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游西山村》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游西山村》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幽州台 望岳 登飞来峰 己亥杂诗 游西山村 年级 语文 下册 人教部编版 20 古代 诗歌 幽州 飞来 己亥 西山 课件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2把握詩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难点)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课题解读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登幽州台歌即写诗人登台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糜文风,诗风质朴浑厚、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武
2、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悠悠(yu)怆然(chung)涕(t)不见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以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后不见 。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品析:天地之,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想到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独 而下。悲伤的样子眼泪 一、二两句诗,诗人纵观古今写自己没能遇见贤君明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1
3、、诗中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2、诗中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歌渲染了作者怎样的思绪?第三句写时间和空间,第四句描写自身情状,天、地、人融为一体,勾勒了辽阔悠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登楼远眺一空间辽阔怆然泣下一凄恻悲愁感于往事慨叹身世登幽州台歌 意境雄浑,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写登台的感慨。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写作特色结构分析 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生不逢时
4、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主旨归纳 “前不见古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不见来者”抒发了诗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怎样的人生感慨?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的长河,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 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小组讨论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课后题解 思考探
5、究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字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字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背诵默写全诗。(重点)2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难点)3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
6、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点)杜甫望 岳课题解读 杜甫写成的望岳诗,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本诗是第一首。“望”,是远远地看;“岳”,指山,本诗中指泰山。标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感人肺腑,因而他又被后人尊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作者名片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八
7、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歌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岱宗(di)决眦(z)造化 古义:指天地、大自然例句:造化钟神秀 今义:福分,运气 荡胸生曾云(同“层”,层叠)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
8、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语句段解如何?指泰山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齐鲁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不尽指山色分品析:。神秀,昏晓。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明一暗截然不同。指天地,大自然聚集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首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首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人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是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品析:2.“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神奇秀美一言难尽,通过虛写造物主对泰山的偏爱一语概括。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颔联:写近望泰山。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巍峨。生云,决 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使心胸震荡眼眶同”层“品析:山中层云缭绕诗人张大眼睛看飞鸟归林,表达了诗人对相国大好河山无限眷念和热爱的感情。颈联:写细望泰山。诗人抓住云和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绝顶,一览众山 小。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就会显得矮小。品析:终要登上尾联化用了哪一
10、句古语?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它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结构图解望岳远望巍峨高大近望神奇秀丽细望心胸荡漾愿望勇攀绝顶主旨归纳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如何理解望岳一诗景、情、理融于一体的特点?望岳前六句是写望岳所见,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
11、奇秀丽,高大巍峨;五、六句是细望泰山,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概,又饱含人生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层次清晰全诗紧扣“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宏观概括,又细致入微,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抒发了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和詩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重点)2、整体感知诗
12、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詩人表达的情感。(唯点)3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重点)课题解读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古义:古代长度单位例句:飞来山
13、上千寻塔 今义:寻找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年版)。这首诗写于皇祐二年(1050)夏。作者29岁时,在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的。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居多。飞来山上千寻 塔,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闻说 鸡鸣见日升。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听说品:不畏 遮
14、 望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视线自身在最高层。因为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上。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飞来峰?“飞来”“千寻”运用夸张手法,写峰上古塔之高,也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境界和豪迈气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主题归纳 诗歌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登飞来
15、峰写景千寻之塔一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铺垫不畏浮云一语意双关身在高层一站高望远哲理寓理于景议论结构分析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前两句写景,写飞来山上的塔之高和想象中旭日东升的景象;后两句议论、抒情,从登高望远中感。悟出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前两句是铺垫,后两句是升华。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57745.html