的现状和 发展趋势。45 2、就业政策和相关规定 (1)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不仅仅可以了解当年的就业政策,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对策。(2)了解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取得合法权益,而且可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3)地方的用人政策。如外地生源进沪、进京户口的申请政策和程序、参加选调生和西部志愿者的相关政策等。(4)学校的有关规定。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顺利进
21、行,学校一般会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制定若干补充规定,这也是毕业生应该了解和遵守的,如毕业生协议书使用和签订规定,毕业生派遣程序,毕业生该派程序等。46二、就业信息的收集 1、收集信息的原则:真实性(单位存在、有无招聘的需求)、准确性(人数、岗位、条件)实用性(实在、有效)、针对性(适合自己)时效性(起止时间)2、方法:直接收集(电话、实习)、间接(学校、人才市场)互联网、媒体(行业报纸、电视等)、年报、上游供应商、下游渠道、熟人(亲戚、师兄师姐、老师及各种会议上结交的业务经理),一般来说,8个小时即可得到你需要的资料。关键是你要开口寻求帮助,用心准备。有人帮你是你的努力,无人帮你原因是在你。了解
22、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状况、发展趋势,对该企业的发展过程、产品结构、竞争优势与对手、行业地位与领导人等有一定的理解,与企业有基本的谈话共同点,并已经有行动,如:相关实习、数据整理、调查报告学习,这就叫以企业为导向。47三、就业信息的处理 去粗存菁,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步骤如下:1、鉴别信息,辨别真伪 2、筛选信息,掌握重点 3、灵活运用,敢于尝试 4、及时行动,莫失良机 48 建议:1、平时主动收集信息,养成阅读、浏览信息的好习惯。2、朋友多了路好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健康的个人形象。3、尽可能利
23、用假期、周末到单位实习,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流程。4、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49 第四节 自荐材料的准备 一、准备自荐材料的作用通行证 1、宣传介绍作用 2、接洽联系作用 3、指导作用 二、自荐材料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目的性、针对性、实用性 现实性、真实性、创造性 50三、准备资料包括:1、个人简历表。这种表格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主要经历,所学主要课程,个人特长,担任社会工作和取得的各种荣誉、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一般由系里填写推荐意见,因为是组织对你的全面评价,招聘单位一般是比较重视的。3
24、、学习成绩单。这时反映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绩的证明,应由学校教务部门填写、盖章。4、各种证书。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外语、计算机、会计等级证书,荣获的各种荣誉称号证书,获奖学习以及各类竞赛的证书等5、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学习的鉴定材料 6、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的可选有代表性的)。7、推荐、引荐信。如果是通过老师或亲友介绍你去某个单位,最好带上一封推荐、引荐信 51 写简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照片2.版式要整洁美观3.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写上通过国家四、六级即可。如果是想应聘外资企业最好用英语写简历。4.工作经验:要写上打工、兼职、实习、社会调查等方面内容。5.注重特
25、长:把自己在哪一方面的独特才能写出,并且要有材料来证明。6.成绩与奖励:用实事说话。如:写“遵守纪律”,不如写四年未扣操行分。写“成绩优异”,不如写班上排名。“写作能力强”,不如写发表几篇文章。“善书法”,不如写参加比赛的名次。“组织能力强”,不如写曾担任过什么干部职务,组织过什么大的活动等,更令人信服。7.各种证书:要真实。8.要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如:在你学过的专业课方面,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9.善于写出那些能表现自己人格、品质魅力的经历。52 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准备 统计结果显示,以下3个方面对就业准备有较大的影响:1.1.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