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66368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PPTX
  • 页数:117
  • 大小:7.2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认识 世界 改造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第三节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终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终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1、主体、客体、中介、主体、客体、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2、和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系统。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客体是指实践

    3、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A、物质工具认识工具: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工具系统。B、观念工具认识工具: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的程序和

    4、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工具系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的满足程度。2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3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反馈和调节反馈和调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6、对实践有着巨大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学更

    7、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前进。恩格斯恩格斯“鸟巢鸟巢”结绳记事结绳记事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断向前发展。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芳菲尽芳菲尽VSVS始盛开始盛开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

    8、得以产生和发展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不登高山,不知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知地之厚也。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指出:邓小平指出:“只有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通

    9、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向前发展。”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识是一次性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

    11、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映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过程。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v“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抽象的思维到

    12、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1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个片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觉感觉是客观事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单的

    13、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属性、个别特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反映。征的反映。硬硬!红红!甜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觉知觉是对事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苹果(知觉)=红红+甜甜+硬硬+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表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在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在记忆中的再现。记忆中的再现。表象表象知觉知觉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 2、理性

    14、认识、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特点:抽象性、间接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水果水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

    15、基本规律水果 推理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概念鱼鱼鸟鸟推理推理判断判断 鱼是用腮呼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鸟是长羽毛的动物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

    16、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鸭子是鸟类动物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低级阶段高级阶段高级阶段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第二,相互依存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

    17、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 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 性认识。性认识。3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F=GM1M2/R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舍罕王赏麦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舍罕国王:当然可以当然可以?!?!班班达依达依尔:陛下尔:陛下,我只要,我只要感性认识有待于深

    18、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印度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

    19、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计算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1蒲式尔(计量单位折合352升)麦子约有500,000颗,把这个数折成蒲式尔,那就得给西萨班拿来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舍罕王赏麦的故事一个残废!一个残废!真美!真美!有伤风化!有伤风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20、识相互渗透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

    21、词。壁上题了这首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o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江南好江南好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v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上实现的。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4 4、

    22、意义、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意义:实践意义: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其三,善于总结经验。其三,善于总结经验。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觉到了的东西,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毛泽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5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

    23、而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加工制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

    24、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毛泽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 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o“非理性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o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断、推理等认识形式;o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

    25、、推理等抽象的逻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辑思维形式。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o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有些非理

    26、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素的作用。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二)从认识到实践1、实现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实现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验和发展。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 的物质力量,实现改

    27、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海王星太阳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781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1846年年9 9月月1818日,勒维烈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海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王星。太阳系B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28、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度相同。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 2、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第四,要有正确的

    29、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展的总过程。(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从主

    30、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要一个过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31、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永恒真理”、“终终极真理极真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2、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光是牛顿:光是“粒子粒子”惠更斯:惠更斯:光是波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波动性认识过程的复杂性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光的本性之争光的本性之争2 2、学习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意义、学习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意义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反

    33、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左的或右的错误思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想”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v第

    34、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v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观的物质性活动。v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

    35、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这都是一回事”(列宁选集第(列宁选集第2 2卷,人民出版社卷,人民出版社19951995年年版,第版,第89899090页)。页)。地心说地心说日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日心说”是真理。是真理。那可那可能就能就真有真有老虎老虎了。了。如果第三个人如果第三个人也说街上来了也说街上来了老虎呢?老虎呢?三人成虎三人成虎o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内储

    36、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乎?曰:曰:否。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乎?王曰:王曰:寡人疑矣。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信之乎?王曰:王曰:寡人信之矣。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愿王察之也。王曰:王曰:寡人自为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行,而谗言先至,后

    37、太子罢质,果不得见。”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者把实用主义者把“有用有用”和和“真理真理”完全等同起来,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杜威杜威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o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别和变化而改变。一

    38、个残废!一个残废!有伤风化!有伤风化!真美!真美!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v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物论;承认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

    39、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在特定的范围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在特定的范围内都不会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内都不会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理。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

    40、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1 1、真理绝对性的含义、真理绝对性的含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一、真理的客观性、绝

    41、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

    42、的对象在范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图底转换效应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

    43、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的规律。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 4、学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学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理论意义: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践意义:实践意义:反对教条主义和怀疑

    44、论反对教条主义和怀疑论 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四)真理与谬误(四)真理与谬误v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

    45、围、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的条件: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的条件: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如果断章取义,如果断章取义,谬误向真理的转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个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个条件、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条件、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材料材料1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

    47、的单元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整个19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包括牛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全的绝对真理。但最终的、最完全的绝对真理。但18971897年电子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这时,电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1900年的元旦献词年的元旦献词中又声称,中

    48、又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材料材料2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对科学研究的体会时说:科学研究的体会时说:“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人们已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 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问题是,为什么只有

    49、3 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人都认为只有3 3种夸克,因为种夸克,因为3 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1972年到年到1974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

    50、就表示,以前说只有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 3种夸克的观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v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663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