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传染病学总论.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457572
  • 上传时间:2020-04-11
  • 格式:PPT
  • 页数:120
  • 大小:8.3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传染病学总论.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传染病 总论
    资源描述:

    1、传染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s,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刘庄,概述,什么叫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pathogen)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infectivity)的疾病 什么是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传染病的危害,传染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在人群中可以引起流行,传染病的历史回顾,公园6世纪、14世纪、19世纪末,鼠疫的世界大流行有3次,第二次世界流行持续300年,欧洲1/4人口(2500万)死亡 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天花,造成1.5亿人死亡 霍乱有7次世界大流行,解放前的50年中国发

    2、生过12次霍乱大流行,死亡不计其数 1918年世界上著名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亡约5000万人 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疹、伤寒、痢疾、结核病等,疫情都较严重,1918年Kansas流感大流行,14世纪欧亚大陆鼠疫大流行,传染病的历史回顾,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人,目前全球已接近4000万,死亡3000万余人 1997年禽流感病毒由家禽传染人,在香港两度流行,18人感染,6人死亡 2003年SARS席卷了世界范围内的3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病例8422例,死亡919人 2008年手足口病,国内多个省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流行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首先在北美暴发,全球214个

    3、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死亡18449个病例,20142015 我们共同关注,埃博拉出血热 自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爆发以来,WHO2015年12月30日报告全球总病例为28637例,死亡11315例(39.5%)。其中西非三国28601例,死亡11300例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莫斯) 最早于2012年发现在中东,已有20多个国家有病例报告,均与中东有流行病学关联,病死率达37.8%,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隐患,传染病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远远大于战争,是人类的主要杀手 AIDS已夺走世界3000多万人的生命 结核病年死亡300万 霍乱、伤寒、痢疾等腹泻每年造成300多万人死亡

    4、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SARS使我国2003年GDP损失了近1.5% 我国肝炎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约35%,每年造成26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政局不稳 可以消弱公众对国家总体管理功能的信任 影响国家社会功能的发挥,扰乱社会秩序 传染病是生物战争威胁或恐怖主义威胁的战略要素,传染病的现状,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和霍乱的流行,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大大减少 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增加,结核病卷土重来 发现了一些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人的克雅病、SARS等 人的死因顺位发生了由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等为主的重大变化,学习传染病的目的和要求,初步掌握传染病的基本规律 掌握临床特点

    5、和诊断治疗方法 掌握主要的预防措施 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 其过程的结局取决于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防御能力、环境和治疗因素,病原体(Agent),病毒(virus): 肝炎V、汉坦V 衣原体(chlamydia):鹦鹉热、沙眼、肺炎 立克次体(richettsia):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 支原体(mycoplasma):非典型性肺炎、泌尿生殖系感染 细菌(bacteria):霍乱、伤寒、菌痢 真菌(fungus):各部位真菌感染 螺旋体(spirochete):钩体病、梅毒、莱姆病 原虫(pro

    6、tozoan):疟疾、阿米巴 蠕虫(helminth):血吸虫、肝吸虫 朊毒体(prion):克雅病,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pathogenicity),病原体的数量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的数量,在同一疾病中,病原体的数量与其致病能力呈正比。在不同的疾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的数量有很大差别,病原体的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有些病原体到达机体后,仅能在局部停留、繁殖,很少有侵袭能力(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 有些细菌则有很强的扩散能力,破坏机体组织的防御结构,可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溶

    7、链、金葡、伤寒) 有些病原体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病原体的毒力,主要指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 外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肠毒素等,通过与靶器官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产生作用 内毒素是G-杆菌的细胞壁,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 其他:指帮助病原体粘附到宿主细胞膜上的物质,如丝状血凝素,M蛋白等。,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体可因为遗传或环境因素而产生变异,变异的结果可使其毒力减弱或增强 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以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使感染持续或耐药,机体(Host)的防御能力,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屏障作用、

    8、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人体对入侵的各种异物所具有的清除反应,这种防御能力是由遗传获得的先天免疫力,屏障作用,外部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如:溶菌酶、胃酸、纤毛等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作用,主要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清除体液中的病原体,如: 大单核细胞血液 枯否细胞肝脏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脾、淋巴结、骨髓,体液因子,补体以及各种细胞因子:IFN、TNF、IL-16、GSF等,能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specific immunity,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特

    9、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抗原,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致敏的T-C与相应的抗原再次相遇时可产生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释放各种细胞因子,杀伤病原体和它所寄生的细胞 细胞免疫在清除寄生于细胞内的病原体,如TB、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体液免疫,致敏的BC受到相应的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不同的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不同,产生的抗体也不同,如中和抗体、调理素、抑制粘附作用的抗体等 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病原体,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潜伏性感染(la

    10、tent infection)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粘膜分泌物、胃酸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特异性抗体中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组织损伤,或只有很轻微的损伤,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少数人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同时出现组织器官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组织损伤 轻 有 症状 无 有 体征 无 有 生化改变 无 有 免疫应答 有 有 发生率 高 低 获得特异

    11、性主动免疫 有 有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 大多数 大多数 感染后转变为病原体携带 少数 少数,病原携带状态,即不显现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痢疾、乙肝等 短暂的病原携带状态,如:潜伏期或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长期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等到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与病原携带者的不同之处是病原体不排出体外,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特征 - 阶段性,病原入侵部位 不同的病原体入侵部位有其特异性,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引起病变 霍乱、痢疾 - 经口感染,进入肠道,

    12、才能生存致病 血吸虫尾蚴 - 直接钻入皮肤致病 破伤风杆菌 - 经伤口感染致病 经过一段生活史阶段,再在某脏器定居 蠕虫病,病原体在体内定位 病原体入侵后,定殖于特定部位 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 - 菌痢、阿米巴病 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相应部位病变 - 白喉 入侵后进入血流,再定位某一器官引起病变 流脑、乙肝 病原体排出体外 是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决定了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是决定隔离期的依据,机体组织的损伤机制,直接侵犯 如:阿米巴滋养体 毒素作用 如:破伤风、霍乱 免疫反应 如:AIDS、乙型肝炎,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

    13、条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播散及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流行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人(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呼吸道 消化道 虫媒 接触 血液制品 母婴 土壤,人兽共患病(zoonosis),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并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炭疽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 、狂犬病、疯牛病等,病原体通过各种媒介在动物间传播和延续,可形成人类疾病

    14、的传染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 如:鹦鹉热、鼠疫、莱姆病、登革热、肾综合症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Flea(鼠蚤)地方性斑疹伤寒,Body louse(体虱)流行性斑疹伤寒,蜱地方性回归热,蟎恙虫病,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个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人群中占有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流行的周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pathogen) 每一个传染病都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 传染性(infectivity

    15、)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 传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有传染性、(communicable disease) 可以在人群间相互传播、在某些条件下流行的疾病,耳源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s) 流行性(epidemicity) 个体扩散到社区引起流行 散发(sporadic)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病例 爆发(outbreak) 短时间内突然大量病例 流行(epicemic) 比散发病例明显增多 大流行

    16、(pandemic) 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 季节性(seasonal) 地方性(endemicity),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显性或隐性),都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出现各种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感染后的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是终生免疫(麻疹、脊灰、乙脑等,流感除外)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感染免疫持续时间较短,数月或数年,不能防止再感染(痢疾、阿米巴病、疟疾等,伤寒例外) 蠕虫病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传染病的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

    17、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period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前驱期过后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增强,病原体被抑制并清除,临床表现趋于缓解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由于机体免疫力增强,病原体被清除或局限在某些组织部位,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复发(relapse)和再燃(recrudescence) 后遗症,传染病的临床

    18、特点,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 发热,发热(fever)的常见热型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如乙型脑炎、斑疹伤寒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1日内体温可为高热和正常,或高热和无热交替出现,一般不超过2日,如疟疾 波状热(undulant fever)-热度逐渐达高峰,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重复,如布氏杆菌病,sustained fever,remittent fever,intermittent fever,undulant f

    19、ever,皮疹,皮疹(eruption,rash) 由于皮疹的形态、出现的时间、出疹的部位和顺序不同,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热与出疹的时间:1痘2猩3天花4麻5斑6伤寒 出疹的部位:水痘-躯干部,天花-面部和四肢,麻疹-口腔Koplik斑 出疹的顺序:猩红热离心性发展:耳后-颈部及上胸-躯干-四肢,皮疹形态,斑疹(macular rash)斑疹伤寒 丘疹(papular rash)麻疹、蔷薇疹 红斑疹(erythematous eruption)猩红热 出血疹(petechia)出血热、流脑 疱疹(vesicular rash)水痘、带状疱疹 荨麻疹(urticaria) 粘膜疹

    20、(enanthem)麻疹,斑疹(macula),丘疹(papule),疱疹(herpes),脓疱(pustule),瘀斑(petechia),玫瑰疹(rose-rash),脱屑 (desq),搔抓痕 (striation),焦痂(Eschar),猴痘(Monkey pox),带状疱疹,毒血症状,毒血症(toxemia): 各种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以及G-杆菌裂解释放的内毒素进入血流,引起一系列的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存在于血中,但并不繁殖,称为菌血症,此时做血培养可(+),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在血中繁殖并产生各

    21、种毒素,引起全身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pyemia):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细菌的数量和毒力特别强时,其他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转移灶,则称为脓毒败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生充血、增生等反应,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起病急缓、热型、有无皮疹等) 仔细查体(特征性的体征) 要区分一般性表现,重要的表现和特征性表现(麻疹Koplik斑、恙虫病焦痂、伤寒玫瑰疹),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和好发季节 易感人群和好发年龄 被感染的可能性 发病的可能性,实验室及其它检查,一般常规检查 血常规

    22、:有助于区分感染的类别和范围 便常规:是否有炎症,寻找病原(寄生虫、阿米巴滋养体、虫卵) 尿常规:尿蛋白明显增加警惕肾综合症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 生化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确诊依据 直接涂片检查:根据形态和染色特点确定病原,如便涂片(蛔虫、绦虫、阿米巴等寄生虫卵);血涂片(疟原虫、血丝虫微丝蚴等);骨髓涂片(利什曼原虫小体);脑脊液涂片(细菌、螺旋体等) 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确定种型,如 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 病毒分离需要组织培养,免疫学检测 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血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进一步可鉴定抗体是IgG或IgM,对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有鉴别意义

    23、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反应 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中和反应、免疫荧光检查等 皮内试验:结核杆菌的PPD试验 T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艾滋病的诊断、分期 分子生物学检测:用PCR或RT-PCR法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核酸,如HBVDNA、HCVRNA 其他检查 如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不仅要使病人尽早恢复健康,还要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治疗方法,一般性治疗(包括隔离、支持治疗、护理及心理治疗 ) 病原或特效治疗:抗生素、抗病毒治疗;抗毒素治疗(白喉、破伤风);化学制剂(原虫和蠕虫病) 对症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减轻疾病对机体的损伤 康复治疗 中

    24、医中药及针灸治疗,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甲、乙、丙类传染病的管理,对密切接触者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加强计划免疫(主动免疫)及个人防护,必要时采取被动免疫,什么叫新发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 2003年WHO提出:新发传染病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以及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新发现的病毒及引起的疾病(一),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名称 1972 萼状病毒 腹泻 轮状病毒 (Rotavirus) 婴儿腹泻 1975 甲型肝炎病毒

    25、(HAV) 甲型肝炎 星状病毒(Astrovirus) 腹泻 1975 细小病毒B19 (Parvovirus B19) 慢性溶贫,特发再障,传染性红斑 1976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77 丁型肝炎病毒(HDV) 丁型肝炎 1980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 成人T细胞淋巴瘤 1982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I型(HTLV-II) 毛状T细胞白血病 1983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新发现的病毒及引起的疾病(二),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名称 1986 人疱疹病毒-6(HHV

    26、-6) 婴儿玫瑰疹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 1989 戊型肝炎病毒(HEV) 戊型肝炎 1990 人疱疹病毒-7(HHV-7) 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991 瓜纳里托病毒(Guanarito virus) 委内瑞拉出血热 1993 辛诺柏里病毒(Sin Nombre virus) 肺综合征出血热 1994 马麻疹病毒(EMV) 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 1994 萨比亚病毒(Sabia virus) 巴西出血热 1995 人疱疹病毒-8(HHV-8) 卡波济氏肉瘤 庚型肝炎病毒(HGV) 庚型肝炎 尼帕病毒 脑膜炎 2003 新型冠状病毒 SARS,新发现的细菌及疾病,年代

    27、 细菌名称 疾病名称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病 1977 空肠弯曲菌 肠炎 1981 产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1982 大肠埃希菌O157:H7株 出血性结肠炎 1983 幽门螺杆菌 消化道溃疡,胃癌 1992 霍乱弧菌O139 新型霍乱 1992 巴尔通体 猫抓病,细菌性血管瘤病 1993 创伤弧菌 食原性败血症 1993 大肠杆菌O12:K1:H7株 泌尿道感染,流产,败血,脑膜炎,新发现的其它病原及疾病,年代 病原菌名称 疾病名称 1976 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急性和慢性腹泻 1982 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

    28、ia burgdorferi) 莱姆病 1985 比氏肠细胞内原虫(比氏肠胞虫) 顽固性腹泻 (Enterocytozoon bieneusi) 1986 卡晏环孢子球虫(Cyclospora cayatanensis) 持续性腹泻 1986 埃里希体 Ehrlichia spp 人埃里希体病 1991 新脑胞内原虫(Encephalitozoon hellen) 弥漫性疾病 1993 巴贝虫新体(Babesia n.sp.) 非典型巴贝虫病 1997 立克次体(R.mongolotimonae) 蜱传淋巴结病 1996 朊毒体 新型克-雅氏病,新发传染病的三种情况,这些疾病早已为人所知,但未

    29、被认识为传染病,由于近年新病原体的发现,才被认为是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 某些疾病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认知,近年才被发现和认识,如丙型和戊型肝炎、军团菌病、莱姆病等 以往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0139型霍乱等,新发传染病的特点,病原学特点:包括新发生的、新变异的和新传入的病原体(如阮毒体、新型冠状病毒、美国西尼罗病毒),储存宿主种类多样 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复杂:不限于1、2种,而是多种传播途径,给防治带来较大难度,人群无免疫力,无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办法 发展速度快,流行呈全球性 因此新发传染病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对社会经济造成巨

    30、大打击,甚至影响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Ebolavirus,属丝状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前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尚未发现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临床表现,潜伏期2-21

    31、天,一般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在发病后2-3周内,可采用ELISA等方法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病毒分离: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血清学检测 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

    32、特异性IgM抗体 ,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G抗体 ,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WHO 2013年5月23日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CoV,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MERS CoV来源?,病毒主要存在于骆驼的呼吸道中 蝙蝠中也发现,临床过程,实验室确认检查和治疗,rRT-PCR:特异性基因靶标阳性 恢复期血清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抗体较急性期(间隔14天以上)血清抗体水平呈4倍以上升高 重症病人应用利巴韦林和干扰素a-2a联合治疗可改善存活率,寨卡病毒病,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33、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病原学,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是蚊虫叮咬,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 具有免疫力,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诊 断,临床诊断病例 流

    34、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确诊病例 符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排除登革热、黄热病病毒感染,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网络 改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科学研究 对新发传染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重视公众教育和信息沟通 政府干预和指导,传染病的分类,甲类传染病(2)- 强制管理,鼠疫 (plague) 霍乱 (cholera),乙类传染病(26)- 严格管理,传染性非

    35、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11)- 监测管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传染病的报告,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 城镇于二小时内,农村于六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的报告,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六小时内,农村于十二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传染病学总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757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