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高中语文 新教材 必修 上册 备课 阅读 课件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语文素养 课文 写作大单元设计依据之第七单元整体框架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
2、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人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目标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素养达成单元素养达成1.分析写景。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3、、色彩、趣味和情调,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综合评判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2.体会情感。特别注意让学生带者感情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独特情味;其次要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等,要把这些课文当成“情文”来读。3.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朗读,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要有充沛的感情,读出语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用默读默读的方式,沉潜涵泳,细细琢磨,推敲字词,品味赏析语句含义。4.理解哲理,注重审美。这几篇文章在抒情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我与地坛赤壁赋更是充满哲理意味。学习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的
4、人生经历,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另外,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审美倾向,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征,并进行评价。5.读写结合。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借景抒情的片段;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学生写赏析文章等等。任务一: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同时兼有叙述和议论,但,要引导学生通过的方式,仔细分析和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描写手法之高妙,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子任务1主要是围绕景物描写来设计。这三篇都是现代散文,写的都是同
5、一座城市,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景物特点突出,。要引导学生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段略,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看看作家们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之美的。子任务2强调的是本单元课文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拟写视频拍摄脚本,首先要确定选取哪些片段来拍摄,然后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素,怎样选取这些景物的拍摄地,设计什么样的拍摄角度,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尝试拟写脚本。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学习任务解读任务二:这一任务需要将本单元的文章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审视,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倾向的理解。子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
6、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子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的诗文,分析它们的文化内蕴。任务三:这是与阅读密切结合的写作任务,可以结合任务一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单元后面的写作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介绍了一些写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提示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选取的景物要与自己想要表现的情感一致。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学习任务解读本单元共三课,课时安排9课
7、时。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第3、4课时 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第5、6课时 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第7、8课时 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第9 课时 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我手写我心第第1 1、2 2课时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品“这一篇这一篇”情味情味联读本单元五篇写景散文,重点赏读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这一篇”的情味。联读五篇散文,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尤其是赤壁赋登
8、泰山记两篇文言文,教师要做好预习学案并有精心指导,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预习学案后附)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评点性的文字如何去写,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做好评点性文字的引导,并能做好文本相关段
9、略或者语句的评点语示范。如: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描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给学生出示评点语写作的抓手,如形色声态、(给学生出示评点语写作的抓手,如形色声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学习任务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
10、与地坛选取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但却是各具特色,摇曳多姿:故都的秋秋景中渗透着“雅趣”和“物哀”之美;荷塘月色之景淡雅、朦胧、梦幻,我与地坛景物美在荒芜宁静中显示出的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赤壁赋“乐水”,“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所见、历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月;登泰山记“乐山”,按照时间顺序写登泰山全程,先写登临景象,而后浓墨重彩写日出景象,之后写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请在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为画面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评点。画面画面命名命名角度角度 评点评点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考虑到联读篇目多,任务难度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带
11、领学生走进故都的秋引导学生关注整篇文本,找出本文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抓住代表性的景物,完成几幅画面的评点赏析。如:秋晨院落秋晨院落图图角度角度 评点评点景物选取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形、色、声、态这里写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且多半是冷色调,如“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致”“静对”,带有一股老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
12、的感觉,氛围意境清、静、悲凉秋槐落蕊秋槐落蕊图图角度角度 评点评点景物选取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形、色、声、态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发人内心的欢愉,是一种审美,生命的衰败也一样启示人类沉思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审美,如此精微深邃的体察一定有一颗精致、文雅的心灵。氛围意境清、静、悲凉另外,还有秋蝉哀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图不再列举学习任务二:学生展示分享评点语,初识大自然之景各有其美。教师做好点评的同时更要发现学生的评
13、点语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对景物之美的感知。如:月下月下荷塘荷塘图图角度角度 评点评点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学生展示分享的还会有塘上月色图、生命喧嚣图、雨燕高歌图、赤壁夜游图、苍山负雪图、泰山日出图等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各美其美 学生在活动3听读感受的基础上,感知整个文本主要景物营造的意境,讨论大自然之美风格各异。篇目篇目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氛围意境氛围意境风格之美风格之美故都的秋破屋、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秋果清、净、悲凉物哀之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诗情画意朦胧、梦幻之美我与地坛地坛、草木、昆虫、雨燕、夕阳喧嚣不已、生生不息深邃之美赤壁赋江、水、月清爽、开阔空灵之美登泰山记雪、日
14、、山峰瑰丽、雄浑阔大之美第3、4课时 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学习目标:在感知五篇散文中主要景物营造的意境,讨论大自然之美风格各异的基础上,探究自然与自我的通融。前置任务:1.利用网络和工具书搜集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2.利用搜集到的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条目的形式列出写作本文前后的经历。学习任务一:了解作家,知人论世 学生展示前置任务里面搜集到作家相关的生平经历,概括作家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的关系。如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3年赴日本留学,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作品
15、的熏陶;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1934年旅居北平;1938年底,因国内政治气氛的逆转以及家庭变故,客居南洋。姚鼐:自乾隆三十六年(1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后又荣人四库馆;但姚鼐信奉程朱 理学即宋学,被以戴震为核心的四库馆汉学派排挤;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别官场,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
16、75)初回京即整理行装举家南归;之后40年孜孜不倦于教育、写作、治学,终成“桐城派”集大成者。学习任务二:景因人生,人景相洽学习任务二:景因人生,人景相洽 以赤壁赋为例,引领学生走进赤壁下的苏轼和苏轼的赤壁。以赤壁赋为例,引领学生走进赤壁下的苏轼和苏轼的赤壁。探究活动一 壬戌之秋 探究过程: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苏轼的人生经历:(见下一张幻灯片)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苏轼的人生经历:20多岁中进士,名满天下,得到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曾经这样说:今天我们取苏轼和
17、苏辙为进士,等于为子孙找来了两个宰相啊!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1079年2月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7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8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12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1080年正月,启程前往黄州贬所,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低微,生计无以维持,遂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1082年3月7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遇雨而晴,遂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
18、82年5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7月16日,游赤壁而就前赤壁赋,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1082年10月16日,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1082年12月19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47岁生日。1083年12月12日,与张怀民月光下散步遂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逾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这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小结:小结
19、:“壬戌之秋壬戌之秋”是苏轼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难之秋,这种失意和苦难隐晦地渗透到赤壁是苏轼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难之秋,这种失意和苦难隐晦地渗透到赤壁赋中来,而在对贤者的追思中,他偏偏又面对赤壁这样一个特殊的所在。赋中来,而在对贤者的追思中,他偏偏又面对赤壁这样一个特殊的所在。探究活动二 赤壁之思 历史上有两处赤壁。一处“武赤壁”,在今天河北省赤壁市。武赤壁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之战,各路英雄纷纷登场,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另一处“文赤壁”,是因苏轼写赤壁赋得名,文赤壁是今天湖北省的赤鼻矶,和武赤壁不是同一地点。“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