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遥感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土地利用遥感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遥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土地覆盖/土地利用遥感标题添加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前言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标题添加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各国科学家越来越感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因此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在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计划,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
2、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土地覆盖:“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USSGCR):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它特质。也就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成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土地覆盖作为一种综合体,它包括的因
3、素可以很多。包括的因素如:土地类型、植被类型;植被冠层的密度、植被生长季节的动态特征;生长季节的累积生物量;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特征量,如地表反照率、地表粗糙度、植物叶面积指数、叶面及冠层的阻抗系数、有效光合作用辐射等;与土地覆盖类型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如:植被所处的生态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状况等。从土地覆盖的角度看,陆地表面自然状态可以粗分为:以植被为主的绿色覆盖;以内陆水面为主的兰色覆盖;以建筑、半荒漠为主的灰色覆盖;以积雪、冰川为主的白色覆盖;以荒漠、裸岩为主的浅色覆盖。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可
4、划分为两类:改造与变异,前者指由一种土地覆盖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土地覆盖类型,如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后者指土地覆盖类型内部的变化,如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居住用地的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区别为什么要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常规的土地利用调查是通过实地测绘的方法来进行,工作量大,调查周期长。但随着近年来高时间、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传感器的出现,遥感技术已经能完全胜任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调查。遥感技术的引用,大大节省了调查成本和时间。例如,英国曾进行过一次英伦三岛24万km2的土地利用常规调查,当时动员了6000名中小学老师,花去6年时间才完成,等到土地利用图绘制
5、完成后,土地利用状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1976年英国应用卫星图像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只有4个人9个月就完成了全国的土地利用调查,而且统计非常详细,大大缩短了调查的周期。又如,上海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调查,90年代曾用常规方法花了2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但完成后的图件已不能反映2年后的情况;1995年初利用航空遥感方法,只花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调查,并且比常规方法更加详细。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体系11美国USGS分类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USGS 的Anderson等人制定了全球第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用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分类体系。这套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至今仍在使用
6、。近来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制图遵循了此体系的原理,虽然它们的制图单位更细或更专业化,且使用新近的遥感系统作为数据源,但它们仍沿用最先由USGS制定的基本结构。根据USGS分类体系,理想的情况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信息应在不同地图上表现,而不能混在一起。然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当这种制图的主要数据来源于遥感数据时,将这两个体系混在一起更有效。虽然土地覆盖信息能直接从有关的遥感影像中解译得到,但在土地(土地利用)上的人类活动信息常不能直接从土地覆盖上推出。例如,从遥感影像上获取不到覆盖面广的娱乐活动的信息。狩猎这种普通且流行的娱乐活动所用的土地,在地面调查或图像解译中,常被归为林地、牧场、湿地或
7、农地。因此,必须有另外的信息源来补充土地覆盖数据。鉴于有些信息是不能从遥感图像上获得的,因此USGS分类体系根据能合理地从遥感数据上解译的类型制定。利用遥感数据的的解译精度至少不低于85%;各种类型的解译精度应该大约相等;不同解译员的解译和不同的时间数据来源的结果应能重复;分类体系应可适用于广大领域;应该可从土地覆盖类型推断出土地利用的种类;分类体系应该适用于一年中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数据;能从各类中细分出能从大比例尺影像和地面调查得到的亚类;各类应是可合并的;能与将来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相比较;可能情况下,应考虑土地的多种利用形式。USGS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标准该分类系统采用典型的阶
8、层式结构,由四个层次的分类系统构成。I 级分类主要基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宏观类型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背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或数据处理过程获取;II 级分类通常通过航片解译得到;III 级、IV 级分类依据各级需求在II 级分类基础上灵活扩展。USGS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体系结构I I级IIII级1城市或建成区(Urban o r Built-up Land)11住宅12商业和服务设施13工业14交通、通信和公用事业15工业和商业综合体16混合城市或郊区用地17其他城市用地2农业用地(Agricultural Land)21作物地和牧草地22果园、树林、葡萄园、苗圃以及艺术性园艺区23有范
9、围的饲料作业区24其他农业用地3牧场地(Rangeland)31草本植物牧场32灌木及灌木林牧场33混合牧场4林地(Forest Land)41落叶林地42常绿树林地43混合林地5水体(Water)51溪水和运河52湖泊53水库54湾和河口6湿地(Wetland)61有森林覆盖湿地62无森林覆盖湿地7贫瘠地(Barren L and)71干盐块地72海难73除海难以外的砂地地区74光秃岩石地75露天矿、采石场和砾石坑76过渡地带77混合贫瘠地8冻土地带(Tundra)81灌木和灌木冻土地带82草本植物冻土地带83赤裸冻土地带84湿冻土地带85混合冻土地带9常年降雪或冰川(Perennial S
10、now o r Ice)91常年雪地92冰川12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体系中国科学院分类系统中国科学院1991 年开始的“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首次采用了基于遥感和GIS 相结合的技术、组合分类和构建多层地理单元技术,建成了具有土地资源分类和生态背景信息的第一个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图像的解译,用目视解译解决面上的调查问题,而用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解决专题研究和典型区调查问题。本着“着重存储有使用价值的类型实体信息,尽量减少或压缩一般科学分类等级层次”的原则,以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为基础,根据遥感影像在亮度、纹理和色调等方面的特点
11、,对其分类内容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采用两层结构,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为1-耕地、2-林地、3-草地、4-水域、5-城乡工矿居民用地、6-未利用地等6 个I 级类,25 个II 级类。并根据有林地的显著亮度和纹理特征,将II 级地类中的有林地进一步细分为针叶林地、阔叶林地、针阔混交林3 个III 级类。该分类系统的特点:该分类系统的特点在于它从土地覆盖遥感监测实用操作性出发,紧密结合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便于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成果与地面常规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联系及数据追加处理。如该系统I 级分类的6 种类别基本同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I 级分类
12、的8 个类别相对应;同时考虑到遥感解译技术的操作可能性,将土地利用中的园地归属为林地,将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归并为一类,即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该系统的II级分类主要针对遥感影像解译判读类别可能性、土地利用宏观类型覆盖程度并综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II 级分类而获得。该分类系统基本满足利用TM 影像判读土地覆盖特征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要看到,该分类系统在II级土地覆盖分类类别中仍需进一步协调与县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II 级类别的关系,使其避免类别交叉、混淆,尽可能调整到层次分明,便于从土地覆盖分类下进一步分离土地利用类别。该分类系统的局限性:u 是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过分地依赖特定
13、遥感数据源,造成采用单一遥感数据源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通用性不强;u 是针对某种需要而拟定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很难将其转换成适应不同目的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国土资源部分类系统国土资源部于2001 年启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及效应”专项科技计划,“构建国家级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数据库及服务体系”是该专项科技计划的2 个重点项目之一,而“国家级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系统构建”正是该项目的主要专题。该分类系统的适用范围,旨在为国土资源部“构建国家级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数据库及服务体系”提供分类依据,同时为宏观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提供分类参考。该分类系统主要采用两层结构,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为1
14、-耕地、2-林地、3-草地、4-水域、5-建设用地、6-未利用地、7-湿地等7 个I 级类,26 个II 级类。并根据有林地的显著亮度纹理特征,将II 级地类中的有林地进一步细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生林3 个III 级类。I 级类别按土地覆被的自然属性分类,II 级类别在土地覆被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如草地,在名称上考虑自然覆被叫“草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往往叫“牧草地”;按社会经济分类是人工草场、天然草场,按自然分类是高覆被度草地、中覆被度草地、低覆被度草地。湿地在我国以往的土地分类系统中均没有提及,但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用地类型,在保持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降
15、雨量、地下水水位及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湿地覆盖面积的变化,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系统将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I 级类别,指常年被水浸泡或覆盖水的长有自然生草本或木本植物的区域(Anderson 1976年的定义),可分为沼泽、苇地、滩涂3 个II 级类。湿地与水域的区别为植被和水面的比率,如果树木、灌木、自然生草本植物、苔藓等植被所覆盖的水面比率小于25%,则该用地类型为水域,否则为湿地。而湿地与水田等含水农用地的区别为;第一,土壤的类型上,生长湿地植物的土壤必须长期含水或被水覆盖,而水田的含水期长短依作物的生长期而定,具有明显
16、的季相特征;第二,覆盖的植被类型上,水稻等农作物是人工种植的,而湿地的植被覆盖是自然生长的。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制图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制图一般包括确定分类体系和实现分类两部分的内容。分类体系的设计主要来自用户需求。有了分类体系我们往往会发现仅用某一种数据或某一类制图方法很难实现对土地利用完整准确地制图。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并使用不同的制图方法。如果仅有一种数据资料可供使用或只可使用一种分类方法,应该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方法。对于实现分类的过程,我们列出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进行遥感制图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包括辐射纠正、几何纠正、特征提取和选择、数据压缩和消除噪音
17、。第二步,训练样区的选择。对于非监督分类来说,也需要选择样区以辅助对簇分析结果的归类。对于监督分类来说,训练样区用于提取各类的特征参数以对各类进行模拟。第三步,对像元进行分类。利用分类算法根据像元特征值将任一象元划归最合适的的类。像元特征可以是光谱反射、相邻像元的纹理特征及所在位置的几何特征,如高度、坡度、坡向等。第四步,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这包括各类滤波、簇分析结果重新归类、对分类结果依据地图投影的要求完成几何转换、对分类图进行整饰等。第五步,评价分类准确度。将分类结果与已知准确的类型进行比较得到分类图的客观分对率。一般通过随机采样、地面实况调查,然后与相应位置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到误差
18、矩阵(称混淆矩阵或列联表)。如果分类结果不够准确,需要检查前述几个步步骤有无改善的可能。由于遥感信息存在固有的“同物异谱,异物同谱”,严重制约了基于光谱特征的统计分类精度的提高。而遥感专题分类的精度决定了遥感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加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传统方法的改进分层分区图像空间信息分类多源辅助数据综合分类Fabio Maselli等认为传统遥感分类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部分原因是算法内在的缺陷。基于多维正态分布假设的最大似然法,统计上稳定而强健,但是缺乏灵活性,在复杂或非均质的情况下,这一假设往往难以满足而不能得到正确的面积估计。从而根据无参数方法,从
19、图像灰度直方图中抽取先验概率,加入到MLC中,使分类结果明显改善(kappa 0.3749-0.5860)传统方法的改进C.Conese等(1993)认为经过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主分量包含了亮度信息,和地形的影响密切相关,通过对图像训练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去除第一分量的影响来修订最大似然分类法,以减少地形的影响。这一修订的方法在进行地形破碎的地区分类时改善了分类的精度。分层分区分层分区则在对不同的类别利用不同的信息子集。在山区植被分类中对图像进行四叉树分割,利用距离判据来决定是否需要更多的信息参与分类。这样每一步尽可能少地利用信息,只有当判断模糊时,才询问辅助信息,以降低时间开销。但基于四叉树的图
20、像分割不具有地理学意义,当图像中方格状图斑多时,效率较高;如果地物复杂,四叉树划分的效率不高。在研究草场植被类型分类中,鉴于单纯的监督分类不能有效的区分不同景观单元的草场植被类型,采用了先对图像按照地貌类型分区在在各个分区上分别进行监督分类。在使用多景TM图像进行流域范围尺度上地形覆盖类型分类时,在图像镶嵌后,将图像分为三个生态区,进行分类,克服了单景分类不具有任何生态学意义的缺点。Loveland(1991)在利用NOAA/AVHRR图像进行美国土地利用分类制图时,先根据GIS数据库中气候、植被、环境等数据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小的区域,然后再对各个小的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减少了误分的像元数。Je
21、sus S.M.A等(1997)利用TM和SPOT图像派生出比值图像主成分分析图像等,对于各种图像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肯定了分层分区的优点。图像空间信息分类遥感信息综合了地物种类、组成、坡度、坡向、阴影、太阳高度角等信息,而传统的统计分类仅仅使用了图像的单像元的光谱特性,忽略了像元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仅仅依赖于光谱信息的分类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是不成功的。遥感图像的空间信息在区分地物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目视解译的重要解译标志之一。将图像空间信息用于计算机自动分类是自然而然的想法。早在1980年,Switzer将邻域像元的平均值输入到最大似然法中,是计算机图像分类运用空间信息的开始。纹理(Tex
22、ture)是灰度在平面空间上的变化,是遥感信息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图像空间信息提高分类精度,合理而有效地度量纹理至关重要。图像纹理的表示方法分为两类:一是结构方法,表示基本原始模式在空间的重复,如砖墙。结构方式中排列的方式描述十分复杂。二是统计方法。由于地物的组成、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在遥感图像上的千差万别的纹理不会象砖墙那样有规则不变的局部模式和简单的周期性的重复。遥感图像的纹理特征和重复性往往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统计纹理分析方法是遥感图像纹理分析的主要方法。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当前进展来看,统计的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王润生,1995)。统计方法又分为空间域和频率域方法。空间域
23、方法基于统计图像像元灰度级的分布情况,如利用直方图。频率域方法首先将图像变换到傅立叶变换的频率域中,然后抽取相应的特征量,做高频或低频的压缩或扩展后,再变换回空间域处理纹理。频率域方法是遥感光学图像处理中常采用的纹理分析方法。图像模式识别领域对纹理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深入,描述纹理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共生矩阵 纹理能量测量 Markov随机场模型 分形布朗模型等纹理是图像处理相关领域的表达图像空间信息的一个重要度量,遥感应用中更多地使用结构(也称上下文,context)。研究人员根据其应用目的,提出了一些用于图像分类的结构方法。出现频率。出现频率F(i,j,v)定义为灰度值为v的像元在以i,j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