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课件013.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货币银行课件013.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银行 课件 013
- 资源描述:
-
1、1金 融 学第四篇第四篇 宏观均衡宏观均衡2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3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4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1.西欧,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货币流西欧,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问题,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如货币数通问题,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如货币数量论,如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观点量论,如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观点,等等。,等等。5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
2、量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2.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条件是完全的概念来表述。假设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6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3.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
3、理论前提:前提: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在该经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4.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7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1.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是一个重要的阶梯。以以M为一定时期
4、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 8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2.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稳定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
5、稳定 的。的。因此,只有因此,只有P和和M的关系最重要: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的值特别是取决于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数量的变化。9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的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
6、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也是如此。因此有:Md kPY10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
7、求,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11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但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比较中决定货但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币需求。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
8、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一。12 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机和投机动机。2.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MM1M2L1(Y)L2(r)13第十三章 货
9、币需求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14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1 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所谓所谓“1 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极简明:通正常。公式极简明:流通中货币量(现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 改革开放不久,
10、提出了这样的公式: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物价上涨率预期(或计划)经济增长率增长率货币供给或或PYM16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公式的发展公式的发展1.改革开放后,货币流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必须引提,改变了。必须引入了与货币需求负相入了与货币需求负相关的货币流通速度。关的货币流通速度。2.目前实际使用的是对目前实际使用的是对MV=PY两边同时取两边同时取对数微分后形成的公对数微分后形成的公式:式:V 17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18第十三章第三节 微观分析角度 货币需求
11、分析的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1.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2.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因素 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规模变量,如收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入和财富;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动率;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191.1.城市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上升速度极快。城市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上升
12、速度极快。2.2.资产选择已成为多数中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资产选择已成为多数中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安排货币剩余的一个内容。城市居民安排货币剩余的一个内容。3.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已可以观察到。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已可以观察到。第十三章第三节 微观分析角度 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20 第十三章第三节 微观分析角度 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21第二篇 宏观均衡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22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及其口径23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1.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
13、部分。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2.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概念。24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25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1.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划分的若干层次。划分的若干层次。2.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通货”和和M1这两项大体
14、一致。这两项大体一致。26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中国的中国的M系列系列1.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其中,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称广义货币量;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是准货币。27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货币供给的流动性1.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
15、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标之一。28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第四篇 宏观均衡29第十五章 公债与货币供给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与货币供给30 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一个恒等式:一个恒等式:发债净额发债净额 赤字赤
16、字 31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 对国债观念的演变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一五”时期,是运用时期,是运用 国债工具的。国债工具的。2.“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是的政策是1958年以后一年以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定历史时期的产物。3.改革开放后的改革开放后的19811981年开始发行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国库券”,20多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32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 对国债观念的演变对国债观念的演变33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 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 1.1997年,政府
17、提出了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以启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2.这是这是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国债的功能开始国债的功能开始由由“被动型被动型”向向“主动型主动型”转变,即按照市场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34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际通用的国际通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国债发行警戒线 1.国际通常采用的警戒值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国际通常采用的警戒值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经验指标。经验指标。2.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有:国债依存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有: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
18、债率。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3.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35第十五章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 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主要是通过发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主要是通过发债的途径;债的途径;国债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作用国债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必要的国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之必要的国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之所必需所必需 36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均衡与总供求37第十六章 货币均
19、衡与总供求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38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1.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货币需求,MsMd39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用。货币供求决定均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衡利率水平 r0;或在;或
20、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见图:衡状态。见图:40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见图:给。见图:41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42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求
21、市场总供求1.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场市场总供给总供给AS,包括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应;总需求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生产品供应43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资需、投资需求求I、政府支出、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设总需
22、求为D,则:,则:DCIGX 2.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当的。由于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44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3.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
23、相应的补充货币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4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均衡与市场均衡1.货币
24、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的;4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均衡与市场均衡2.以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求、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4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
25、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4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需求的全部。49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和理论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