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的发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学前期的发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发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学前期的发展教育科学系教育学专业发展心理学专业课主讲:朱晓伟Outlinew学前期的认知发展w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6.1 学前期的认知发展w皮亚杰的观点w信息加工论的观点w维果斯基的观点w语言与学习的发展6.1.1 皮亚杰的观点w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学前期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他们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用心理符号(词汇和表象)来表征他们遇到的事物和事件。分为两个亚阶段:w前概念阶段 出现符号功能;象征性游戏的涌现;对概念掌握较差w直觉思维阶段以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思维基础,依靠直觉而不是逻辑推理儿童缺乏去中心化和可逆性两种认知操作,所以无法克服直觉推理,也难以掌握守恒。6.1.
2、1 皮亚杰的观点w自我中心倾向:不能采择他人观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如:幼儿买一辆玩具车给妈妈做生日礼物;用糖果来安慰悲伤的成人证明:皮亚杰的“三山实验”w泛灵论倾向赋予非生命物体以生命特质6.1.1 皮亚杰的观点w皮亚杰理论遇到的挑战没有把儿童的能力和表现分开,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例如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但没有皮亚杰说的严重;三山实验太难,将实验场景换成儿童熟悉的情景,自我中心倾向大大降低;学前儿童也有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逐步发展完善的。6.1.2 信息加工的观点w与皮亚杰理论的差异皮亚
3、杰从整体和宏观的层面关注儿童在每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信息加工论关注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儿童加工能力的提高和对加工过程的控制,并以此来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皮亚杰理论更抽象,其概念难以被精确控制和测量;信息加工论的关注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过程能够更准确的被实验检验;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还是连续性的;6.1.2 信息加工的观点w学前儿童的记忆自传体记忆是对自己生活中特定事件的记忆,直到3岁以后才比较准确。学前儿童的记忆并非都准确,有时只能记住一些日常事件的核心特征。学龄前儿童关于熟悉事件的记忆常常以脚本的形式进行组织;脚本是事件及其发生顺序在记忆中的概括性表征;随年龄增长,脚本有逐渐详细的趋势。学前
4、儿童难以进行准确记忆还可能是描述一些信息较困难,如复杂的因果关系常常被他们过分简单化。6.1.3 维果斯基的观点w皮亚杰把发展中的儿童看作是科学家,通过自己的探索发展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而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结果,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导师一起解决问题。w文化和社会因素决定着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同时社会对性别的期望也会发挥作用;6.1.3 维果斯基的观点w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无法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他人指导和鼓励下能够完成的任务区域在成人的指导下,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会更大。脚手架是对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
5、成长。脚手架首先是指帮助儿童以适当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务;父母或教师应该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水平的一些完成任务的线索,以及提供促进任务完成的示范行为。6.1.3 维果斯基的观点w文化工具的作用文化工具可以是现实的、实在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思维工具、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等。成人对儿童的指导通常是以文化工具呈现的,所以儿童的发展会受到文化工具的影响。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学前期语言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口语,词汇和句学前期语言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口语,词汇和句法的发展。法的发展。学前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w学前期儿童词汇的发展学前期
6、儿童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发展词汇量的发展w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w词汇增长速度:每天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个词 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学前期儿童词汇的发展词汇内容的丰富 主要表现为词汇范畴增长、概念确切化、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内涵和外延不断调整。对词义的理解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名词最多 学前期儿童词汇量增长趋势从总体看,儿童学前期平均每天可获得23个词 3岁4岁5岁6岁词汇量词汇量1000左右90011001600左右150017002200左右200025003000左右25003500年增长率年增长率 75%35%25%(5090%)(2550%)
7、(1238%)项目年龄学前期儿童掌握各类词汇情况词类34岁45岁56岁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名词93554.1144656.0204957.5动词43125.057922.472520.4形容词20411.830811.938210.7数词533.11144.42256.3量词281.7461.8702.0副词241.3281.1401.1代词181.0220.9250.7转引自林崇德转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年版。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复合句从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修饰句句子长度的变化(单位:
8、词);通常以句子的长度作为衡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指标(量的指标)。年龄年龄2岁岁3岁岁4岁岁5岁岁6岁岁句子长度句子长度(词数)(词数)2.94.65.87.98.426岁儿童简单陈述句句子长度的发展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学前期口语的发展学前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学前期言语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极其宝贵的时机。相对于贫穷及父母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的儿童,富裕及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的儿童语言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能是因为后者的父母更愿意并且有更多时间同他们交流,且交流中使用语言更加丰富准确的缘故。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自言自语与社会性言
9、语学前儿童早期经常会在游戏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言自语,这种言语指向自己而不是他人,不需要根据听者的理解状况进行调整;随着年龄增长才发展出社会性言语,这是一种指向他人并力图使听者理解说话者意思的言语。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自言自语与社会性言语皮亚杰认为语言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作用甚微,学前儿童从自言自语到社会性言语的发展是儿童自我中心减少的结果,体现了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是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用来计划和调节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工具,随着儿童的成长,自我言语会逐步简化,这是因为儿童能通过隐蔽的内部言语指导思维,所以,语言在思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1.4
10、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电视:从媒体中学习专家建议,幼儿在2岁以前都不要看电视,2岁以后每天收看高质量儿童节目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2小时。电视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包括:媒体暴力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形成生活中人们都是敌意的和攻击性的信念,并且对现实生活的攻击行为去敏感化;使儿童形成各种不良社会刻板印象;电视广告容易误导儿童;6.1.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w电视:从媒体中学习电视对儿童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儿童不能完全理解故事情节,只注意表面信息,并且难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动机;不能将电视中想象的内容和现实世界相区别;不能批判地理解和评价所接触的信息;随年龄增长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增强,儿童理解电视内容的能力在增强,此
11、时可能通过电视媒介的力量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如芝麻街和大风车等节目。6.2 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w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w道德发展与攻击行为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任务学前期早期儿童结束自主对羞愧怀疑阶段后,进入埃里克森所说的主动对内疚的阶段。主动对内疚阶段是3-6岁儿童试图独立行动,但有时他们寻求的目标和采取的行动与成人相冲突,常导致负性结果,从而产生内疚感。通过鼓励儿童的独立行动,并给予指导,父母就能促进儿童发展起主动性,避免内疚感。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期的自我概念学前期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的身份,以及
12、自己作为个体是什么样子的信念体系。学前儿童通常会高估自己在所有领域的技能与知识;部分由于他们不能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部分取决于他们成长所处的文化。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性别同一性的发展性别同一性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知觉;婴儿期由于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方式的差异,就使得男孩和女孩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学前期后,这种差异进一步变大。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首先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男孩爱打闹游戏,女孩更爱参加有组织的游戏和角色扮演。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性别同一性的发展学前期儿童开始更多地和同性伙伴玩耍,在儿童中期有增加趋势。学前儿童发
13、展起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他们对男孩女孩应该怎样打扮,玩什么样的玩具以及怎样行动有着严格的想法。随着年龄增长,学龄期儿童(8-9岁)对性别的认识会逐步灵活,到10、11岁时,儿童还发展起对不同性别的人格特征刻板印象。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生物学观点w从激素分泌、大脑结构差异和进化的角度去解释男女性别差异的发展。精神分析观点w弗洛伊德认为性器期男孩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会产生厄拉克特拉情结,男孩和女孩在克服这两种情结的过程中开始认同同性父母,接受同性父母的性别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其性别角色。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4、w社会学习理论把儿童看成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性别相关的行为和预期;儿童对他人因性别适宜的行为而获得奖励的观察引导儿童将自己的行为与这些行为相一致。w除生活中的榜样外,书籍和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中的男性或女性通常具有传统的与性别相一致的特征。w父母的直接训练也会发挥重要作用。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认知理论w认为儿童在确立性别同一性的过程中发展出性别图式,即认知结构中一组有关男人和女人的信念和期望,支配着信息加工过程。w性别图式发展起来后,儿童就产生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柯尔伯格认为,僵化的性别图式受到儿童对性别差异错误信念的影响,年幼的学前儿
15、童不是基于生理因素,而是基于外表和行为来判断性别差异。直到4、5岁时,儿童才发展起性别恒常性。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双性化:打破传统性别图式的藩篱双性化是一种性别角色倾向,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许多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研究表明,双性化个体是存在的,而且如果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良品质,这样的个体在行为上必然会更加灵活,心理更健康;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化中双性化个体都具有优势。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应用:培养双性化的小孩告诉孩子生殖器官的构造,让他们知道除生殖外,生理性别并不重要;让孩子更晚接触到性别刻板印象:鼓励他们与异性和同性伙伴玩耍,父母更平等地分配家务,带领孩子
16、从事一些与刻板印象相对的活动;对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认知干预;注意:对年长儿童的培养不如年幼儿童有效,而且这种培养的效果能否持久需要进一步检验。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错误信念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w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w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w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是用来测量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
17、经典方法,这种任务主要用来测量儿童能否认识到他人会对事物形成错误的信念并在这种错误信念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错误信念任务包括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等;意外地点任务w实验者用玩具木偶向儿童演示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和妹妹安娜一起在房间里的情景。马克西把一块巧克力放在一个绿色盒子里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妹妹安娜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红色盒子中藏起来。过一会儿马克西返回,实验者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马克西回来后,他会认为巧克力在何处;马克西回来会到哪里寻找巧克力;意外内容任务w实验者向儿童出示一个贴有糖果图片的糖果盒,问儿童:“你认为盒子里面装有什么?”当儿童回答以后,实验者打开
18、糖果盒,让儿童看里面里面装的是一支笔而不是糖果,同时问儿童:“这是什么?”接着,又问:“假如这时某某(儿童熟悉的一个小朋友)来了,他没有看过盒子里面,他会认为盒中装有什么?”最后问:“你第一眼看到这个盒子时,你说这里面装的是什么?”错误信念任务的结果w绝大多数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w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
19、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2岁:愿望心理学。了解愿望、知觉、情绪、行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3岁:愿望信念心理学。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45岁:信念愿望心理学。具有了心理表征理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w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的(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的)w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w相对于某一客体的实质,外表可能是错误的(外表真实的区分)w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观点采
20、择)6.2.1 学前儿童的心理生活w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经验促进了心理理论的发展(Bartsch 等,1996),生活在不同环境下 的儿童 由于其社会经验不同,心理理论发展也有差异。w例:Jenkins 和Astington(1996)和Perner(1994)的研究表明兄弟姐妹多的学前儿童比兄弟姐妹少的学前儿童在错误信念上的成绩好。Happ(1995)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自闭症儿童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能力都明显与语言有关。6.2.2 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w学前儿童的游戏游戏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和身体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早期的游戏多是功能性游戏功能性游戏3岁儿
21、童的典型游戏,涉及简单、重复性的活动;4岁时,儿童开始进行建构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这是儿童操控物体用以生成或建造某物的更为复杂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使儿童检验他们的身体和认知技能,并练习精细肌肉动作;6.2.2 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w学前儿童的游戏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程度,将学前儿童的游戏分为以下几类:w平行游戏平行游戏 儿童在同一时间,用相似的方式玩相似的玩具,但没有彼此间的互动。igeyouxituantisw旁观者游戏旁观者游戏 儿童仅仅注视他人玩耍,自己并不参与。他们可能静静观察或给予鼓励或建议等评论。常出现在儿童想要加入一个游戏团体时。w联合游戏联合游戏 两个或更多儿童通过共享或转借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