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2013.9.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2013.9.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2013.9 第二 细胞 基本功能 2013.9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 (General functions of tissue cells) 授课教师:郭瑞鲜授课教师:郭瑞鲜 副教授副教授 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Email: guorx66 Tel: 15302243616 了解: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骨骼肌细胞的了解: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骨骼肌细胞的 微细结构微细结构 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 神经神经- -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
2、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熟悉: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兴奋性的改变,熟悉: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兴奋性的改变,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一、本章要求一、本章要求 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 (一)化学组成(一)化学组成 (二)膜的结构模型(二)膜的结构模型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二)易化扩散 (三)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 (四)出胞和入胞(四)出胞和入胞 2 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 (一)化学组成(一)化学组成 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物质组成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物质组成 1. 膜脂质膜脂质 磷脂(磷脂(phospholipid)70 胆固醇(胆固醇(cholesterol)30 鞘脂(鞘脂(sphingolipid) 少量少量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卵磷脂)、磷脂酰乙
4、醇胺(脑磷 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 膜脂质的结构特征膜脂质的结构特征 1925,Gorter 和和 Grendel:红细胞脂质实验:红细胞脂质实验 由双嗜性脂质分子两两相对排列成双分子层由双嗜性脂质分子两两相对排列成双分子层 亲水性极性基团亲水性极性基团 (磷酸和碱基)(磷酸和碱基) 疏水性非极性基团疏水性非极性基团 (长烃链)(长烃链) 脂质双分子层特点:脂质双分子层特点: (1)液态(同层横向移动的)液态(同层横向移动的流动性流动性) (2)稳定性)稳定性 意义:细胞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意义:细胞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 不破裂;而
5、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不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 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仍保持膜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仍保持膜 的完整性。的完整性。 1. 屏障功能屏障功能 2.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 脂质双分子层的功能:脂质双分子层的功能: 2.膜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表面蛋白(表面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整合蛋白(整合蛋白(integrated protein) 载体载体(carrier), 通道通道(channel), 离子泵离子泵(ion pump)等等 功能:转运物质功能:转运物质 通道通道、载体载体 传递信息传递信息
6、免疫标志免疫标志 3.糖类(糖类(210) 与膜蛋白结合生成糖蛋白与膜蛋白结合生成糖蛋白 与膜脂质结合生成糖脂与膜脂质结合生成糖脂 膜糖链的功能:作为抗原决定簇,表达免疫信膜糖链的功能:作为抗原决定簇,表达免疫信 息,与某些激素、递质等化学信号结合息,与某些激素、递质等化学信号结合 (二)膜的结构模型(二)膜的结构模型 1972,Singer和和 Nicholson: 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学说)学说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异化扩散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 (一)(一)单纯扩散单纯
7、扩散(simple diffusion) 概念概念 脂溶性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小分子物质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顺浓度顺浓度 差差的跨膜转运。的跨膜转运。 如:如:O2 、CO2、NO、 CO、N2等气体,乙醇、等气体,乙醇、 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水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水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 CO2脂溶性高脂溶性高,扩散快扩散快 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高浓度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 分子大小分子大小 (二)易化扩散(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概念: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概念: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
8、借助膜借助膜 蛋白蛋白的帮助,从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 侧侧的跨膜转运。的跨膜转运。 1.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2.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1.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载体属于整合蛋白的一种,主要转运葡萄糖、氨载体属于整合蛋白的一种,主要转运葡萄糖、氨 基酸等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征:载体转运的特征: (1)顺着浓度差转运)顺着浓度差转运 (2)具有)具有饱和性饱和性 (3)结构特异性结构特异性 (4)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 2.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9、 特征:高度选择性特征:高度选择性 速度快:速度快:10 810 9 ions/s 顺电顺电-化学梯度转运化学梯度转运 激活、失活、备用等状态激活、失活、备用等状态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性通道机械门控性通道 无门控机制通道无门控机制通道 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堵塞孔道内甲硫氨酸堵塞孔道内 口,通道失活。口,通道失活。 膜复极化后通道膜复极化后通道 又恢复到静息状又恢复到静息状 态。态。 膜去极化达一定水平,膜去极化达一定水平, 在电场作用下,带正在电场作用下,带正 电荷的精氨酸和赖氨电荷的精氨酸和赖氨 酸发生移位,使通道酸发生
10、移位,使通道 激活。激活。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通道开闭受膜两侧电位差的控制,通道开闭受膜两侧电位差的控制,Na+, K+, Ca2+等等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 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受化学物质(激素、递质)控制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受化学物质(激素、递质)控制 机械门控性通道(机械门控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channel) 通道开放和关闭受机械刺激控制通道开放和关闭受机械刺激控制 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内耳毛细胞感受器、肌梭等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内耳毛细胞感受器、肌梭等 无门控机
11、制通道无门控机制通道 特点:特点: 无门控装置,不受电、化学、机械因素控制无门控装置,不受电、化学、机械因素控制 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 水通道(水通道(water channel) 水既可以单纯扩散方式,又可经水通道跨膜流动水既可以单纯扩散方式,又可经水通道跨膜流动 1992年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通道,现鉴定出至少年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通道,现鉴定出至少 10种水通道,称为水孔蛋白(种水通道,称为水孔蛋白(aquaporin, AQP) 易化扩散的特点:易化扩散的特点: (1) 顺电顺电-化学差扩散化学差扩散 (2) 不直接耗能不直接耗能 (3) 需要通道、载体需要通道、载体 易化
12、扩散的影响因素:易化扩散的影响因素: (1) 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 (2) 膜上载体的数量或通道开放的数量膜上载体的数量或通道开放的数量 (三)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 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 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特点:耗能、逆电特点:耗能、逆电-化学差进行化学差进行 主动转运的作用:形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主动转运的作用:形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 分布,有利于产生生物电及正常的代谢活动分布,有利于产生生物电及正常的代谢活动 离子泵,具有分解离子泵,具有分解ATP能力,故称其为能力,故称其为ATP
13、酶酶 钠钠-钾泵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简称钠泵,简称钠泵,Na+-K+-ATP酶酶 当细胞膜内当细胞膜内Na+和膜外和膜外K+浓度升高时浓度升高时泵激活泵激活 钠钠-钾泵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逆电逆电-化学梯度转运,消耗能量化学梯度转运,消耗能量 耦联转运耦联转运Na+和和 K+ 每分解每分解1分子分子ATP,移出,移出3个个Na+至细胞外,至细胞外,2个个K+移移 入细胞内,入细胞内,形成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形成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 哇巴因抑制其作用哇巴因抑制其作用 丹麦生物化学家丹麦生物化学家 Jens C.Skou
14、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年诺贝尔化学奖 钠泵的生理意义:钠泵的生理意义: 1)维持细胞容积,钠泵把漏入胞内的维持细胞容积,钠泵把漏入胞内的Na+泵出,防泵出,防 止细胞肿胀止细胞肿胀 2)维持细胞内高)维持细胞内高K+,有利于代谢反应(如核糖体合,有利于代谢反应(如核糖体合 成蛋白质)成蛋白质) 3)维持胞内外)维持胞内外Na+、K+的浓度差,是产生生物电的的浓度差,是产生生物电的 重要前提重要前提 4)Na+的浓度差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的浓度差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se
15、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协同转运协同转运(cotransport) 特点:转运所需能量并不直接来自特点:转运所需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的 分解,而间接来自分解,而间接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 差差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不需外部能量不需外部能量 逆电逆电-化学势差化学势差 顺电顺电-化学势差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四)出胞和入胞(四)出胞和入胞 1. 出胞作用(出胞作用(exocyt
16、osis) 胞内大分子或物质颗粒的外排称为出胞胞内大分子或物质颗粒的外排称为出胞 固有分泌、受调分泌固有分泌、受调分泌 2. 入胞(入胞( endocytosis ) 胞外大分子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胞外大分子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吞噬(phagocytosis) 进入细胞的物质是一些颗粒物质进入细胞的物质是一些颗粒物质 吞饮(吞饮(pinocytosis) 进入细胞的是溶液进入细胞的是溶液 液相入胞:细胞外液及其所含溶质连续入胞液相入胞:细胞外液及其所含溶质连续入胞 受体介导入胞:受体介导入胞: 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概述一、信号转导概述 (一)
17、细胞外刺激信号(一)细胞外刺激信号 (二)受体及其特征(二)受体及其特征 (三)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三)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二)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一)细胞外刺激信号(一)细胞外刺激信号 1. 体外刺激信号体外刺激信号 物理性:光、声、电、温度物理性:光、声、电、温度 化学性:空气、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化
18、学性:空气、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生物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 体内刺激信号体内刺激信号 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cytokines)、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s)、气体分子、气体分子(NO、CO、H2S)等等 一、信号转导概述一、信号转导概述 (二)受体及其特征(二)受体及其特征 受体:位于质膜或细胞内能与胞外信号物质结合受体:位于质膜或细胞内能与胞外信号物质结合 并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并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分类:分类: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 具有酶活性的受体具有酶活性的受体 离子通道型
19、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 核受体、胞浆受体核受体、胞浆受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主要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主要特征: 特异性、高亲和力、饱和性特异性、高亲和力、饱和性 (三)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三)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膜的信号转换膜的信号转换 胞内信号传递胞内信号传递 引发生物学效应(膜电位改变、效应蛋白变构引发生物学效应(膜电位改变、效应蛋白变构 引起功能变化、基因表达改变)引起功能变化、基因表达改变) (一)(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 1) 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 2) G蛋白蛋白 3) G蛋白效应器蛋白效应器 4)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5)
20、蛋白激酶蛋白激酶 1) 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 结构:一条多肽链,结构:一条多肽链,7个跨膜区段,个跨膜区段,N末端,末端,C末端末端 作用:与配体结合后能结合并激活作用:与配体结合后能结合并激活G蛋白蛋白 2) G蛋白蛋白(G protein) 是是GTP结合蛋白(结合蛋白(GTP-binding protein)的简称)的简称 特征:特征:三个亚单位三个亚单位 亚单位起催化作用,有鸟苷酸结合位点、亚单位起催化作用,有鸟苷酸结合位点、 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作用位点、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作用位点、GTP酶酶 活性活性 活性形式:结合活性形式:结合GTP 非活性形式:结合非活性形式:结合GDP
21、G蛋白分类:蛋白分类: 兴奋型兴奋型G蛋白蛋白(Gs): 抑制型抑制型G蛋白蛋白(Gi): Gq型型G蛋白:蛋白: 1994年,美国年,美国 Alfred Gilman, Martin Rodbell 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息传导中的作用而获得蛋白及其在细胞信息传导中的作用而获得Nobel 生理学暨医学奖生理学暨医学奖 激活激活G蛋白效应器蛋白效应器 抑制抑制G蛋白效应器蛋白效应器 主要作用于磷脂酶主要作用于磷脂酶C,参与,参与 IP3、DG的调节的调节 3) G蛋白效应器蛋白效应器 作用:生成第二信使作用:生成第二信使 分类:膜上的酶:分类:膜上的酶: 离子通道:离子通道: 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
22、化酶(CA)、鸟苷酸环、鸟苷酸环 化酶化酶 (GA)、磷脂酶、磷脂酶C(PLC)等等 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 4)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60年代研究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实验。年代研究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实验。 A实验:肾上腺素可提高肝细胞糖原磷酸化酶活实验:肾上腺素可提高肝细胞糖原磷酸化酶活 性性肝糖原分解增多;肝糖原分解增多; B实验:肾上腺素加入糖原磷酸化酶或磷酸化酶实验:肾上腺素加入糖原磷酸化酶或磷酸化酶 激酶的制剂中不能提高磷酸化酶活性;激酶的制剂中不能提高磷酸化酶活性; C实验:在实验:在B实验再加入肝细胞匀浆,糖原磷酸化实验再加入肝细胞匀浆,糖原
23、磷酸化 酸被激活;酸被激活; D实验:肾上腺素作用细胞膜后在胞内生成实验:肾上腺素作用细胞膜后在胞内生成cAMP; E实验:实验:cAMP单独作用肝细胞匀浆时,也能使磷单独作用肝细胞匀浆时,也能使磷 酸化酶激活,肝糖原分解增多。酸化酶激活,肝糖原分解增多。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cAMP、cGMP、Ca2+、DG、IP3等等 5)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 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 丝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的作用: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的作用: 使酶活性改变使酶活性改变代谢改变代谢改变 通道开放通道开放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
24、兴奋性改变兴奋性改变 收缩蛋白收缩或舒张收缩蛋白收缩或舒张 转录因子活性改变转录因子活性改变 蛋白质磷酸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蛋白质磷酸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磷酸化磷酸化 蛋白磷酸酶蛋白磷酸酶去磷酸化去磷酸化 2.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 受体受体-G蛋白蛋白-cAMP-PKA途径途径 第二信使学说:第二信使学说: 1971年获年获Nobel生生 理学暨医学奖理学暨医学奖 美国生化学家美国生化学家 H.W.Sutherland 激素第一信使激素第一信使 cAMP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2) 受体受体-G蛋白蛋白-DG/PKC途径途径 3)受体受体-G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